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问题的提出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人类也逐渐步入学习社会。教学的主要职能也由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由 教给学生知识转变为以知识为载体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特别在新课标中更体现了学生本位的思想,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科学素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方法,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只有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知识是教育的主要内容,知识观是教育实践的根本性和基础性认识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在人类教育向智能教育转型的当下,知识图景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对知识观的讨论已然迫在眉睫。从哲学范畴来讲,知识观涉及对知识的主体、本质、结构、承载媒体等问题的认识。智能时代,人工智能不仅以工具的形态参与到知识生产过程中,还能以某种近乎主体的身份参与到与人的互动过程中,使知识主体从人类自身转向人机协同,知识本质从人类认识的成果扩展到碳基智慧与硅基智慧并存,知识结构从层级明确的“建筑”结构转向人机动态交织的“舞蹈”结构,知识承载媒体呈现出多模态融合感知的特征与趋势。因应智能时代知识观的嬗变,亟需树立新知识观,为未来智慧教育体系构建起以新知识观为地基的大厦。  相似文献   

3.
一、注重学生智能的发展与培养 传统教学的主要弊端在于“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把教学的“起点层”作为教学的“目的层”,把独立意识的学生当成学习的客体。这样,教学过程中学生位置的附庸化,必然影响学生潜能的开掘,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也将受到严重的遏制。我们认为,课堂教学既包含着由教材的知识结构向学生认识结构的转化,同时也包含着学生认识结构向能力结构的转化。而且这种质的转化需要在教师的积极传导与学生的主动作用的双向活动中来完成。要做到知识的迁移与转化,关键要处理好三种关系。即主导与主体关系,教法…  相似文献   

4.
单元课中包含知识前测、整体阅读和问题提炼等策略。在进行改革尝试以后发现,前测题目全对的学生,他们能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后续学习中;前测中遇到困难的学生则在教师"没有学,错了很正常,学了就会做了"的评价下消除失败的阴影,产生获取新知的欲望。在单元课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以问题为主要抓手展开教学,并且围绕着核心问题,让学生获得进步,将学生的思维漫溯到深处,实现深度学习。  相似文献   

5.
英语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他们自辨、自治、自理、自学的能力和运用知识技能的能力,从而达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的。学习是一种独立、主动地认识和发展的活动,任何人都不能代替。学生主要是学习系统概括化了的知识体系,而这种知识体系主要以书本知识的形式表现出来。要把人类积累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财富:要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智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等,都要依赖学生积极地思考和实践。因此,教师所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地学习英语。  相似文献   

6.
创造教育就是以发展人的创造力、培养人的创造性为目标的教育。创造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是:什么样的知识最有利于创造力的发展?这涉及到知识观的问题。一、知识是人类认识的自然发展过程,最重要的是发现真理传统的知识观认为,知识就是人类已有的认识成果和总结出来的成熟的理论体系。前人获得这些成果的过程是艰辛而漫长的,后人只要直接吸纳这些包含了人类智慧的认识成果就可以了。这就是传统教育理论中最具核心意义的基本理念之一。在这样的知识观的指导下,学生获得的是人类探索真理的最终结果,我们无从使学生看到前人是如何…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行,传统的以被动、接受、单一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遭遇着严峻挑战,新的学习方式正在形成之中,新课改呼唤与之相应的学习方式。而学生学习活动方式的选择又以他们自己对学习、对知识的理解为前提。所谓知识观是指人们对知识本质、类型、属性、价值、习得等问题的基本认识和看法,它影响、制约着学生学习活动和学习方式的选择。本研究旨在了解当下中学生知识观的总体特征和学习方式的现状,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从而为学生学习方式的优化提供依据和对策。  相似文献   

8.
图像时代,人们对眼睛的依赖与索取不断攀升,加剧了人类认知方式的视听失衡。人类认知方式的视觉化转向招致了知识学习中的“视觉中心主义”,视听比例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严重失衡。视听的失衡使学生成为知识学习的旁观者,陷入了认识论困境,表现在:学生作为共在而存在的存在样态被消解,难以突破主体的固有“视域”走向普遍的知识之阈;认识实践被局限于理智活动的范围内,学习过程中的情感维度被遮蔽;知识因被表象化而丧失了原本的活力,成为对立之物被置于学生生活的对立面。学生是知识学习的参与者,因此,在一定意义上,我们须以强有力的内容拒斥视觉霸权,接纳与学习者共在的他者之存在;以倾听向知识敞开,借助于情感促成知识理解的完整性;将知觉作为认知的起点,探寻学生与知识相遇的存在性事件。  相似文献   

9.
知识的现成接受并不足以保证创新意识、发现能力的充分发育,因为创新意识和发现能力还期待着充分的思维训练。对此,人类历史文化所提供的事实自不待言,人类知识的发生学更能给予充分的理论说明。概而言之,人类的认识除了以外在知识形式留存下来以外,还会以内在思维形式遗传下来。学习作为一种知识实践活动是一种主客观双向活动,其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先在思维结构所发挥的作用,其最终成果更体现于主体思维结构的改塑。所谓思维结构就是创新、发明的前提。我们的高等教育应该探索有益于思维训练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0.
“无知“的知识观及其在教育方面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产生"无知"有四种基本原因即人类的无知伴随着人类对自然社会的认识深化而日益扩大;个体的无知伴随着社会知识的膨胀而日益增长;人类知识具有显著的不确定性(又称可错性)特征;社会中存在着许多人类尚未关注总结的形形色色的时空方面的知识.无知的知识观对于知识学习具有如下几点启示即进行学习时应当时刻秉持批判意识来看待所学知识;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努力了解和掌握"时空方面的知识";以弹性和开放的态度进行学术交流;学习和掌握各种基本进行科学验证的标准和方法,以辨别所学知识的真伪、确定性程度和判断知识进步的大小.  相似文献   

11.
题组教学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有利于学生知识的优化和对知识的再认识,并且能提高学习效益减轻学生负担。题组教学中对题组的设计上有着比较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知识主体化的内涵就是把知识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认知的、机体的和意义的形式。知识有科学理论的、生产劳动(实践)的和日常生活的形式。不同的类型其结构形式不同,对人类生活的功能不同。要让学生根据自身发展和生存选择知识的不同结构形式及组合形式,以提高学习效率和减少教育浪费。同时还要对知识进行教育化加工,使之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使学生能够高效、快乐学习。  相似文献   

13.
心理学家认为:学习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学习过程是学生内部的心理素质与教学外部条件相互作用的特殊认识过程。因此,语文教师应充分认识学生语文学习的心理过程及特点,研究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此来促进学生自身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学习的过程既包含着学生感知、理解、巩固、应用语文知识的认知活动,也包含着  相似文献   

1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播知识,而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四大要素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那么,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为: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的作用,利用环境要素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意识,最终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建构.  相似文献   

15.
李晓梅 《陕西教育》2008,(10):56-56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过程,教师要传授知识,学生要学习知识。也就是说,教师把人类长期积累的数学知识、按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传授给学生。学生是受教育者,是知识的接受者,通过课堂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接受传授来的知识,并发展为技能。数学课堂教学是以数学活动为媒体的教与学矛盾统一的过程,而教与学结合的好坏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教与学的结合程度,决定于教与学矛盾的解决。  相似文献   

16.
从理论上说,教学和导学是比较容易解释清楚的。两者的主要差异在于:1.主体不同。教是以教师为主体.重点在于教师如何把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导则是以学生为主体,重点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教师起着辅助作用。2.目的不同。教的目的以给学生传授知识和经验为主;导的目的不但是要让学生学习知识。更在于方法的掌握。3.方式不同。  相似文献   

17.
“知识建构”是建构主义课程与教学论的核心理念。所谓“知识建构”,指知识是不能简单地进行传授,而必须通过学生自身(包括个性和群体)已有的经验、方式和信念,对所要理解和消化的知识作出自己的解释,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知识建构的过程,实质上是学生的认知结构与认识策略、经验方式和情感态度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知识建构的主体是学生,教学策略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活动为中心、以学生主动性的知识建构为中心的思想,充分体现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改变传统的被动接受性学习为积极主动的、自主合作的探究性学习;改变单一的认知…  相似文献   

18.
学习数学的过程,本质上是解决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矛盾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其特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认识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作为发展变化主体的学生态度消极、被动——不想学,不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充分运用或者不能以正确的方法运用自己的眼、耳、鼻、舌、身等,  相似文献   

19.
社会的发展需要创新,人类的进步需要创新,我们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更需要创新。作为人类文明传承者的教师,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就是要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与创新意识,改变传统“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努力营造一个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感悟,去探究,以达到真正培养学生…  相似文献   

20.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当前教学理论与实践中提出已有很长时间。有些研究者对这一观点持完全赞同态度,有些研究者持不完全赞同态度,认为不是"授之以渔",应是"鱼渔同授";不是"授之以渔",应是"引导学生获鱼和渔"。以上认识反应了教学研究者对"教学目标是什么"这一问题认识的深化,但这些认识有一个共同的前提:要学习的知识本身没有变,教师与学生都是围绕着"如何获得既定的知识"而进行教与学。笔者认为,教师不仅是让学生获得学习知识的方法和别人的知识,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创造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