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以往学界对两汉经学的研究,或仅局限于经书、经学本身的考索,或仅满足于社会背景的简单分析,大多未能很好地揭示和把握经学与汉代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山东大学古籍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涛博士新近推出《经学与汉代社会》(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一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个薄弱环节。该书二十六万余字,分作六章,从学术史与社会史相结合的角度,论述了儒家经学产生和早期发展的历程,考察了儒家经典在汉代授受、流传的情况,分析了汉代经学各主要学派形成、发展的主要原因,研究了经学与汉代政治制度、经济政策、救  相似文献   

2.
邱奎 《兰台世界》2012,(33):1+4
龚道耕所撰《经学通论》是在经学课程讲义基础上作成的经学概论著作,该书以乾嘉考据之学为根本学术宗尚,在对经学史分期和区别今古文经学的问题上尤有创见,既是一部严谨通达的经学入门书,又具有经学研究专著的性质。  相似文献   

3.
从《汉书·艺文志》看汉代经学之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首部史志目录,它以目录体的独特形式对汉代经学进行了一次全面、系统、深入的历史性总结。本文特以此作为研究汉代经学的切入点,考据所涉及的经学源流、发展和演变,以期对汉代经学的起源、发展、特点、价值等做一全面系统的梳理。  相似文献   

4.
由经典和经典诠释所构成的经学,自汉代开始直至清末,成为中国学术文化延续的历史载体,并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心理。两汉经学是中国经典诠释学的肇端,其对经典的诠释方法形成了中国固有的解经传统,为中国经典诠释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一、经典的涵义与汉代经典诠释在中国传统经学中,经典是指儒家《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部典籍,也称为“六经”。研究经典的涵义,就有  相似文献   

5.
经典诠释学中的两汉经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明策 《兰台世界》2005,(12):68-69
由经典和经典诠释所构成的经学,自汉代开始直至清末,成为中国学术文化延续的历史载体,并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心理.两汉经学是中国经典诠释学的肇端,其对经典的诠释方法形成了中国固有的解经传统,为中国经典诠释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清初诸儒便倡导绾理学于经学之中,意在重拾经学来扭转学风,因此,经学之风便渐然兴起。万斯大便是这一时期经学研究的集大成者。本文就则将万斯大置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探究其经学研究成就及不足,以加深对其著作的解读和对清初经学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7.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学者,提出了“理学,经学也”的著名命题,把经学视为儒学正统,通经学古.对其论著所阐发的经学与诗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提出了经世致用的诗学观.  相似文献   

8.
符思毅 《大观周刊》2012,(41):25-25
鉴于目前学界对“经学”定义尚有争议,对民国“经学”概念又关注不够,文章试从近代历史学、治世学、传统学术三个角度对民国“经学”概念进行分析,以探究民国时期“经学”概念研究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9.
在近代西学的冲击之下,面对时局之危,如何在救亡图存的同时保存中学,张之洞提出“中体西用”;为解决传统经学纷纭错乱、博而寡要、劳而少功的弊病,充分发挥经学在造就人才以救世方面的作用,张之洞提出了“守约施博”的经学改革方案。作为张之洞幕宾的曹元弼,延续并践行了张之洞经学改革的方案,不仅撰《原道》《述学》《守约》对《劝学篇》相关议题予以阐释,而且受张之洞嘱托,按照《劝学篇·守约》所示七例编纂《十四经学》;并且在辛亥以后依然延续张之洞的经学理念,从“政教相维”“经正民兴”的角度,试图通过审别经学源流、阐释群经之义、弥合汉宋之争以正学术人心,这客观上又使其辛亥以后的经学研究呈现出集成性和总结性特点。  相似文献   

10.
儒学的危机引发了北宋学者的文化忧患意识,他们出于维护儒学权威、阐扬儒学价值的目的,对经道关系、汉唐经学以及儒家经典进行了重新审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他们的尊儒、崇道、宗经等意识比汉唐儒者更为强烈;二是出于“卫道”的目的,对儒家经典进行了重新审视;三是在提倡经世务、重义理的同时,对汉唐经学进行了反思与批评。但是,北宋学者对儒家经典的新观察不是为了损害儒经的权威,而是为了强化经典与“圣人之道”对社会生活的支配作用,重建对经典、对儒学的信仰。他们虽然对汉唐传注之学有过激烈的批评,但并不否认传注对于理解儒家经典的重要性。北宋学者通过对传统经学的反思与批评,促进了经学变古和儒学革新,使儒家经学走出了汉学,构建了宋代经学的基本特征,为儒学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1.
《经学队仗》是明代为适应科举经义、论、策等考试文体对仗论述需要而将儒家经典分类编选为队仗成句的类书.最早著录于明正德间夏良胜撰的《建昌府志》,题朱景元著.此书现在中国国内不存,而韩国有多种版本:韩李仁荣《清芬室书目》卷六载有朝鲜世宗朝庚子(1420)活字刊本,明朱景元撰.首有永乐二年裴琏序,知此书为永乐二年首次刻印.韩国中央图书馆藏朱景元撰《类说经学队仗》、通文馆网页所载《经学说(乾)》部分的写本《类说经学队仗》与李仁荣所录版本为同一系列.韩国中央图书馆所藏崔致远撰《类说经学队仗》、题《孤云先生经学队仗》、经学队仗研究院《经学队仗》等版本著者题为崔致远,实为崔氏后人移花接木所为,崔致远撰金喆熙译《经学队仗》是其译本.  相似文献   

12.
经学是我国古代的传统学科,在整个封建社会,被誉为官方学术,曾成为统治者的精神支柱。正因如此,所以经学文献,卷帙浩繁,据统计,仅十三经正文就有六十四万七千五百余字,整个经书的传、记、注、疏的著作,约有三万万字左右(吴枫《中国  相似文献   

13.
张星鉴的<国朝经学名儒记>是继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之后对清代经学家生平及学术成就的又一次较为系统的总结.文章对<国朝经学名儒记>的内容和版本进行了梳理,并通过与<国朝汉学师承记>的比较研究,指出其价值与不足.  相似文献   

14.
论述了清代江南藏书家刊刻经书的原因,并以典型的经学丛书作为例证分析刻书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明永乐年间官方纂修的《四书大全》、《五经大全》,9部著作中有7部以元代新安经学著作为底本.新安经学著作因徽州、建安发达的刻书业而广泛流布,为“大全”取材提供了可能;而新安经学的“附录纂疏”体例则是“大全”纂修者取材新安经学的根本原因.新安经学的“纂疏”体例中保存有不少古注疏,这一特点遗传到了诸“大全”之中,对后世学术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扬州学派是清代一个重要的学术派别,近年来学术界对扬州学派的研究方兴未艾,经学是其中的 荦荦大者,对扬州学派经学的研究自然会引起学者注意。刘建臻的《清代扬州学派经学研究》(江苏人 民出版社2004年12月版)对扬州学派的界定、兴起的原因、主要代表人物的学术师承、特点及影响作 了会面、细致的梳理。  相似文献   

17.
王国维《经学概论讲义》鲜为人知,有关记载也有不实之处。作者从有关文献记载出发,又经过亲自访查,考证其书写作时间、经过,以及印制讲义和孙晓野《笺证》事实。  相似文献   

18.
文章梳理了刘氏父子的治经理念,重点分析了《别录》、《七略》编纂中发散出的古文经学思想,及蕴含的浓厚的古文经治学方略与朴素的人文主义精神,肯定了刘氏父子在古文经学兴起与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9.
李琼 《兰台世界》2014,(9):120-121
邵雍是北宋的哲学家和易学家,他不仅是“百源学派”的创始人,也是象数学派的开山之人。他的哲学思想基本属于客观的唯心主义,在对经学的研究中,他还提出了“经有因革”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邵雍是北宋的哲学家和易学家,他不仅是"百源学派"的创始人,也是象数学派的开山之人。他的哲学思想基本属于客观的唯心主义,在对经学的研究中,他还提出了"经有因革"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