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去年10月,全运会开始之前,我接到采访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的任务.当时我刚进报社才一个多月,什么经验也没有,要采访罗格这样一位重量级的大人物,我感到非常紧张.又因为晚报只争取到一个采访名额,我必须连文字带摄影一个人扛起全部的活,一点马虎都不行.  相似文献   

2.
北京时间2008年4月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罗格是在两个国际奥委会委员陪伴下当天飞抵北京的,与温家宝的见面会谈约一小时。在随后接收NBC采访时,罗格称,这是一次关键的会面。但他拒绝吐露会面的具体细节。  相似文献   

3.
传媒观点     
罗格:中国造就世界级的体育盛事日前,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在给人民网回信中,对北京奥运会的举办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国,因为你是一个热情、谦和的奥运会东道主。在这样美丽的国家,有如此杰出的人民,我非常享受在这里的时光。你们的付出造就了一届世界级的体育盛事,你们的热情好客向世界证明了中国能够为体育、友谊和奥林匹克精神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我是一个守时的人。这是我参加工作以来养成的一个习惯,姑且称之为好习惯吧。无论是平时开会,还是采访,我都会准时,甚或是提前到场。这个良好的习惯让我受益匪浅,尤其是在采访中,常常会带给我意想不到的惊喜。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来看新闻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新闻报道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要完成一篇新闻报道,必须经过采访阶段和写作阶段。采访为写作收集事实,写作则是采访来的事实加以表现。可见,采访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写作是采访的结果和归宿。没有采访,也就谈不上新闻写作,采访的好坏,也直接关系到一篇稿件的成与…  相似文献   

5.
张羽 《青年记者》2008,(7):44-45
一些大学新闻专业的大学生到报社来实习,他们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如何做好采访前的准备?按大学的教科书的说法,采访一定要有一个采访提纲。然而,从我十余年的工作实践中,我体会到,采访是否需要事先准备,是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我把所有的采访分为三大类,即:需要事先准备的采访,无须事先准备的采访以及无法事先准备、需要“时刻准备着”的采访。  相似文献   

6.
贾凤玲 《新闻传播》2010,(3):127-127
记者提高审美观十分重要,有件事对我启发很大。1999年我刚来到秦皇岛时,一次到青龙满族自治县去采访无意听到一件事。一个在县公安局当户籍民警叫荣芳的姑娘冲破各种阻力,嫁给一个个体残疾青年,围绕结婚前后事迹十分感人。对于这件事我进行了深入多方采访,采访后煞费苦心地定了好多题,  相似文献   

7.
采访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台《人生热线》节目主持人苏京平,第一个感觉就是他这条热线的确够热的。一个半小时的采访时间里,我的访谈十多次被热线铃声打断。回想我对近千个人物的采访经历中,这是被电话铃声打断最多的一次。苏京平用他那略带沙哑的声音,向我敞开了一个广播人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8.
张羽 《青年记者》2008,(10):44-45
一些大学新闻专业的大学生到报社来实习.他们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如何做好采访前的准备?按大学的教科书的说法.采访一定要有一个采访提纲.然而,从我十余年的工作实践中,我体会到,采访是否需要事先准备,是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我把所有的采访分为三大类,即:需要事先准备的采访,无须事先准备的采访以及无法事先准备、需要"时刻准备着"的采访.  相似文献   

9.
采访轶事     
几年前的夏天,我在襄渝南线采访防洪工作,一个小站采访结束,向下一个采访点走时,因为山体滑坡,铁路中断了,所有列车迂回运行。由于事发突然,我除了死等,唯一选择是徒步跋山涉水,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10.
“你采访时用录音机吗?”《纽约时报》前驻北京记者福克斯·巴特菲尔德在回答别人提出的这一问题时说:“我不用,太麻烦了。整理录音太费时间,我每天采访的工作量很大,实在没有工夫去整理它,整理一次录音比采访所花的时间还要多,我就用一个小本子记下要点,这样很方便,发稿也快。”巴特菲尔德是一个有丰富采访经验的记者。在谈到采访技术时,他说采访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预先做好研究,心中有底,知道还缺什么  相似文献   

11.
何遐 《新闻世界》2009,(11):15-16
我生长在安徽省无为县的一个乡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娃。有幸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走出乡村来到省城上大学,留在省城做自己热爱的新闻工作。 在我十几年的新闻采访生涯中。采访过许多人。这其中有一个特别的人,跟踪采访她,和她对话的大半年,不仅见证了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而且让我的灵魂受到了洗礼。  相似文献   

12.
与Peter Buytaert的采访被安排在了一个春日温暖的下午.Peter先生面带笑容走进会议室,热情地与我握手并仔细地看过我的名片.已经认真“预习”过我的采访提纲.并翻阅过我所在职的公司科印传媒的背景资料——与这位对事认真.对人热情的年轻的总裁先生的采访就这样有了一个愉快.轻松的开始。  相似文献   

13.
1959年冬,我约好到北京某一个大机床厂采访,想不到在厂长办公室外坐了将近一个小时的冷板凳,然后才得到接待.可是,采访才几十分钟,对方就说,工作忙,走了. 碰上这样的冷遇,谁不生闷气?我觉得,人家太不重视自己了,真想发火.可是,我又想到,这也是一次采访实践,一次体验,也不是没有收获啊,自己的任务是采访,不能受点挫折就要气.于是,我又耐着性子到这个厂的食堂采访炊具机械化  相似文献   

14.
刊林漫步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谷城,是位学识渊博、阅历丰富的一代文史学家。在解放前,他有过三次搞新闻的经历。他说:“过去我搞过采访,现在也经常接受新闻界的采访,要搞好采访,我的体会是要放下架子,善于谈话。最好的方法是通过聊天把要采访的内容记在脑子里,回去后整理一下就是一篇好文章。”他随口举了一个例子:“前不久。美国一份中文报上发表了一篇采访我的文章,我读后发现一点都不错,话都是我的话,情况也很正确。但我就是想不起来记者是怎么采访我的。最  相似文献   

15.
画中有话     
《中国新闻周刊》2004,(31):13-13
“这个世界已经改变,一个手持武器的疯子就能让你陷入麻烦。”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说。对希腊奥运会花费十几亿欧元的安全计划,罗格表示相当满意,但仍然提醒希腊人不要掉以轻心。“这个想法是很高尚的,但整个世界并没有因为奥林匹克运动会停顿”。20多名出席雅典奥运会的国家和政府领导人8月14日在奥运停战协定上签名。但美国却表示不会遵循奥运会停战协定,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发表了这样的言论。“我从未想过为了奥运会而呆在雅典,我不感兴趣。我更想度假,再说,所有的安全措施和交通限制都令人心烦。”23岁的雅典人拉扎基说。雅典奥运会开幕在…  相似文献   

16.
我在新华社从事国际新闻工作30多年里,有一部分时间是在国外采访。我在国外大体做过三种记者工作:我曾常驻一个国家,兼顾一个地区重大问题和动向的报道;也采访过一些国际会议;还短期访问过一些国家。常驻国外记者  相似文献   

17.
为了尽快掌握业务,我决心随摄制组出去拍摄,以便了解电影摄制的全部过程。普选的拍摄,遍及全国各地,我只能去一个地方。我决定去鞍钢。现在回想起来,这个选择是对的。我和两位摄影师还有摄影助理一同前往。鞍钢正在建设,是五十年代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工程。那里烟囱林立,管道纵横,一进公司大门就象进了迷魂阵。从一个厂跑到另一个厂要走很长的路。上下班时进出公司大门的人群有如潮水一般,极为壮观。我们的采访从鞍钢建设全貌入手,然后决定着重采访哪几个厂,哪些人物。我当过记者,这些采访还能顺利进行。摄影师们经常考虑和注意的却是拍摄的角度,人物的特点等等。我意识到这又是“形象”的问题了。新闻记录电影工作的采访和新闻记者的采访,虽然相通,却大有不同之处。比如,我  相似文献   

18.
一次艰难的采访我曾采访过广岛亚运会,深知在民国他乡采访会有诸多不便。这次赴美国采访奥运会,尽管出发前我尽量把困难想得多一些,可到了亚特兰大之后,没想到困难更多,条件更差。首先是住宿远、交通条件差。我住的饭店 MARRIOT 是一个连锁店,距新闻中心27英里,约合35公里。从饭店通往新闻中心没  相似文献   

19.
有些记者,每到一个地方采访,总能很快抓到一批有时代气息的新闻。他们经常是手里有写的,脚下有采的,工作十分自如泰然。我也希望自己成为这样一个记者,我深入实践,勤奋努力,但在一个时期内始终没有突破性的成就。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才发现这和自己宏观意识弱有着极大的关系。那是1983年,中央1号文件下达后不久,我在乌鲁木齐县采访。在县上辛辛苦苦跑了好几天,采访了好几个公社和村庄,可是最后竟没有抓住一个  相似文献   

20.
有不少初涉足采访的通讯员,往往有一个通病:急于求成。因此,常常一接触采访对象.就连珠炮似地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其结果只能事与愿违。 采用什么方法采访最好呢?我的体会就是聊天。 有一次,西安市灞桥区委宣传部让我去采访洪庆、镇岳家沟党支部书记胡兴汉,胡兴汉不仅是当地有名的农民企业家,还是西安市和陕西省的人大代表。他工作很忙,不愿接待采访者我以前只听过胡兴汉这个人。没有见过面。当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迈进他家门后。他开始并不热情,等我说明来意后,他只是一个劲地说:“没有啥可报道的,没有啥可报道的。”为了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