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是在《资本论》中得以完整阐述的。它主要是指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所掩盖,其根源便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后马克思主义者齐泽克从欲望出发对商品拜物教理论进行了拉康式的解读,两人在商品拜物教的特征、起源和破除的可能性等方面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李萍  王海民 《天中学刊》2012,27(3):36-37
在《资本论》中,"拜物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马克思通过分析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的含义,指出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中,"拜物教"是与人们的日常经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种意识,它使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法律、宗教、道德等都服务于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具有意识形态特性。  相似文献   

3.
商品拜物教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的一个概念。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人的关系表现为物的关系,从外表看来,好象是商品与商品的关系,马克思把这种性质称作商品的拜物教性质。通俗地说,商品拜物教就是指商品具有的一种不可琢磨的神秘性,致使人们对商品象对宗教中的偶像一样加以崇拜。马克思论述这一问题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前提的,那么,在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是否还存在商品拜物教呢?在我国理论界对于这一问题是有争议的。有人认为,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  相似文献   

4.
<正>在学术界对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中论述的等价形式的特点,从来都是作为难点来对待的,因此,也就产生了一些不同的理解和解释。为了正确理解马克思的商品和价值理论与货币理论,并有利于揭示商品拜物教和货币拜物教的谜,对此问题进行深入地探讨,弄清等价形式的特点的具体含义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商品拜物教的性质是社会生产关系还是社会意识?这是学术界中一直有争论的问题.本文根据对《资本论》德文、中文的对照考证及马克思对“商品”、“资本”的拜物教性质的论述,得出如下结论:产生上述争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混淆了“商品的拜物教性质”与“商品拜物教”这两个有着重大区别的概念.商品的拜物教性质是商品的一种社会属性——即把人的生产关系歪曲地表现为物的关系的属性.它是商品社会关系中客观存在着的一种生产关系.而商品拜物教则是一种社会意识——即人们的主观世界对商品社会中人物颠倒关系的反映.  相似文献   

6.
周健 《安顺学院学报》2001,(1):35-37,47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当作商品拜物教所阐述的商品关系的状况,在我们的制度并未完全消除;由于经济的原因,更增加了社会主义商品拜物教存在的必然性和复杂性;也必然使教师职业道德产生这样那样的变化。加强师德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第四节“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中提出的商品拜物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呢,还是一种社会存在?对此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论。对于这个问题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说法认为,商品拜物教是一种一般的社会意识;①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商品拜物教指的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②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商品拜物教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而商品拜物教作为一种观念则是社会意识。③笔者认为:商品拜物教是指在商品经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社会主义的整个历史时期特别是它的初级阶段,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经济,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发展所展示与证实的一个真理,也愈益成为人们的一致认识。与此同时,也发生这样一个问题:商品拜物教和商品拜物教观念在我国社会主义特别是其初级阶段是否存在?其性质和作用怎样?我们应如何对待它?对这个现实中提出的问题,理论界的看法还很不一致。为了引起进一步研讨,这里谈谈我的一些认识。考察、研究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的拜物教问题,首先要确立一个理论前提,即:依据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明确商品拜物教和商品拜物教观  相似文献   

9.
“从后思索法”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商品拜物教的性质及其秘密时提出的认识历史的方法。从马克思的“从后思索法”的提出、基本内容、原则和意义来考察,这一科学方法体现了逻辑分析方法和历史研究方法的辨证统一,是一种超前的并体现着现代精神的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10.
商品理论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资本论》非常重要的立论基础。基于马克思的商品理论,探讨《经济生活》模块商品的含义以及商品价值问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商品的相关知识,理解劳动价值论的另外两个组成部分(货币理论和价值规律理论)。  相似文献   

11.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作,它系统地完整地论述了商品的价值和价格理论。马克思的价值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也是指导我们进行价格改革的理论依据。本文试就马克思《资本论》的价值理论,我国目前的价格改革以及它们二者的关系,作些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的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文化意识形态产生的根源、发展的过程和主要的特征,其中蕴含着对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应具有的优秀品质的要求,即恢复人作为主体的地位、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倡导先进的消费理念等。  相似文献   

13.
无论是解读以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历史唯物主义,还是以历史为解释原则的历史唯物主义,都应该把《资本论》作为主要文本依凭。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历史地而不是永恒地解释了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的商品和资本——它们作为社会形式是历史地获得的,也必将历史地失去;他唯物主义地处理自己的研究对象——他的主要批判对象是政治经济而不是政治经济学;他首先考察的是商品、货币和资本的拜物教性质,其次才是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拜物教观念;作为《资本论》研究的出发点,不是概念,而是社会的现象形态。历史地解释研究对象与唯物主义地处理研究对象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两个不能合并的原则。对于《资本论》的解读,可以使我们对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从抽象走向具体。  相似文献   

14.
《资本论》是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所以有必要对《资本论》经济伦理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从商品这一切入点着手,从《资本论》商品的伦理意蕴、经济逻辑与伦理逻辑的统一等方面进行梳理,力求挖掘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的构建原则和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代表工人阶级基本利益的科学巨著,是指导工人阶级伟大运动的不朽经典。马克思在该书第二版跋中语重心长地指出:“《资本论》在德国工人阶级广大范围内迅速得到理解,是对我的劳动的最好的报酬。”①当前,认真学习和正确运用《资本论》,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的新局面,这是我们对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的最好的纪念。本文拟据《资本论》中的商品价值理论,就商品生产在社会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1840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自1932年公开发表以来,研究异化以及异化劳动理论一直成为东西方学术界的热点,其中,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是否贯穿于《资本论》等著作之中的问题,格外引人注目。我们认为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继续沿着《手稿》中的异化理论进一步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现象,系统地揭示了商品拜物教的实质,以及在资本利润、利息、地租、工资等劳动异化的不同形式掩盖下的剩余价值,即资本主义剥削的真相,以完备的科学形态表述了马克思的两个划时代的伟大发现  相似文献   

17.
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社会生产机体。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曾经多次使用过这个概念,并赋予它十分明确的含义。笔者认为,在经济科学的研究中,应当给予这个概念以更加足够的重视。在此,谈一点个人的初步看法。(一)首先,让我们看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是怎样使用这个概念的。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一节中,马克思在谈到他所设想的自由人联合体内部总产品的分配时说:“这种分配的方式会随着社会生产机体本身的特殊方式和随着生产者相应的历史发展程度而改变”。在同一节中,马克思在谈到古亚细亚、古希腊罗马等等社会共同体时说:“这些古老的社会生产机体比资产阶级的社会生产机体简单  相似文献   

18.
在20世纪20年代的《资本论》研究中,存在两种拜物教研究进路:即卢卡奇的拜物教的"物化论"解读与鲁宾的拜物教的"价值形式论"解读.卢卡奇基于马克思拜物教批判提出的"物化"理论,实际上是一种脱离马克思经济学体系的"思想再造",最终走向了唯心史观.鲁宾根据苏联20年代藏的马恩原始文献,强调回到马克思经济学体系中理解拜物教理...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当作商品拜物教所阐述的商品关系的状况,在我们的制度并未完全消除;由于经济的原因,更增加了社会主义商品拜物教存在的必然性和复杂性;也必然使教师职业道德产生这样那样的变化.加强师德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0.
在对《资本论》第一卷的理解上,关于商品拜物教的含义,是引起理论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早在本世纪三十年代,苏联经济学家卢森贝把商品拜物教解释为“人们生产关系的偶象化”,指出“商品群物教是客观的而不是主观的现象,不是错误的头脑的幻想。”苏联《简明经济学辞典》也认为,商品拜物教是“以生产资料私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