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电视纪录片拍摄过程中,由于其对拍摄题材的客观性和真实性要求较强,且对摄像师的拍摄技巧有较高的要求,这样才能确保所拍摄的作品真实、鲜活而又吸引观众。因而作为摄像师必须具有强烈的编导意识,既能纵观全局,又能将每个细节拿捏到好处。基于此,本文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就电视纪录片拍摄过程中摄像师如何强化自身的编导意识进行了分析,以促进电视纪录片创作者之间的交流,提高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质量。  相似文献   

2.
“文献纪录片”的叫法源于《大型文献纪录片——毛泽东》(1993年出品,中央电视台与中央文献研究室联合摄制),尔后相继推出了《朱德》(1996年出品)、《邓小平》(1997年出品),1998年又将有两部同类作品——碉恩来》、《刘少奇》问世。对中国电视纪录片范畴而言,此类片种仍算是较为陌生的研究对象。我从1996年开始主持文献纪录片《周恩来》编导方面的创作工作,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有了一些认识和体会.我认为,“文献纪录片”的字样可以现出在片名,但不能称为纪录片的一个片种。虽然这些片子里面出现了一些文献材料(如文件手稿等)…  相似文献   

3.
八月的鄱阳湖桀骛不驯而又值得关注。《生活空间》栏目编导王凝、摄像朱永琪一路风尘,来到江南“鱼米之乡”──波阳县,拍摄纪录片《荒山之恋》(关注青年大学生陈札敬、许琳娟立志下乡,承包荒山之后的生存状态)。作为参拍人员之一,我有幸目睹了《荒山之恋》等三部纪录片的拍摄过程,受益匪浅。《生活空间》拍摄周期较长,编导们每次外出,希望除主选题外,再拍上几个选题。作为地方台的同志,我们尽可能满足他们的需要,我们通过多种渠道在当地收集到五、六个人物情况,其中不乏当地领导的善意安排,朋友的热心推荐。王凝用了整整一天…  相似文献   

4.
中央电视台《生活空间》原制片人陈芒曾说,“纪录片是选择的艺术,选择体现了编导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驾驭结构的能力。”一部成功的纪录片正是在不断的选择中诞生的。笔在几年的纪录片拍摄实践中也深有此感。  相似文献   

5.
许哲军 《视听纵横》2006,(2):112-113
在第十五届省电视“牡丹奖”评选中,富阳广播电视台创摄制的《日子一天天地过》获得了短纪录片一等奖和最佳编导奖、最佳摄像奖,作为该片的编导和摄像,本人想以《日子一天天地过》(以下简称《日子》)为例,谈谈纪录片的一些拍摄技巧。一、让采访更生活化纪录片往往需要采访人物,  相似文献   

6.
<正>一《草台帮的头家》是泉州电视台新近创作的一部反映闽南拍胸舞等民间古老传统文化面临生存危机的纪录片,该片获得2004年福建省广播电视社教节目评比一等奖、中国广播电视协会2004年第四届”中华荟萃”节目评比一等奖。纪录片《草台帮的头家》拍摄之前,编导关注了许多年,虽然开机拍摄只用了4个多月,剪成了这个不到30分钟的片子。实际上,就纪录片前期拍摄而言,当我们扛起摄像机开始纪录的那一刻,就有了编导的主观意图。纪录片题材的选择也许就是编导的喜好,题材的选择便是编导主体意识的最初体现。泉州古城是台湾海峡西岸经济发达地区,也是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7.
我认识和熟悉徐风,是5年前从《宜兴文化报》上看到他写的几篇带有轰动效应的文章开始的。不久,徐风创作的电视剧《这把壶》拍摄成功,使他跨进了宜兴电视台的大门。几年来,他凭借着深厚的文学功底,充分运用电视手段,创作了一部又一部脍炙人口的电视纪录片。1996年由他编导的电视纪录片《山神爷》和1997年由他编导的电视纪录片《潘根大复垦》都被评为省政府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2006中国纪录片国际选片会”评选出的“双十大纪录片”为例,论述了纪录片创作者的文化背景、知识架构、价值现对影像表达的角度和方式影响,认为事件的真实、情感的真实、表达方式的真实,这三者通过编导独立的思考、自省的意识相互结合,在拍摄的行进中既介入现实又重构历史。纪录片的真实并不仅仅是客观事实,它还包括了创作者情感的真实和表现手法的真实,当然,它所呈现出的最终结果则是价值的真实。总之,纪录片是创作者用活动影像的方式来表达的一种透过事件表象,独立思考出来的对于事件本质的情感。  相似文献   

9.
在纪录片创作中,主体是指纪录片的创作者,客体是指作为创作者拍摄对象的客观现实。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作为主体的创作者经常要直接面对作为客体的客观现实。因此,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非常有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张涛 《视听纵横》2010,(3):108-109
《茶马古道》是KBS(韩国广播公司)与NHK合作拍摄的中国题材纪录片。与多部NHK独立拍摄的栏目化纪录片相比,《茶马古道》一片并没有风格的关键差异,可以作为NHK栏目化纪录片的研究范本。  相似文献   

11.
电视外宣片中的纪录片,因其真实自然、贴近生活,纪实性强,受到国外观众的喜爱。但近年来,我总感到有些编导人员在拍摄纪录片时,过分强调了“编导”的作用,“编”和“导”的痕迹太明显,让观众看了以后总觉得不太自然。例如有些编导人员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事先授意拍摄对象该讲什么话、该怎么做。如果被拍摄在实际拍摄时未能按照编导的意思去说、去做,就一遍又一遍地重拍,叫拍摄重讲、重走、重做或重唱什么的,把拍摄对象折腾得越来越不自然,情绪始终达不到最佳状态。  相似文献   

12.
电视纪录片是对某一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生活或历史事件作长篇纪录的电视节目。它要求制作者直接拍摄真人真事,以采访摄影为基本手段。随着电视事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于电视特性认识的不断提高,必然带来对电视纪录片从内容到形式的不断创新。特别是对电视纪录片结构的处理,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近年来拍摄的《北京运动服装一瞥》、《众手编织的花环》以及曾引起很大反响的大型电视连续片《话说长江》、《丝绸之路》,都  相似文献   

13.
虽然是在山东电视台非黄金时段播出,十五集电视系列片《中华泰山》仍然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最近,中央电视台第四套节目又用英文播放这部纪录片。)那风光旖旎的电视画面,行云流水般的镜头组接和浑厚深邃的思想内蕴,深深地征服了观众的心。看完这部片子之后,观众纷纷来电来函,询问它究竟是如何制作出来的?总编导、总撰稿、总摄影孙玉平是个什么样的人?笔者有幸旁观目睹了这部电视片的制作过程,现将制作过程中的几件小事记录下来,以飨读者。资料库孙玉平的资料库非常丰富,单单为了制作系列片《中华泰山》,孙玉平就拍摄、积累…  相似文献   

14.
何双百 《新闻爱好者》2011,(24):104-105
在以影像为主的艺术门类中,纪录片当仁不让地成为观照人类、社会问题的主要阵地,同是由华裔导演拍摄的两部纪录片——《沿江而上》和《归途列车》,都反映了在全球化、现代化语境下中国农民工在移民过程中的矛盾、问题甚至冲突。影片所表现出来的人文关怀让观者印象深刻,创作者的苦心在于,不仅提供给观众一部真实而震撼的影片来欣赏,而且告诉大家最弱势的群体更需要大家去关注。本文将从这两部纪录片的视角与价值功能两个方面,对移民题材纪录片创作进行探索性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5.
电视纪录片以它独特的纪实手法阐释人类历史,反映现实生活,预示未来的发展趋势,对推动人类社会的进程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从1922年美国导演弗莱厄蒂拍摄的《北方的纳努克》至今,纪录片已有70年的历史。电视纪录片在我国的兴起也有几十年的历史,尤其是80年代以来,我国电视界推出的一系列大型纪录片如《丝绸之路》、《话说长江》、《话说运河》《让历史告诉未来》、《望长城》等更是显出纪录片的生命力和繁荣的创作景象;同时也预告:纪录片在我国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把握纪录片的创作特点及规律,对纪录片创作者来说无疑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客观与真实的异化——电视纪录片《英与白》批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是世界上仅存的一只被驯化、可以上台表演的大熊猫,唯一与人居住在一起的大熊猫。“白”是武汉杂剧团的一位女驯化师,她有着一半意大利血统,至今已经和“英”生活了十四年,为了遵守国际公约,“英”已经多年不能公开上台表演,“白”每天的工作就是精心照料和进行可能并无意义的训练。湖北电视台编导张以庆(下文简称张),在十个月的时间里拍摄和制作了反映他们生活的纪录片《英与白》。这部纪录片入选2000年上海国际电视节、法国FIPA国际电视节,获得2001年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奖最佳长纪录片奖、最佳创意奖、最…  相似文献   

17.
黄宏 《新闻爱好者》2011,(12):104-105
在以影像为主的艺术门类中,纪录片当仁不让地成为观照人类、社会问题的主要阵地,同是由华裔导演拍摄的两部纪录片——《沿江而上》和《归途列车》,都反映了在全球化、现代化语境下中国农民工在移民过程中的矛盾、问题甚至冲突。影片所表现出来的人文关怀让观者印象深刻,创作者的苦心在于,不仅提供给观众一部真实而震撼的影片来欣赏,而且告诉大家最弱势的群体更需要大家去关注。本文将从这两部纪录片的视角与价值功能两个方面,对移民题材纪录片创作进行探索性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媒介可供性为理论视野,在梳理总结元宇宙媒介特征的基础上,透过虚拟现实-编导-摄影镜头-观众组成的主客体立体互动结构,详尽审视了元宇宙对纪录片主客体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1.元宇宙集体虚拟共享空间提供了一种融主观现实(subjective reality)和互为主体现实(intersubjective reality)于一体的虚拟现实,为纪录片编导创造了全新的实践田野和表现对象,编导创作思维在新媒介环境下表现出由物质性索引向精神性索引的转变趋势;2.元宇宙中摄影镜头虚拟化标志着工具可及性(accessibility)的提升和功能集成性(integrability)的显现,编导和观众借由虚拟拍摄技术(virtual shooting)带来的图像动画化呈现进入一个被称之为信息美学(info-aesthetics)的空间;3.纪录片观众主体性在元宇宙空间内得到进一步扩容,具体表现为反身性(reflexivity)思维的拓展和身份多元化的可能,观众与编导的关系在深度虚拟互动中实现再次重构。此外,本文还在元宇宙语境下就纪录片的真实性迷思进行了思考和讨论。  相似文献   

19.
创新、实验、传承--《故宫》创作构想和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兵 《现代传播》2006,(1):89-94
由中央电视台、故宫博物院联合拍摄的12集大型纪录片《故宫》播出后,受到了传媒界、文博界乃至全社会的关注,成为2005年一个相当重要的媒介现象与文化现象。2005年11月17日,中央电视台举办了“大型纪录片《故宫》研讨会”,就《故宫》及其相关话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为此,本刊特约大型纪录片《故宫》总编导周兵,就《故宫》历时三年多的创作历程撰文,于本期“个案研究”独家刊发,同时刊发的还有本次研讨会的综述文章。  相似文献   

20.
庞博 《新闻传播》2012,(6):13-14
本文主要从表现主题、拍摄手法、拍摄结构、受众心理等方面,对大型纪录片《话说长江》和《再说长江》进行了比较。通过这两部大型纪录片的异同说明了纪录片拍摄在思想上、技术上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并且在进步的过程中有很多借鉴的方面是值得思考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