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汉语的动词,除使动、意动、为动三种特殊用法外,还有一种对动用法。这种用法,是指动词对宾语所表示的人和物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翻译时可采用“主语 对 宾语 动词”的形式。一般来说,不及物动词带宾语。常有对动用法。例如:  相似文献   

2.
一、使动、意动等用法并不是简单的词类活用首先,使动、意动等用法中有些并不属于词类活用。名词、动词、形容词都有使动、意动、为动等用法。其中名词、形容词的使动、意动、为动等用法都是这些词先活用为及物动词,然后与其宾语一道表达使宾语怎么样、认为(觉得)宾语怎么样,或者为了宾语而怎么样的语义。因此,名词、形容词的使动、意动、为动等用法中包含了词类活用现象。动词的使动用法并不包含词类活用现象。动词有及物与不及物之分。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活用为使动用法时带了宾语,可勉强算作活用———活用为及物动词。但若用名词、形…  相似文献   

3.
关于现代汉语动词及物与不及物的问题,语法学者有过不少论述。吕叔湘指出:“动词分成及物(外动,他动)和不及物(内动,自动),是很有用的分类,可也是个界限不清的分类。”本文试图论述不及物动词的某些特点,或许能为进一步区分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增加一些依据。  相似文献   

4.
在古代汉语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都是动词的特殊用法,这里我们集中探讨一下动词、名词、形容词、数词的使动用法,经考察,现代汉语动词本身有使动用法的很少,由形容词转化为动词而具有使动用法的也不多。 所谓“使动”在古汉语中,就是这种动词放在宾语前面,含有“使宾语怎样”的意思,因此它的主要特点是动词所表示的那个动作,不是主语施行,而是主语使宾语施行的。 动词使动用法 动词用作使动动词,构成使动句,把这类动词置于宾语前,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 一、不及物动词(自动词)使动句  相似文献   

5.
和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一样,“对动”用法也是古汉语中词类活用的一种。所谓对动用法,是指不及物动词(或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跟上宾语,其动宾关系不是一般的动宾关系,而是动词对宾语  相似文献   

6.
汉语的动词多数都能带宾语,故及物动词很多,不及物动词相当少。有些动词可以及物,也可以不及物,如“笑”(他·笑了.——他·笑谁?);“飞”(鸟·飞了,——·飞檐走壁);“睡”(大家都·睡了,——·睡木床),都是两面性的。区分及物、不及物很必要,有助于说明动词的造句规律:不及物动词单独做谓语就站得住脚,如:我们·胜·利了,敌人·失·败了。及物动词不带宾语就不行,如:我·打了,你·看了,要说,我打球了,你看书了。因此,造句时要注意一个动词是否必须带宾语,“我们的行动·惊·慌了敌人”就是错的,错把不及物动词用成了及物动词。英语及物动…  相似文献   

7.
古汉语中的特殊动宾关系,主要有以下五种。 一、使动关系 所谓“使动关系”,就是动词不支配宾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是主语使宾语发出的。这种关系,可以加“使”字来理解。在古汉语中,不及物动词和及物动词都能构成这种关系。例如:  相似文献   

8.
“在 NP”在句中的位置和动词的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1.1 现代汉语里,由介词“在”跟处所词、方位词或方位词组组成的介词结构(以下写为“在 NP”),在句子里有时位于动词前;有时位于动词后;有时既可以位于动词前,又可以位于动词后(位于主语前的情况,本文不拟讨论)。根据“在 NP”在句中出现的不同位置,可以对现代汉语的动词作更深入一步的语义描写,把动词分成若干小类。 1.2 在讨论这一问题时,我们把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分开考虑。对于“及物”、“不及物”两个动词范畴,本文按传统语法的观点区分。  相似文献   

9.
动词、形容词和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汉语出现了一类特殊宾语——使动宾语,因而使古汉语增加了一种特殊的双宾语,即使动双宾语。本文试图对使动双宾语这种目前尚未引起人们重视的语法现象的存在、特点及识别问题,做粗浅的论述。双宾语是古今汉语中都存在的语法现象,不同的是古汉语中双宾语运用更为广泛复杂:它能出现在一些不表示给予、教示和称谓意义的动词之后,而且还有两类独特的双宾语,一类是为动双宾语(见南开《古代汉语读本》);另一类就是本文所要论述的使动双宾语。  相似文献   

10.
使动用法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词类活用现象。名词、动词、形容词以及不及物动词等这些本来不带宾语的词,如果临时性地带上了宾语,那么一般是用作使动.表示主语使宾语发生该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一般译为“使……动”,因此称为使动用法。  相似文献   

11.
《马氏文远》把动字划分为内动字和外动字。研究表明,其内、外动的划分是以意义为标准的,与现在所说的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有着本质的不同。这种分类既有对传统语法观念的继承和发展,又有对西洋语法的模仿和创新。  相似文献   

12.
及物,即能带宾语,这是及物动词的基本特征。名词、形容词和不及物动词,一般说来是不及物的。但是,有的有时也可以带上宾语。现代汉语中似乎存在着原来不能带宾语的词语(不及物性词语)向能带宾语(及物性词语)办向演变的趋势。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及物化现象。  相似文献   

13.
《史记》动词作状语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史记》为语料,采取统计出现频率的办法,对动词作状语作定量定性的考察和分析,发现能充当状语的动词有不及物动作动词、状态动词、及物动作动词、及物性质动词四类;动词作状语其语法意义为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情态、原因、时间等;其语义指向主要是指向主语或兼语,极少指向谓语和宾语;动词状语与谓语以直接结合为主,以用连词"而"或"以"连接为辅;动词作状语与动词作定语在古代汉语中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讨论了心理使役类动词的句法功能和语义特征,并运用题元阶层理论分析了心理使役类动词和心理状态类动词在句法形式上的差异,同时指出心理使役类动词区别于心理状态类动词的另一特点,即可以进入使动及物和自动不及物两种句式.  相似文献   

15.
骆姣 《海外英语》2014,(14):260-261
传统语法简单地从实义动词后面是否带宾语将其分为了及物和不及物两大类,这样学习者中出现诸多如an accident was happened yesterday;I frighten snake;I please the story等错误。该文从生成语法的题元理论视角,尝试对实义动词进行全新的分类,根据动词是否有且只能有一个论元,将其分为及物和不及物两大类,然后根据论元的题元角色和语义选择将及物动词细分为两小类,即1)必须带至少两个论元的动词是及物动词,如hit;又根据语义选择,及物动词再次分为4个子类,即a,常见一般类动词,b,心理类动词,如interest;c,使役类动词,如sail;d,言语,思想类动词,如think.2)只能带一个论元的动词为不及物动词,又根据题元角色细分为两小类,即1)非宾格动词,只有受事题元角色;该类又细分为中动词和发生类动词如sell,wash,happen;2)非作格动词,只有施事题元角色如laugh,walk。以此希望可以帮助学习者和教师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动词使用问题,尤其是在动词语义选择上的错误。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与研究》(华中师大)一九八九年第九期所载《谈古汉语特殊动宾结构的特点》一文(以下简称《谈》文)指出了古汉语特殊动宾结构的两个主要特点。宾语不是动诃直接涉及的对象,而是主语直接涉及的对象;动词有的是主语的动作行为,有的是宾语的动作行为或特征。这无疑是十分正确的。稍感不足的是,作者就此两点展开不够,论述也欠全面。  相似文献   

17.
词的使动用法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都存在。原本不能带宾语的词带上宾语之后,所形成的结构表达"使宾语如何"的意思,这就是使动用法。本文主要考察现代汉语中不及物谓词的使动用法,意在为这种句式和与之对应的表达相同语义的"使字句"找到统一的句法分析模式,并对其如何获得致使含义进行探讨。同时本文参照英语作格谓词①的分析模式,证明不及物谓词的致使意义来源于位于实义动词上层的轻动词结构;它们本来的不及物用法、加宾语后构成的使动句以及和其表达相同语义的"使字句"都可以在轻动词结构中得到统一解释。  相似文献   

18.
英语的被动语态是动词的一种表现形式,要掌握英语的被动语态及其应用,首先要了解动词及短语动词的特点。英语中的动词或短语动词都可以分为及物与不及物两大类。凡是及物动词都要带宾语,凡是不及物动词都不需要带宾语。当及物动词后面没有宾语或宾语不完整时,该动词与主语之间的关系就要用被动语态的形式来表现。一般来说,只有及物动词才有被动语态。因此,要掌握好英语的被动语态与应用,必须弄清两个要点:1.弄清句中用作谓语的动词或短语动词是及物动词还是不及物动词。2.如果是及物动词,若后面没有宾语或者宾语不完整,那么该句子的谓语动词…  相似文献   

19.
我们知道,动词按能不能带宾语以及能带哪类宾语,分为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两类。不及物动词指不能带宾语和不能带受事宾语的动词。有些动宾短语凝结得很紧,与一个词相当,如“见面”、“握手”等,后面不能带宾语。然而,在一些报刊上,这类不及物动宾短语居然也带  相似文献   

20.
使动、意动的用法是古汉语动司一种特殊用法。现在以大家熟悉而常见的成语为主,看成语中使动、意动的用法。一、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含义。使动用去中的谓语由形容词、动词、名词承担,由于词的不同,活用为使动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一)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