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代欧阳修牡丹记,说洛阳以谷雨为牡丹开候;吴中也有"谷雨三朝看牡丹"之谚,所以每年谷雨节一到,牡丹也烂漫地开放了。吾家爱莲堂前牡丹台上有粉霞色的玉楼春两大株,真是玉笑珠香,娇艳欲滴,谷雨节前,开得恰到好处。还有名种紫绢,瓣薄如绢,色作紫红,自是此中俊物。我徘徊花前,饱餐秀色,简直是可以忘饥了。牡丹有鼠姑、鹿韭、百两金等别名,都不雅;又因花似芍药而本干如木,又名木芍药。古时种类极多,据说多至三百七十余种,以姚黄、魏紫为最著。他如玛瑙、御衣黄、七宝冠、殿春芳、海天霞、鞓  相似文献   

2.
文学作品中意象的解读有助于学习文本。一篇《爱莲说》,引出千百年来人们对道德模范的追求。文中"莲""菊""牡丹"三个意象表明了作者的价值取向,周敦颐爱君子之莲,因为"莲"清且通,直且香;他理解但不赞同"菊",因为"菊"虽清而不通,虽香而不直;他鄙夷"牡丹",因为"牡丹"不清不净,唯有一团庸俗的香气。  相似文献   

3.
七色镜     
牡丹、花大、形美、色艳、香浓,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称。它喜凉怕湿,根皮入药,有活血、镇痛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韩峰  赵亚芳 《文教资料》2009,(19):17-18
<绿牡丹传奇>是明末吴炳的"粲花斋五种"其中一种,本文作者以<古本戏曲丛刊>本为依据,对各版本<绿牡丹传奇>加以校勘,以理清版本流传之脉络.  相似文献   

5.
上课之前     
牡丹是花中之王,家乡菏泽的牡丹更是小作者心中的骄傲和至爱,引发了小作者由衷的感叹和浮想。在文章中,小作者分别从牡丹花不同的颜色和形态入手,将牡丹的多姿多彩和雍容艳丽一一描绘,让人读起来似乎也能感受到满园绚丽、香气袭人的美丽景色。  相似文献   

6.
漫笔点丹青     
正《牡丹》刁远和牡丹雍容大度,花开富贵,是吉祥喜庆的象征,在中国画题材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丰富的文化象征意义。唐代皮日休有诗云:"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竞夸天下无双艳,独占人间第一香。"可见其"国色天香"的美誉是名副其实的。刁远和画友所画的牡丹,色泽艳丽、笔墨率性:几种不同颜色的花头绚丽绽放,粗笔重墨写出枝叶和筐提,几只蜜蜂嗡嗡飞舞,一派喜庆祥和的气氛,反映出作者内心  相似文献   

7.
漫笔点丹青     
正《天香和合》王松"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这是对牡丹高贵华丽之风韵的极高赞誉。王松画友笔下的工笔牡丹,枝繁叶茂、花头雍容华贵,作品十分注重神韵和意态的刻画。尤其在牡丹花、枝叶、西湖石以及两只鸟雀的造型上,尽显栩栩如生、精致动人的视觉效果。色彩表现上,富丽饱满,清新明丽。体现了作者健康高尚的精神世界和对祥和幸福生活的追求。当然,作为优秀的工笔画作品,还要在用笔、用线上多下工夫,如牡丹花瓣求轻盈娇嫩,可以兰叶描画转折线,以带有顿挫的细笔  相似文献   

8.
漫笔点丹青     
《牡丹梅花图》董爱华 画面整体构图布景,给人以休闲温情、祥和舒适之感.牡丹画得结构准确,叶脉与叶片似两个分开的个体,无法统一.注意叶脉勾勒要趁湿完成,不能等全干后再勾勒,会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可等到叶片七八分干时,用相应的墨色勾勒,使色墨自然融合,这样叶脉才不会有浮在叶片上的感觉.窗台上线条的疏密,断续相间,可以稍加些变化.画面很丰富,有牡丹、梅花、书等,构图巧妙,唯有梅干弯曲成"W"形,略显程式化,略生硬单薄,少了些变化.  相似文献   

9.
解读"因空见色"自色悟空"应摆脱"色"空"观念的束缚,不为字面意思所惑,才能理解其真义."自色悟空"表现了空空道人的理性思考.经此一"悟",他才如酣梦惊觉,认识和信仰翻然生变,原来厚地高天,自古及今,人间之"至情"无时不在,佛家所谓"色"空",实为自家心造的幻影.由此解悟,空空道人才易道为僧,改名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作者匠心独运,于开卷处巧妙地映现了宝玉的精神面影,暗示了<红楼梦>的创作主旨.  相似文献   

10.
史称上古无牡丹之名,统称芍药,花大而色深者称木芍药。汉代以牡丹为木芍药,唐武则天以后始盛,最著者有姚黄魏紫。开元、天宝年间,禁中皆呼木芍药为牡丹,盛行于长安。至宋代,以洛阳牡丹为天下第一。自唐迄宋,即有花王之誉。晚唐皮日休《牡丹》诗有云:“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宋欧阳修《花品》说:“他花皆连用本名,至牡丹则不名,直日花,其意谓天下真  相似文献   

11.
话曹州牡丹     
“花中之王”牡丹自宋朝起便有“洛阳牡丹甲天下”的说法,而当今又有“曹州牡丹甲天下”之誉。牡丹在曹州是怎样繁衍的呢?曹州,即菏泽的古称。曹州培植牡丹始于明嘉靖年间,明清之际声名天下,清乾隆时牡丹已“南浮闽粤,北走京师”,仅广州每年就运销万株之多。后由于天灾人祸,解放前已有名无实。现在又形成了以牡丹园、百花园、占今园三大园圃为主体,种植牡丹5000多亩,7000多万株,480多个品种的规模。每年春天谷雨前后,分为“3类、6型、8大色”的牡丹以其花大、色艳、形美、味香等独特的韵昧,吸引国内外游客数百万人。先后出展于…  相似文献   

12.
"牡丹诗"是指以"牡丹"为题即题含"牡丹"之名的诗。据《全唐诗》及其《补编》电子文本检索试计量分析,比较以"梅"、"桃"、"菊"等五种常见花卉为题的诗,牡丹诗作家、作品数量最多的事实,体现了全唐时代牡丹为"花中王"的地位。而全唐牡丹诗作家作品的行列,则显示全唐牡丹诗兴于盛唐,盛于中唐,光大于晚唐五代。白居易为全唐牡丹诗第一人,而元稹、刘禹锡、孙鲂堪与之并称"四大家"。此外以一首或一句诗得名者有李正封、李山甫、罗隐、卢肇"四名家"。但仅以诗篇论,无名氏《白牡丹》和传为皮日休《牡丹》一诗可能更广为人知。利用电子文献检索的文本计量分析不仅是技术手段的革新与进步,还需要学理上的提高与创新。即使从检索具体操作的层面看,这种研究的每一步骤也都是浸透着学术性的工作。  相似文献   

13.
八、色彩 中国画的色彩,有其独立性.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画在古代称为"丹青",由此色彩在中国画中的地位可见一斑.但由于中国哲学、人文审美观念的影响,水墨画不断兴盛,色彩在中国画中尤其是意笔的中国画中,逐渐退居到了附属地位.以墨为主、以色为辅,色不碍墨、墨不碍色,成为意笔花鸟画用色的特殊规律.而谢赫"六法"中的"随类赋彩"和宗炳的"以色貌色",概括了中国画在色彩运用上既重再现又重表现、以表现为主的基本原则.因此,中国意笔花鸟画的用色,不求物象的外在形似,不受客观自然的限制,而把用色的着眼点放在表现客观物象的内在神韵、表达主观意念的审美思想与意境的追求上.牡丹画作品的创作,用色规律亦如此.  相似文献   

14.
《牡丹灯记》是《剪灯新话》中的一篇小说,它在日本经历了编译、翻案、改造,形成了日本文坛中举足轻重的"牡丹灯笼"现象,从"牡丹灯笼"现象可以窥探到《牡丹灯记》在日本的流变和本土化历程,以及接受《牡丹灯记》时对作品内容的选择倾向,最终形成了日本幽艳的文学审美观。  相似文献   

15.
或许大多数人都认为牡丹是富贵的象征,就连刘禹锡在《赏牡丹》中也曾这样夸赞:“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而女作家张抗抗笔下《牡丹的拒绝》中的主人公却是出离富贵,转求高贵的象征。作者以洛阳牡丹拒绝开放为描述的重点,热情赞美了牡丹的个性之美、高贵之美。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民俗中,花卉中的牡丹芍药与禽类中的鸾凤孔翠都是富贵的象征。对于牡丹一项,宋代文学家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说:"牡丹,花之富贵者也。"正因如此,千百年来,牡丹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周敦颐又说:"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据此可知,对于牡丹的钟爱兴盛于李唐时期。至于以牡丹为题材入画,虽然没有准确的史料或出土文物证实始于何时,但据文献记载,至少可追溯到北齐时期。唐代韦绚在《刘宾客嘉话录》中说"北齐杨子华画有牡丹",这是关于  相似文献   

17.
2.对比 谐和使画面统一,对比则于统一中产生了变化.因此,色彩的对比,可以使画面于统一谐和中生情出致. 牡丹作品的色彩对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花朵与叶子的色彩对比.主要用于以色彩或色墨互破的牡丹创作表现方法上,利用色相与色性的变异,使花朵与叶片的色彩于谐和中产生变化.  相似文献   

18.
建立一支学术水平高、写作能力强、与编辑部联系紧密且投稿稳定的作者队伍,对于高校学报的发展至关重要。学报应通过多种途径建立"红色作者库""黄色作者库"和"绿色作者库",加强与作者的联系与沟通。学报编辑要在"三色作者库"建立的过程中扮演好宣传者、伯乐和园丁的角色,并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素养和沟通能力。  相似文献   

19.
郭跃文 《中国教师》2010,(12):19-19
<正>"洛阳牡丹甲天下",对洛阳城市来说,规模日益扩大的牡丹花会和蓬勃发展的牡丹产业,已经使牡丹成为洛阳最亮丽的名片。对洛阳当地的美术教学来说,这一地方名片可谓是得天独厚的美术教育资源。每年四月是洛阳的"牡丹月",也是牡丹开得最繁盛的季节,到处车水马龙,  相似文献   

20.
正春天到了,微风轻轻地吹过柳枝,拂过洛浦公园的河面……吹进了大街小巷,吹进了坐落在市中心的涧西区牡丹广场的花园里,把正在沉睡的牡丹仙子唤醒了。牡丹仙子伸展着绿色的柔软手臂,绽开了绚烂的笑脸,吸引着众多的游人驻足观赏。牡丹广场变得更加生机勃勃起来了。1"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每年四月份,洛阳城就是牡丹花的海洋,一年一度的"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就在这浓浓花香中隆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