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 毫秒
1.
林金康 《记者摇篮》2004,(12):38-38
时下,随着媒体之间竞争的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媒体相继打出了“重奖征集新闻线索”的口号。于是,在一些媒体上经常见到“请××先生(女士)前来领取新闻线索奖”等字样,随之,一些城市中出现了一批这样的人,他们总是最先出现在事故的第一现场,他们总是事件的直接目击者,他们总是第一个打进新闻热线电话的人,他们就是距离新闻最近的人——新闻线索人。  相似文献   

2.
林金康 《新闻导刊》2004,(2):27-27,26
时下,随着媒体之间竞争的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媒体相继打出了“重奖征集新闻线索”的几号。一些城市中出现了一批以此为生的人,他们经常最先出现在事故的第一现场,经常第一个打进新闻热线电话,他们就是距离新闻最近的人——职业新闻线人。至此,职业新闻线人的定义也就十分明确了——那些新闻事件的直接目击者,向各类新闻媒体报告线索并以此作为谋生手段的人。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上有些人眼里,对媒体曝光怕得要死,恨得要命,认为记者戳了他们的“痛处”,揭了他们的“伤疤”,便恶语伤人,把正确的批评性报道斥之为“乌鸦新闻”。其实,乌鸦是益鸟,只是由于它的叫声粗厉嘶哑,加上一身黑装,往往被视为不吉利的象征。但乌鸦警惕性很高,当它发现有什么动静时,就会发出惊叫声,有“预报”之功能;而迷信者则认为,乌鸦总是口出“丧信”,给人带去的是“凶信恶报”,难怪一些心中有“鬼”的人,把批评性报道诅咒为“乌鸦新闻”。“乌鸦新闻”除对一些不良现象进行批评,起到警示作用外,还要对不良苗头、不祥…  相似文献   

4.
一个优秀的传媒,需要有优秀的新闻工作和优秀的新闻作品。优秀的新闻工作和优秀的新闻作品从哪里来呢?这里面有方方面面的因素,但领导人格的魅力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每当一个媒体里涌现出了一批人才和优秀作品时,这个媒体必定创造了一个环境,使那些想干事、能干事的人有龙人海、虎归山的感觉,被管理对他们的领导必定有发自心底的尊重。一个媒体的辉煌之路,在某种意义上,也是这个媒体的领导人格的升华之路。  相似文献   

5.
娱乐新闻,顾名思义,既有新闻性又有娱乐性,既可以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又可以满足其愉悦精神之需求,因此在报纸、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中,娱乐新闻总是十分吸引受众的一种新闻类型,各大媒体也在娱乐新闻的报道方面下足了工夫,唯恐在娱乐新闻的竞争中落后于其他媒体。  相似文献   

6.
他们是一群很特别的人,黄皮肤,黑眼睛,能够说一口流利的外语,他们的身影有的出现在外交部在北京的发布会上,有的出现在CNN或者其他知名的电视节目中,更多的是可以在国际媒体上看到他们的英文文章。这就是一群在西方主流媒体工作的中国从业人员。西方主流媒体中的中国从业人员可谓少之又少。据了解,日前在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亚特兰大全球总部直接从事新闻制作的中国大陆雇员,只有黄天波一人。即使是在西方著名媒体的驻华  相似文献   

7.
叶冬梅 《视听界》2005,(5):92-93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媒体相继打出了“有奖征集新闻线索”的口号,于是社会上的一部分人逐渐开始担当起向新闻媒体提供新闻线索的重任,这就催生出了“新闻线人”。他们可能会在第一时间出现在事发的第一现场,他们可能会直接目击事件的全过程,他们可能是第一个打进新闻热线电话的人  相似文献   

8.
前美国《侨报》社长范东升认为,在美国,公众新闻被认为可以追溯到1988年美国的总统大选时期,那时社会上出现了对新闻媒体普遍不信任的情绪,媒体可信度降低到历史低谷。公共新闻运动的最早倡导者和学术领袖、纽约大学新闻系主任杰伊,罗森(Jay Rosen)等人陆续开展了关于媒体与公众生活的研究项目,并提出公众新闻和市井新闻的概念,主张媒体要改变运作方式更密切地为民众服务。  相似文献   

9.
论新闻报料人的权益维护与行为约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嘉嗣  朱文丰 《新闻知识》2004,26(11):24-26
新闻报料人在我国的新闻传播界是一个新兴的群体,他们来自民间、自发地通过热线电活等方式直接与新闻单位取得联系,提供新闻线索、反映民情民意,间接参与到舆论监督当中来。近年来,随着媒体在新闻来源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媒体为培育稳固报料人队伍而不断增加新闻报料奖金,受此鼓励,一批专门从事新闻线索报料活动并以此为业的“职业报料人”随之浮出水面,甚至获得了“新闻线人”的职业化称谓。  相似文献   

10.
郭建良 《新闻记者》2012,(3):89-92,97
第55届荷赛上我国摄影人的获奖颇为引人瞩目。三名获奖者均非科班出身、均非主流记者、均来自非主流媒体,他们的作品此前也均未在国内主流报纸头版出现过,他们却"集体"在国际主流新闻摄影舞台上精彩亮相。这是媒体融合时代向自媒体时代过渡时期值得关注、值得思考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在互联网时代,新闻已经变得无所不在.美国人通过无数终端上的多媒体平台,以各种形式接触到新闻.那个人们忠诚于某种媒体形式或某个新闻组织的时代一去不返了.绝大多数的美国人使用多媒体平台获得新闻,包括全国性的电视台、地方电视台、互联网、地方报纸、广播和全国性报纸.46%的美国人认为在具备代表性的一天中,他们会通过4~6种媒体平台获取新闻.仅有7%的人在具备代表性的一天中,只通过单一的媒体形式获取新闻.  相似文献   

12.
我主要想讲三个问题。第一问题,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我们都是主流媒体.当然要做好主流新闻.但是我个人觉得.在一些地方媒体.包括电视媒体上,在这个方面出现了一些偏差。主要是两种:第一种对主流新闻有一种很机械和很片面的理解.他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去报道一些政府的会议、领导的活动.有一些是需要的.但是量已经大大超过。生搬硬套地摘要一些政治口号和公文语.对老百姓关心的经济建设和民生问题.也仅仅是片面的介绍.应该说老百姓看这些新闻犹如嚼蜡。另一个偏差,是将主流和老百姓对立起来.他们认为老百姓不爱看主流新闻.所以他们少做.  相似文献   

13.
和金壮 《今传媒》2004,(2):50-51
看新闻的人很多,对新闻津津乐道的人也很多,但是人们总是忽略这些新闻的作者,忽略这些新闻背后的新闻。但是,忽略并不重要,因为写新闻的人不会因为读者的忽略而放弃,他们一直在努力,为了一种正义,一种精神梦想,尽管他们还在为生活奔波,为理想流浪。  相似文献   

14.
李大元 《记者摇篮》2004,(8):59-59,52
“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作品鼓舞人”是我们每个新闻工作者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但是目前一些媒体为了追求卖点、收听率和收看率,追求所谓的“眼球经济”,不辨是非,甚至不惜以讹传讹,传播炒作新闻、虚假新闻的做法,使低俗、不健康的文化娱乐新闻和社会新闻在一些媒体上频频出现,某种程度上助长了低级庸俗之风的蔓延?这对受众特别是青少年精神毒害的潜移默化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5.
综观调查报道类新闻,其重头戏在于揭露性或者批评性,不过,由于揭露性报道的急剧增多,媒体出现了揭露性报道泛化的现象,一些媒体过度热衷于寻求刺激性的新闻题材。本文暂且不论及媒体负责与新闻人责任的话题,而是从经营媒体的角度来探讨揭露性报道正负两方面的效应,进而阐述处理揭露性报道应该把握的“度”以及媒体做揭露性报道时应遵循的原则。[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在人们的印象中,有些媒体在事件性报道上存在一种倾向:某地发生了烟花爆炸,媒体立即会传来报道,那里的领导是如何快速赶到现场,及时组织人员抢救,将灾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某地发生重大火灾,镜头里频频出现的总是领导,因为其指挥决策有方,使火情很快得到控制;某地的江河堤坝溃破或出现险情,领导总是在一线调兵遣将,不惜代价将溃口堵住,把险情排除;某地发生了矿难,赶到现场指挥的领导便成了新闻的主角,只见其忙里忙外地调度指挥,不顾劳累,事故造成的影响很快得到遏制……  相似文献   

17.
新闻中渗入幽默成分我们可称之为新闻幽默。新闻幽默的运用在西方媒体中比较常见。在我国,新闻幽默何时出现无从考证,但自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青年报》举办幽默新闻大赛以来,各类新闻媒介上的幽默新闻屡见不鲜,其中不乏上乘之作,新闻幽默开始受人关  相似文献   

18.
会议报道虽不是新闻学研究的范畴但在新闻工作当中也是常常会遇到的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许多记者常常抱怨:他们的采访活动纠缠在各种会议当中太多了,开不完的新闻发布会、纪念会、工作会、年会、例会……繁多的会议令他们为文山会海所纠缠,新闻眼麻木了,新闻敏感丧失了。大量的会议报道,使各媒体的报道千篇一律,都戴上了一副呆板、乏味的会议面具,令读者生厌。笔者以为,会议报道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记者陷入其中,被会议文件施以障眼法,就会议报道而会议报道。其实,会议报道并非总是一副面孔,会议报道大有文章可做。会议报道…  相似文献   

19.
近些年来,诸如"天津彭宇案"这样的争议性新闻事件不断出现。这样的事件大都会引起社会上的广泛议论,已经成为新闻媒体须要涉及报道的领域。那么,如何做好争议性新闻的报道呢?新闻事件与媒体本身不应双方唱着"独角戏",媒体应该在争议事件中把握好自身定位于哪种立场。新闻媒体尤其是新闻舆论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他们扮演着社会公共领域的构建者、组织者、评论者、伸张正义者等重要角色。做好争议性报道,首先得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应始终保持着"把关人"这种身份来定位自己,绝对不能让媒体在争议新闻事件中定位的角色出现偏颇。  相似文献   

20.
中华新闻报2月5日刊登河南省一位县委书记的来信说,我们无数基层干部含辛茹苦地工作,撑起了共和国的大厦,因此非常希望得到媒体的理解。当前,一些媒体的宣传却令人担忧。在媒体上,常常看到的是:某某领导腐败、嫖娼,某某乡村主任贪污等;在影视节目中,不少干部以反面人物形象出现。这些反面宣传,使人感到基层问题太多了,太严重了,不利于鼓舞群众斗志。来信还指出,新闻报道工作要从大局出发,要看事物的主流。基层有许多优秀干部、先进人物,他们代表社会的前进方向,新闻工作者应该把目光聚焦在他们身上。来信呼吁:希望新闻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