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初白体诗盛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宋初统治者推行右文国策,这使宋初文化生态得以迅速改善;二、晚唐五代宗白诗风的巨大惯性,这为白体诗首兴提供历史渊源;三、宋初统治者有意提倡,这是重要推手;四、白体诗自身特质与白体诗人的人格、学识与身份意识,它是白体诗兴盛内在因素。这些因素在宋初一时具备,促使宋初白体诗首度兴盛起来,并在继承中推动宋诗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作为宋初白体诗的代表人物,王禹莤的诗歌创作具有其鲜明的特色,诗歌的思想内容及社会价值远远超过了同一时期白体诗人的唱酬之作。经历了数次贬谪的作者,在诗歌创作上学习了白居易和杜甫,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的同时超越了白体诗的闲适,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对北宋初期诗歌的革新。  相似文献   

3.
作为宋初白体诗的代表人物,王禹傅的诗歌创作具有其鲜明的特色,诗歌的思想内容及社会价值远远超过了同一时期白体诗人的唱酬之作。经历了数次贬谪的作者,在诗歌创作上学习了白居易和杜甫,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的同时超越了白体诗的闲适,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对北宋初期诗歌的革新。  相似文献   

4.
李昉作为宋初"白体诗"的代表诗人,其诗歌创作体现出典型的"白体诗"特点:诗人心态上,居事常简,闲适清静;诗歌形式上,多属对工巧、"吟玩性情"的唱和之作,并以五言、七言律诗为主;语言风格上,闲适散淡、平夷雅正。  相似文献   

5.
论魏野之诗     
魏野是宋初隐逸诗人, 诗宗晚唐,其诗歌题材比较狭窄,思想内容相对贫弱,大多描写清苦幽静的隐逸生活,抒发孤高傲世的隐逸情怀,在诗歌的艺术风格上,构思精巧,幽峭清丽.同时他早年学习白体,因此他也有许多平易浅切的"白体"诗作,使其诗歌呈现出平朴闲远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元稹、白居易的唱和诗为世人所称赞,其二人唱和之作不仅在当时社会轰动一时,而且对后世唱和诗歌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二人的唱和诗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写作手法和语言上都有着属于"元白体"独有的艺术特色。唱和诗在他们的诗作中有了新的意义,他们二人虽未开唱和诗之始,却将唱和诗推向了高潮。  相似文献   

7.
英语白体诗的节奏和汉语对联的声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本文通过英语白体诗和汉语对联这两个窗口,初步窥探一下英语诗歌与汉语有韵律文学样式之间的异同,从而进一步探寻汉英文学之间的差异和相同之处。  相似文献   

8.
王禹偁的“子美集开诗世界”关注点仍是杜诗集大成的特点,身为白体诗人的王禹在杜甫诗并未受到普遍重视的条件下,既没有有意识地超越白体进而向杜甫诗学习,也不可能留意于杜诗是否推陈出新。  相似文献   

9.
秦蓁 《文教资料》2006,(17):52-53
北宋初年诗坛风行一时的“白体诗”侧重继承的并不是白居易的讽喻诗,而是其杂律唱和之作。它经过晚唐五代的流变,到宋初已蔚为风尚,主要的白体诗人如李昉、徐铉、王禹偁都曾写作过大量唱和诗?褪摹奥室舛伞北厝换?造成其流易粗疏的不足。  相似文献   

10.
宋初诗坛的“白体诗”创作蔚为风尚。诗人们主要继承了白居易后期的唱和诗和轻松休闲的闲适诗,以吟咏性情见长,语言浅近率意,不事雕琢。形成“白体诗”这种风格的原因,除了宋初统治者建立的文官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实施的“三教并立”政策和其自身的喜好外,也与宋初文人士大夫们形成的安时顺命的人生哲学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徐铉是南唐至宋初重要的文臣,堪称一代文宗。他在诗歌创作中,明显流露出对李白的推重与模仿,带有鲜明的"李白体"倾向。李白体就是不以构思缜密取胜,而以下笔敏速见长;作诗以气为主,风格豪放飘逸;语多振笔而成,往往不受拘束。徐铉率然下笔的创作积习、诗酒自娱的生活情趣、儒道兼容的思想内涵等均与李白有着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2.
论赵秉文拟诗中的三重文化身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秉文的拟诗创作在金代诗坛上具有突出的表现。通过选取赵秉文的拟诗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其诗学观念及金代诗歌发展史上的宗唐复古思潮进行分析,发现赵秉文对于模拟对象、风格、题材等方面的选择与其金朝诗人、文坛盟主、士大夫文人的三重文化身份有着密切联系。作为金朝诗人,由于宋金政权的对峙,他选择宗唐而非学宋;作为文坛盟主,他借拟诗标榜何为诗歌"正体";作为士大夫文人,拟诗体现了他的秉性才情。此外,作为金代诗坛宗唐复古潮流的组成部分,赵秉文的拟诗对理解南渡前后金代诗坛文学接受状况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李昉之诗     
王静 《现代语文》2006,(10):14-15
宋末元初元方回《送罗寿可诗序》曰:“诗学晚唐不自四灵始,宋划五代旧习,诗有白体、西昆体、晚唐体……白体如李正、徐常侍昆仲、壬元之、王汉谋。”。在宋初“白体”诸家中,李防可谓当时主要的宗白诗人,据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一云:“畴诗务浅近,效白乐天体。晚年与参政李公至为唱和友,而李公诗格亦相类,今世传《二李唱和集》是也。”  相似文献   

14.
宋初"白体"诗人普遍拙于用典,显示出"才贫学馁"局促。作为北宋文化复兴历程中的第一代诗人,王禹偁诗歌在使事用典方面显得丰富深广得多,体现了学养上的进步。但王禹偁用典总体显得单调,意蕴也并不深厚,未出"白体"范围。王禹偁贬谪后用典情况优于前期,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5.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古人写诗讲究一个"诗眼",文人写文章讲究一个"文眼",作为学生来说,拟好作文题就等于作文成功了一半."题好一半文","题文善,佳篇成一半",好的标题能使文章光彩照人.因此,同学们一定要在标题上多下工夫.简洁、醒目、有文采的标题,能让老师眼前一亮,为自己的文章赢得良好的第一印象.  相似文献   

16.
陈才智 《天中学刊》2002,17(1):37-42
“元白体”包含外延一大一小的两个层次:大者近乎泛称,概指元白诗之体;小者相对明确,专指具有某种特色的元白诗。  相似文献   

17.
王韬论诗主性情,反对模拟古人,求新求奇,要求诗歌创作应有自己的个性、见解和学识;在诗歌功能上重视济时用世及立言传世。王韬诗学思想中的创新精神在清代后期拟古主义诗风普遍笼罩的情况下,具有大胆变革冲出窠臼的积极意义。他的诗歌理论直接影响了黄遵宪,推动了梁启超的"诗界革命",可以说是"诗界革命"的先锋。  相似文献   

18.
前人多把唐代的"乐府体"诗错误地视作徒诗.事实上,唐代"乐府体"诗在体性界定上应是拟歌辞.其特点有三:一是在"拟"前代歌辞的基础上写成的;二是体现出典雅化和整饬化的特点;三是表现出入乐期待性."拟歌辞"概念的提出,在唐诗分类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葫芦诗是一种戏称,乃"照葫芦画瓢"之意,是指按前人诗作的格式作部分词句上的改动后,赋予诗作以新的内容的诗体。这种诗表面上看是"拟古",实际上是"旧瓶装新酒",别有一番趣味。唐朝诗人贺知章写有《回乡偶书》:"少小  相似文献   

20.
悼亡诗是爱情诗的一个"亚种",结合了爱情与死亡这两大永恒的主题。宋代词人苏轼的《江城子》与英国诗人弥尔顿的《梦亡妻》在中西悼亡诗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两诗具有相同的主题和创作背景,但是表达方式上却迥然相异,细细分析,我们会发现这不同的表达方式背后隐藏的却是中西方文化、宗教和历史背景的差异。本文拟从文本出发解读这两首诗的情感表达,并从中西爱情观和诗歌功用理论这两方面来探讨中西悼亡诗差异及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