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春妮 《采.写.编》2024,(3):141-142+189
在融媒体背景下,传统期刊编辑业务面临着翻天覆地的变革和无限前景。融媒体的快速发展为传统期刊编辑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从提高编辑效率和创新能力,到拓展内容形式和创造商业机会,融媒体正深刻影响着传统期刊编辑的业务模式和发展方向。本文旨在探讨融媒体对传统期刊编辑业务的作用和前景,着重讨论增强信息传播效果、提升内容生产与管理效率,以及拓展期刊发展路径和提供增值服务与商业机会等方面。通过深入探究这些关键议题,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时代的脉搏,拥抱融媒体的变革,为传统期刊编辑业务的持续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我们生活在一个科技时代。科技左右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渗透到每个人的生活中,甚至决定着人类的未来。在这种情况下,科技传播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对科技资讯的需求也越来越突出。在科技传播事业中,科普期刊是重要的一个方面。进入新世纪以后,在旧有媒体不断更新发展的同时,网络  相似文献   

3.
正期刊作为历史悠久、深受读者喜爱的纸质媒体,在构建新的媒体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面对全球化、信息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面对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新任务,期刊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牢牢把握发展机遇,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创新发展。深刻认识期刊在全媒体格局中的独特地位与其他媒体相比,期刊具有独特属性,在全  相似文献   

4.
9月14日,2013期刊媒体国际创新发展论坛在武汉举行。中外媒体精英汇聚一堂,共同探讨新形势下期刊媒体的创新发展之路。这个论坛也是首届中国(武汉)期刊交易博览会的重头戏,会议邀请了很多重量级嘉宾,中外期刊传媒界的专家、出版商、经销商等500多人参加了论坛。  相似文献   

5.
吴佳琪 《新闻传播》2023,(23):97-99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方式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微信、抖音、微博、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期刊出版与传播工作中,传统的期刊出版模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传统的编辑工作方式也面临新媒体转型的现实需求。随着期刊媒体向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智慧出版也在同步建设之中,期刊编辑的工作重心和业务技能也在随之发生着改变。本文将立足于智慧出版模式,探索媒体深度融合为期刊传播带来的新可能,并切实地探索多渠道传播的效果,尽可能地弥补传统出版的短板,从而落脚于期刊编辑的业务转型,解析期刊编辑在自有媒体平台的运营之路。  相似文献   

6.
当传统的纸质媒体如报纸因网络的冲击而不断跌入经营与发行的“冰点”,图书的出版因数字化手段与产品的纷纷涌现而日益改变其昔日壁垒森严、分工明确的边界时,我们多少会有些惊讶地发现,另一大传统出版载体形式——期刊,却在这次新技术的浪潮中依旧保持着它不急不躁、平稳自如的姿态。这不由得让我们对期刊这一特定的媒体其特点及发展趋势作一更深入的透视。  相似文献   

7.
宣海林 《出版科学》2018,26(3):23-27
媒体融合是当前媒体发展的大趋势,传统媒体面临着挑战和机遇.在传统媒体发展衰落的背景下,行业期刊由于享受着政策红利,具有独特的定位、功能,成为研究新媒体时代内容生产和编辑思维转型的样本.行业期刊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在很多方面面临着挑战,亟待改进.仔细检视新媒体带来的信息传播各方面的挑战,对行业期刊编辑思维进行各方面的重新定位,才能实现行业期刊的转型升级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传媒》2016,(22):6-7
石峰:新常态下的期刊业正面临诸多挑战。期刊业应加大创新力度重构经营模式,加大转型力度重构媒体传播力,加大融合力度重构媒体新格局,加大改革力度重构管理新体制,加大队伍改造力度重构媒体营销队伍。当前期刊业尚有一部分人不适应媒体融合的需要,出现了人员过剩;有些期刊内容与读者需求产生了距离,导致产能过剩。这两个“过剩”既需要期刊界加大供给侧改革,也需要期刊人进一步增强党性意识、政治意识、导向意识、创新意识和担当意识。  相似文献   

9.
2014年,我们依然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上扮演着各自的角色,完成着各自的使命。与此同时,随着媒体环境的进一步变革,我们每一个人也都在思索着、探索着。回顾刚刚过去的一年;电视媒体依然强势,格局相对稳定;各家网络媒体在紧追电视媒体的同时也都打造出属于自己的一套完备的系统;移动互联网增长明显、后势  相似文献   

10.
李立 《现代传播》2006,(6):69-72
在现代传媒的组成部分中,期刊应为最具主体创造性和能动性的媒体。因此期刊编辑应在编辑活动中充分开发期刊所蕴藏着的媒体能量和优势。本文重点从风格的策划,信息的把关,体系的整合以及氛围的营造几个方面探讨了期刊编辑在文化信息传播中的角色功能。  相似文献   

11.
杨雪 《采.写.编》2022,(3):121-123
近几年来,媒体融合的趋势越发显著,这一形势下,期刊的发展既面临着挑战,也伴随着机遇.期刊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注重发展模式的创新,而本文则重点针对媒体融合背景下期刊表达方式的创新这一问题进行分析,给出了如下建议,希望本文所做探究能够转化为期刊发展中的动力,推进期刊稳步前行,彰显其社会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大媒体时代:科普期刊如何生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毫无疑问,21世纪伊始的传媒业既充满了变数,也充满了希望和蓬勃发展的景象,第四媒体(即网络)对业界和理论界的震荡人们刚刚反应过来,关于第五媒体——即欣欣向荣的手机短信——的研究又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专家指出,我们已经处在由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共同组成的大媒体时代,而在这样一个时代,传统媒体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愈来愈激烈的生存竞争。作为传播科学思想、普及科学知识的科普期刊,与生活类、时尚类、实用类的期刊相比,则形势更为严峻。科普期刊何去何从,令人忧思。从科普期刊的整体现状来看,生存空间的步步萎缩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虽然杂…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媒体进入了高速发展期,社会效益和经营效益有了显著提高,在我国期刊中所占有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同时行业期刊也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工业媒体社会效益的充分发挥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机械行业期刊有200余种,基本上均为工业媒体,同样存在着我国工业媒体存在的问题,因此对其问题的探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14.
从期刊社改革看科技期刊的发展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伟 《编辑之友》2011,(4):56-58
一期刊社改革是深化改革中的必然趋势随着《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的下发,期刊社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已清晰地呈现在期刊人面前,而隶属于事业单位的期刊社前先处于体制改革的前沿,这将预示着我国期刊业的出版改革进入一个全新阶段,期刊业的发展路径更加丰富和多元化期刊社既是事业单位也是文化单位,作为新闻出版行业重要组成的期刊,相对于其他平面、影视媒体等新闻出版单位的市场化改革,处于相对滞  相似文献   

15.
大众媒介渗透着我们的生活环境,而广告又支撑着大众媒介,在现代广告与大众媒介自然联姻之日起,广告传媒人也就随之出现了.首先,从媒体角度来看,他们被期待着扮演媒体营销人的角色.媒体也是一种产品,也需要进行营销.  相似文献   

16.
《电子出版》2004,(11):58-61
新的世纪,全球期刊业面临集团化、产业化、全球化、区域化、多元化、分众化等诸多发展大势,但从媒介的自身特征和其他产业的发展路径来看,跨媒体多元化扩张是期刊业发展将贯穿的一条重要主线。对中外期刊业的跨媒体发展状况进行比较分析,能使我们更加明晰刊经营者所需的行动取向和中国期刊业的明日图景。现代传播媒介之间在资源、受众等方面存在着竞争,但媒体之间应该形成互动关系,使知识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期刊应与其他媒体相互融合、被充,使主题信息的无限扩充,在选题、样式、媒本包装等方面多元化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需求。  相似文献   

17.
<正>社会在不断进步,网络也在飞速发展,社交网络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社会生活中。人人、微博、微信、推特等都成为当代人相互联系的重要工具,这些社交网站将人们紧紧包围,同时也在便捷着我们的生活。然而媒体记者在社交网络中也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当传统的媒体中介与新兴的社交网络平台相互冲击时,媒体记者就成为了二者间调和的润滑剂。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智能化技术的不断进步,媒体融合创新发展已成为趋势。所谓媒体融合,指的是将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视为核心基础,将以往传统的信息媒体传播渠道与现阶段的新型媒体以及数字化网络媒体相结合,融合彼此竞争与发展优势,从而将其组合成全新的媒体信息传播方式以及行业生态系统。在媒体融合创新发展背景下,对于行业期刊整体发展而言,将面临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借助媒体融合渠道,促进行业期刊可持续发展,取得更多进步和成长空间,成为当下行业期刊所需重点关注的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19.
在21世纪,媒体要在市场竞争中勇立潮头,必须牢固树立品牌意识。本文从期刊内容的独特性、权威性、延续性、普适性等四个方面探讨期刊品牌塑造途径,旨在给期刊人以某种启迪。  相似文献   

20.
李慧云 《传媒》2008,(8):52-53
汶川地震发生在一个全新的媒体环境下,报纸、期刊、电视、网络、手机等新老媒体空前联动,形成宣传的合力。这其中,素来不长于捕捉热点新闻的期刊群体,也结合自身特色,积极主动参与抗震救灾,无论是受众最为广泛的女性生活类期刊、专业/行业刊物、政经刊物,还是时尚类刊物,都在积极地奉献着爱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