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任何产品,生产者都希望在市场上卖出最高的价格,图书也是如此。但事情往往不尽人意,价格定得很高,可读者不买帐,结果图书滞销,没了利润,蚀了老本。 如何给图书做出合理的定价,是出版人需要慎重对待的事情。 图书定价过高,会使产品滞销;定价太低,又使出版利润大大降低。 销售与利润的平衡点在那里? 我们对2004北京图书订货会书刊协会推荐的543种图书,做了简单的定量分析,图书品种虽少,不能代表行业状况,但可以直观了解一些当前图书定价的状态。(见图表04) 书刊协会推荐的543种图书中,文艺类平均定价为24.38元,社科类平均定价为31.69元,科…  相似文献   

2.
说明 很不幸,对于现在的出版人来说,目前市场正处于一个大面积的、时间相对较长的图书滞销阶段。虽然这个阶段止于何时,人们不得而知,但是若对滞销给予足够重视,加以认真分析,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雪上加霜的情况的发生。 我们这次选取了北京一家著名的图书大厦的业务部文艺类图书的销售数据库。按照如下条件筛选: 1.上架时间:2001年7月1日至2002年3月1日;  相似文献   

3.
作者在进行图书外采工作过程中,发现出版社都存在一定数量的滞销书,处理方式简单却浪费资源,而滞销图书有其实用性。在我国一些地区的图书馆受经费限制,文献资源建设处于停顿状态,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加强出版社与图书馆间的协作,寻求有效途径,使滞销书得到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4.
出版工作者经常强调"眼睛盯着市场,心里装着读者",实际上这两句话说的是一个意思,就是说我们出版的图书要反映读者的需求,而读者需求是随着形势的发展不断变化的,总结多年来图书出版的经验,什么时候我们的图书反映了读者需求,什么时候我们的图书就比较畅销,否则就销得不好,甚至出现滞销.比如,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中期,在图书比较短缺的卖方市场,只要有一定的文化含量,是书就能卖得好.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新华书店(简称书店,下同)销售费用中的商品损耗支出逐年增多,以上海地区为例,1985年已上升到占费用总额的17%,占同期利润总额的11%,成为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从书店历年的资料分析,商品损耗通常占费用总额的10%左右。最近几年之所以出现上升的势头,一方面是新的经济形势与出版、印刷、发行体制不相适应等原因所致;另一方面,书店现有的滞销图书报损核算办法在理论和实践上均存在一些问题,从而导致了商品损耗费用的持续增加。因此,如何正确核算滞销图书在现实水平下的合理损耗,应成为发行部门当前值得研究的课题之一。根据书店现状,我认为,如能采用待摊法核算滞销图书资金,将能较好地反映出书店商品损耗的实际程度。下面,试从几方面对这个问题作  相似文献   

6.
山西省榆社县新华书店大胆改革承包经营方式,试行门市部“买断库存”的承包经营方式成功,尝试出了一条基层书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深化改革拓宽市场,谋生存、发展的新路。 榆社县是一个仅有13万人口,人均收入1430元的贫困县,多年来这个县的新华书店图书销售只10几万元,滞销图书占库存半数以上。在改革大潮的推动下,  相似文献   

7.
图书市场萎缩及古籍图书的滞销是近两年来古籍出版社面临的严峻现实。据统计,1999年古籍图书销售比1996年下降了三成,在古籍图书品种增加的情况下,古籍图书销售的总码洋下降32.5%。许多古籍出版从业人员感到迷惘:是不是古籍出版已经走到了尽  相似文献   

8.
库存问题是当前困扰大多数出版社的一个共性问题。库存图书大致可以分为三类:(1)为维持图书的连续或周期性销售而备存的图书;(2)退书;(3)滞销书。第一类我们可以称之为有效库存或活库存,因为这类书只是暂时库存,可以继续销售;后两类可以称为无效库存或死库存,因为这  相似文献   

9.
周平 《中国编辑》2007,(4):30-32
我在近几年的编辑工作中不断碰到一个新问题:一批曾经为出版社带来良好社会效益和丰厚经济利益的“老书”,有的版权到期,有的呈现滞销状态。这些老书的滞销真的都是因为内容陈旧、过时了吗?并不都是。从大量内容相似的图书不断上市并受到读者的欢迎来看,一些老书的内容魅力依旧,只是编排方式老了,图书形态陈旧了,不受读者欢迎了。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村图书发行出现滞销的现象由来已久,农村图书市场发展缓慢。本文结合我国农村图书市场的实际情况,对农村图书发行现状进行分析与研究,通过活生生的案例提供改善农村图书发行滞后现状的策略,对农村图书发行的健康、快速发展有着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美好的初衷与无奈的结局 中国的图书市场有时实在是令人莫名其妙,它往往呈现给人一种毫无理性的姿态,有人爱以“不成熟”一言以蔽之。也不知是指出版人、图书的不成熟,还是读者的不成熟,抑或市场本身的不成熟,或许这几者兼而有之。这2509种文艺类书绝不是为了滞销而出版的,它们被出版之前,市场确实有需要。请看下面三张表:  相似文献   

12.
正3月下旬,我参加东亚出版人会议,中、日、韩三国出版人群雄毕至,交流时,大家都感叹出版不景气,出版不好做。这是出版最坏的时代。全国年出版图书40余万种,即使是超大型实体书店卖场陈列也不过20万种,这意味着近一半的图书无法在实体书店上架;纸书滞销,书店门可罗雀,单品销量下降,  相似文献   

13.
林Xin 《出版经济》2000,(4):40-41
图书作为时效性很强的商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其销售实现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小,最终有一部分图书因销售不掉而成为废纸,如同其他商品一样,滞销报废是不可不免的,报废率的高低体现了管理方式和水平的好坏。  相似文献   

14.
最近,在日本图书市场出现新版图书的腰封与封而一体化装帧设计的趋势。为了突出标榜宣传文句的腰封的视觉效果,腰封置于图书封面上部设计甚为集中。尤其是目前日本出版界十分不景、图书滞销的时代中,多彩的图书腰封或多或少能够吸引读者的目光,图书腰封已成为日本图书装帧设计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相似文献   

15.
图书市场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出版单位运用各种手段运作畅销书,制造出一批又一批引人瞩目的畅销书,但更多的滞销书却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图书市场的繁荣。因此,有必要对其原因进行分析、探讨。笔者认为,导致图书滞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市场调研不足,市场定位不准图书市场调研与市场定位是图书策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市场营销策略的重点,在图书出版发行工作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在进行图书市场定位时,一方面要分析市场,了解市场需求,洞察同类书的状况,熟知读者的类型等,另一方面要对图书的内容、框架、写作要求、装帧设计、语言风格进行总体策划,即图书的风格定位,从而使图书有一定的特色。而有些出版社往往不重视这一点,策划的选题没有经过深入的市场调研、目标市场定位或市场定位不准,致使有些图书刚出版就因为没有卖点而发行受阻,形成积压;有些选题虽然行家看好,但图书投入市场后却反应一般;有些图书,由于媒体的炒作,订货码洋虽高,但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得不到读者的认可,而最终也难逃退货的命运。二、选题缺乏创意,盲目跟风仿照图书市场的竞争是激烈的,有创造就有仿照,有创新就会有跟进。当一种图书畅销时,紧跟着便有许多同类书出现在市场上与之竞争,这是商品...  相似文献   

16.
大学出版社大学教辅图书在出版社图书市场份额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从1995—2006年的出版过程中,历经了产品的萌动期、发展期、成熟期和滞销期的活动周期。综观全国图书销售市场,大学出版社的大学教辅图书销售不断萎缩、下滑和低迷,正在淡出图书市场,分析成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相似文献   

17.
俄罗斯书业在"市场饱和"、"图书滞销"的一片惊呼声中度过了2006年.今年4月,俄罗斯书库总经理瓦连京·西罗仁科对2006年的出版做出了这样的评价:过去的一年,图书品种首次超过10万个,是俄罗斯出版历史上破记录的一年.  相似文献   

18.
1999年全行业年末库存图书34.62亿册、价值241.63亿元,与上年相比,册数增长了1.31%,金额增长16.8%。 滞销库存,造成巨大的社会资源浪费、一方面是买书难,另一方面是卖书难。若能建立一套图书市场预警系统,防滞销于未然,是出版社和发行商所期盼的。 其实,这种预警系统在其它行业已经建立起来,即我们经常听到的景气指数,如企业景气指数以及去年7月份国家首次公布的劳动力景气指数。这些景气指数一方面能描述宏观经济运行状况,更重要的是能预测未来经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2005年,是中国图书行业市场化进程中,内在商业规律搅动书业发生本质性变化的一年。直观上扫描2005年的书业,表面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些出版社流动资金的枯竭,书店营业额的普遍下滑,图书产品滞销,库房里堆积了大量的退货,年终利润更是渺茫无望,书业人员频繁流动,某些书业人士开始悄悄退出图书行业。从深层次上分析,2005年的这种变化是不同于以往书业那种市场好坏的起伏变化。从前的变化是销售额量化大小的暂时变化,而如今这种变化则是市场成长进程中经营本质的转变。2006年国内书业市场化竞争将会愈演愈烈,我们很难具体描述将是一种什么样的苦乐…  相似文献   

20.
这几年来新闻出版署治理图书市场的工作反映出 这样一些问题:一些出版社在图书生产过程中因为管理跟不上去,造成纸张等生产成本的浪费,或者因出书选题时决策失误引起图书滞销而大量积压,为避免亏损,他们又施以高定价希望从消费者那里挽回损失;有时出版社在图书定价时跟着感觉走,给图书高定价,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