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6 毫秒
1.
我国新一轮经济波动及对策研究梁士伦经济波动是指经济扩张和经济收缩的交替出现,它既可以指经济活动绝对水平的增加与减少,也可以指经济增长速度的加速与减速,并且这种交替是通过GNP、NI等综合经济指标的波动而显示出来。经济波动有两种状态:良性波动和恶性波动...  相似文献   

2.
通过构建一个包含土地市场的四部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研究了土地财政背景下,土地供给政策、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及其组合对居民消费率、宏观杠杆率与总产出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短期视角下,使用减少土地供给的政策与宽松性利率政策的组合,可以熨平经济波动;中期视角下,使用减少土地供给的政策与稳健性财政政策的组合,可以实现提振居民消费率、降低宏观杠杆率以及促进经济增长三大政策目标;土地供给政策、财政政策而非货币政策是影响经济波动的主要因素。上述分析为认识土地财政模式的运行逻辑,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完善宏观政策组合调控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通过供求差异的周期性变化来描述经济波动,再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释供求差异的周期性变化,这样既可以将马克思对经济波动的分散解释加以有效整合,又可以增强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的说服力。从马克思对经济波动的成因分析中可以得出对政府缓解市场经济波动的政策建议:一是使总供给向总需求靠拢,二是使总需求的变动波动幅度最小化。  相似文献   

4.
房地产经济波动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房地产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日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对我国经济全面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房地产业逐步成为我国强大经济支柱之一.正是由于房地产经济的重要性.引起我们对房地产经济波动问题的思考,并寻求房地产经济不断完善和发展的途径.本文主要从房地产经济波动的内生因素和外生因素两个大方面分析了我国房地产经济波动的影响因素,并以此为根据,给出了政府控制这些经济波动因素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当一个社会经济处于波动态势,货币当局的以调整高能货币为核心手段的经济政策会遇到困境,或者是缺乏效力,或者导致经济陷于震荡更加加剧的混乱局面,对于经济波动现象,货币经济本身无法提供根本性的解释答案和解决经济波动问题的最终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6.
由于我国"一刀切"的宏观经济政策,对东西部地区经济波动的差异造成较大影响,1995年之前,东部经济大起大落,西部经济起落较为平缓,东部波幅较大;1995年之后,由于西部大开发等原因,导致西部经济波幅较大。由此可见,宏观经济政策的区域效应对东西部经济波动的影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利用协整、VAR脉冲相应和方差分解等计量方法,在1981—2006年度经济数据基础上,实证分析了以G7为代表的世界大国经济波动如何通过中国的FDI影响中国经济波动.结果表明,中国FDI增长率与中国GDP增长率存有相关性;世界大国经济波动是中国FDI和中国经济波动的Granger原因,而中国FDI波动是中国经济波动的Granger原因;中国FDI方差分解中由中国经济因素解释的成分远高于世界大国经济因素的解释成分,在G7和中国GDP方差分解中,由对方经济因素解释的成分处于上升的趋势,这表明中国与世界大国之间经济波动的相互影响在日益加深.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30年来,由技术冲击产生的经济波动作为核心波,其波动较小并且是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主导因素;而在价格运动主导下由利益驱动,并由地方政府推动的市场主体的自发投资行为,则构成了中国经济周期从属波的特殊生成机理。从属波扩大了经济波动幅度.导致了产能过剩、资源浪费,产生了极大的负效应。由此可以解释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但无法全面有效地转化为社会和国民财富的矛盾现象。另一方面,经济大起大落的现象也说明,中国在宏观调控由地方政府推动的从属波方面存在看政策缺陷,因此,应以经济政策学为指导,对宏观调控政策加以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9.
当一个社会经济处于波动态势,货币当局的以调整高能货币为核心手段的经济政策会遇到困境,或者是缺乏效力,或者导致经济陷于震荡更加加剧的混乱局面.对于经济波动现象,货币经济本身无法提供根本性的解释答案和解决经济波动问题的最终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0.
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宏观调控可以减少经济的非正常急剧波动但却不能消灭正常的经济波动。因此如何顺应客观经济规律,通过深入分析引发周期性经济波动的诸多原因并从而寻找出合理的对策措施便有了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金融脆弱性是金融的本质属性之一,它并未因金融的发展而消失。近30年来频繁发生的金融危机表现出巨大的特异性,这表明金融脆弱性在当今经济虚拟化的背景下有着独特的内涵和机制。经济过度虚拟化是其根源;金融杠杆的扩大及泛化是其手段;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失衡加剧了金融脆弱性。对此,我们必须要对虚拟经济部分进行"消肿",正确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协调好两者的发展机制,有效降低金融脆弱性。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爆发生产过剩的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周期爆发的经济危机,一方面,使资本主义再生产具有周期性,一个完整的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另一方面,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落后性和被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替代的必然性。熊彼特认为,创新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经济周期的根源。不断产生的创新的第一次浪潮以及由第一次浪潮引起的第二次浪潮,形成了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尽管马克思与熊彼特都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具有波动性,但他们在对经济周期的原因、机制、结果等问题的阐释上,存在许多不同点。比较马克思与熊彼特的经济周期理论,对于我国制定与实施适当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经济,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承诺和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主要基于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及其他人的后续研究,着重讨论了承诺对经济政策有效性的影响。本文指出,承诺通过稳定预期等有助于经济政策的有效制定和执行;但给定环境的不确定和参与人的有限理性,承诺是不完全的,这就出现了经济政策的时间不一致问题。但不完全承诺对经济本身的影响有利有弊,有效承诺应该包含一定的灵活性。保障有效承诺需要相应的制度安排,比如授权、声誉及宪政等。  相似文献   

14.
冷战后 ,国家经济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使各国的经济安全观发生了变化。新时期的经济安全带有鲜明的资源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的特征。占领高科技优势地位与对商品市场和资源的保护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是经济安全的重要内容。提高国际竞争力是经济安全的实质。  相似文献   

15.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虽然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提出来,但仍以粗放型为主要增长方式。制约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主要是体制问题。主要表现在:科技教育投入不足、劳动者素质较低、企业技术装备落后、企业管理水平差、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产业结合失衡、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化。围绕经济增方式转变加大改革力度。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展完善商品市场,培育和规范要素市场;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相似文献   

16.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起的金融危机使世界上许多国家深受重创,全球经济陷入萧条。在这场全球性的危机中,我国经济也难以独善其身,使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订单锐减,生产规模萎缩,企业利润空间受到挤压。面对这些困境,我国企业积极采取多种融资方式破解资金难题,完善财务制度等战略。该文通过讨论当前经济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分析我国企业怎样在危机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17.
法学界传统观点否定经济法的经济政策性的存在,认为其不能与其他部门法尤其是行政法相区别。将政策性作为经济法区别于传统部门法的重要特征之一虽然存在一定疑问,但这并不阻止认识经济法的经济政策性。经济法的经济政策性可从其存在基础、制度建构和目标价值等角度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18.
区域经济发展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都非常重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并根据不同时期的实际情况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提出了不同的区域经济政策。这些区域经济政策对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消除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全国的共同富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十六大以来,学术界发表了大量的论著,对区域经济政策的内涵和基本问题、区域经济政策的意义和作用以及区域经济政策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区域经济政策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经济增长归根到底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除了技术创新之外,还包括技术政策、产业结构和社会制度等因素。当前,日本的科技高投入、高产出(专利和技术贸易)和长期经济低迷并存,对于这一"日本悖论"可以从技术政策角度进行分析:相比美国和德国,日本的技术政策是"追赶使命导向"的,这一技术政策目标与当前日本经济发展阶段不相适宜;日本技术政策体系中研发产业高度集中化和承担主体单一化,以及日本特定社会制度环境下的产业结构对技术政策的反应和调整受限,这些都阻碍了技术创新、扩散和应用来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传导机制。对"日本悖论"的分析对中国制定全面技术政策体系、实施相应产业调整以促进创新技术的扩散和应用,最终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经济全球化对国家是双刃剑.国家往往希望在全球化中利用国家的作用趋利避害.然而,由于国际间竞争、国际经济体制的制约,以及以邻为壑的政策可能造成的国际紧张关系,国家通过保护主义的传统措施来保护自己的做法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大的限制.国家在全球化中要想获得主动,根本之举是发挥国家的积极作用去创造人为的比较优势,如大力发展教育科技,培育创新和研发能力,开发人力资源、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塑造良好的投资与法治环境等.这种积极的国家作用可以长远地保障国家的繁荣与强盛,减少国际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