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语文不应只是交际与思维的语言工具,还应是人文精神的一种载体,语言教育呼唤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一切以人作为出发点,一切以人作为归宿点,其本质是关怀人的全面发展,维护和关切人的尊严和价值,为人的人文积淀和学习能力打好终身精神发展的底子,以求有效地推进语文素质教育的实施,人文关怀是语文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也理应成为当前语文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此,笔者就人文关怀对语文教育价值的推进作用,拟出几点不成熟的策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2.
高等教育对大学生融入“人文关怀”的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融入人文关怀,是高等学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文章从教育理念、人文素养、责任感培养、教育方法四个方面阐述了对大学生融入人文关怀的构想。  相似文献   

3.
人文精神是现代人才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呼唤人文精神是时代的需要.语文课堂要以学科为中心转向以人的发展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精神成长,使语文教学充满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4.
颜龙 《湖南教育》2003,(10):46-46
一、具备人文精神,是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关怀的前提。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体现在,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并以此激发和感染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使学生的心理品质、性格特征、思想风貌等方面发生积极变化,完善人格。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的最大限度内的和谐发展,尤其是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与人格修养的完善。信息时代、网络文化似乎正在改写人类生存的精神状态,真实的世界和虚拟的现实之间,人的信仰、理性、情感、道德与价值观念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洗礼和挑战。因此,找回语文教育失落了的人文精神,是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关怀的前提。  相似文献   

5.
人文关怀,是对人自身或他人的生存与发展状态的关怀,是一种对世界独特的理解方式、根本的生命态度和人文精神。而中国佛教以特有的慈悲理念体现着人文关怀,佛教的业报轮回与缘起论构成了佛教人文关怀的理论基础,维护社会和谐、平等自利利他、身心和谐一致,是佛教人文关怀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教育关怀是教育的一种内在品格,体现着教育的本真涵义,是对美好教育理想的关注。教育的实质就是在于对人的呵护与培育,教育关怀应始终渗透于教育现实之中。终极性教育关怀意味着对人的未来、对人类的未来的关切、关注和关心,这是一种超越功利、培养健全人格的教育,是一种对人生最高的价值目标和人生最高意义的关注与关怀.也是一种不仅使人知道“人何能生”,还要使人知道“人为何生”的教育,是充满人文精神的活的教育。  相似文献   

7.
在大学语文教育中实施人文关怀,不仅是践行新课改理念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因而作为大学语文教师,必须在日常教学中充分意识到加强人文关怀的必要性;紧密结合大学语文教育中人文关怀培养的不足,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人文关怀的实施,促进人文教育开展的同时提高学生人文水平。因而本文正是基于这一背景,主要就大学语文教育中如何实施人文关怀进行了探讨。旨在与同行进行业务之间的交流,在不断强化人文教育水平质量提升的同时促进人文关怀的有效实施和人文精神的有效构建。  相似文献   

8.
高科技时代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人文关怀,在科学文化逐渐成为强势文化的今天,人们呼唤人文精神,希望用它来约束科学主义,尤其是当科学技术被不恰当利用而产生了危害人类自身生存的负效应时,人们希望用人文精神来约束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的行为。本文着重分析了高科技时代科技的工具理性对人文价值的叛离及其应对措施。明确指出,高科技时代必须高扬人文精神,才能实现高科技对人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9.
终极关怀下的教育是一种对人生最大价值目标和人生最大意义的关注与关怀,但高等职业教育中存在教育的“工具化“倾向,远离了人文精神和终极关怀。实施闲暇教育是终极关怀的要求,是实现终极关怀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高职增强学生人文关怀,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方面做了一番深入的探讨,以有助于高职培养具有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的人才。  相似文献   

11.
崔艳萍 《教育与职业》2012,(26):175-176
文章在人文关怀概念解析的基础上,概括了当代大学生人文修为的欠缺,探讨了当代大学生思想境界形成的背景,指出了重建重视人文关怀教育的路径:观念更新,把人的全面发展还原为教育目的;内容创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渗透人文精神;方法创新,关爱与平等对话。  相似文献   

12.
人文精神与图书馆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阐述了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人文关怀,提出了在图书馆管理中实现人文关怀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人文精神是贯穿马克思哲学始终的精神主线。基于这层精神主线,马克思确立了自己与以往人学的分水岭:以“现实的人”为思考的中心,以对“人”的关怀为动力和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马克思哲学中人文精神的形成不是马克思个人空想的成果,是多层条件共同作用下的产物,主要包括个人的精神底蕴、家庭熏陶和其所处的现实环境。在当代,面对科技对人性的奴役,马克思人文精神有了再次被重视的必要。关注人的自由,使人真正成为人,使人文精神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精神力量,是人类解放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德育是对生命的再创造活动,人文精神是德育的价值祈向。德育的人文精神在这里主要是指坚持人是目的的价值取向,坚明爱是源头的教育理念,坚守面向生活的行动纲领,以人文关怀促进受教育者道德的成长、人性的丰满、意义的辨明、精神的健美、价值的实现,促进其作为生命主体、精神主体的独立、自由与完善,使德育成为人文精神的最直接最自觉的精神阐释和价值守护。  相似文献   

15.
人文精神的内涵,无疑应包括对人的尊重,对人的关心与爱护,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应具备的社会责任感.在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数千年的历史中,这种人文精神贯穿始终,成为从屈原到司马迁,到李白、杜甫,到鲁迅、老舍等文学大家文学创作的永恒的主题.而在各级各类学校的语文课本中,这些闪耀着人文思想光辉的作品,占据了相当的比重,应该也能够成为我们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教育的极好题材.而一旦我们把"人文关怀"的思想植根于学生的头脑,使其成为一个懂得并努力实践"人文关怀"的人,那么,假以时日,即能重建全体社会成员的社会责任感与社会公德意识.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人文精神在全民健身运动中的价值及缺失的体现,探讨如何在全民健身运动中渗透人文精神理念,提出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应做到为民所想、为民所用、为民所乐,体现以人为本,追求对人的终极关怀,才能达到健康人的身心,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贾平凹的《高兴》是一部关于当下中国社会现实的忧思录。作家以其特有的人文精神关注城市"边缘人"——农民工,揭示其在"城乡一体化"进程背景下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困境,体现了作家的社会关怀和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8.
高校图书馆工作中的人文精神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图书馆工作中的人文精神有其系统的理论体系,在实际操作中,应将这种理论体系贯穿到图书馆服务工作的方方面面,充分体现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精神实质,探讨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如何实现图书馆工作的人文精神,构筑现代图书馆工作的人文关怀体系.  相似文献   

19.
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规范化是提高办学水平、保证办学秩序和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措施,也是法制社会的必然要求。高校学生工作的对象是人,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人,因此必须在规范管理中融人人文精神,以人文关怀为旨归。  相似文献   

20.
远程开放教育赋予更多人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本身蕴涵了人文关怀,但这种人文关怀性掩盖了其学习过程的非人文关怀性。因此,需要加强对策思考,创建充满人文精神的网络学习环境,促进远程开放教育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