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新闻标题中经常出现的"NP1+VP1+NP2+VP2+NP3"结构,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结构,而是一种排列的序列。这种序列在新闻标题中经常出现歧义是该结构中动词的语义特征造成的。由于这种歧义现象的存在,在拟定新闻标题时就不能单纯地为了追求标题的简洁而损害文意,一定要运用语法知识规避歧义的出现。  相似文献   

2.
“NP+VP+得+NP+VP”结构在汉语中有很多,它们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为“NP+VP+得+NP;+VP”,如“张三打得李四站不起来”、“他吓得小孩哭了”等,第二类为“NP;+VP+得+(NP.’s)NPi+VP”,如“他兴奋得脸红了”、“他走得脚疼了”。虽然两类就看上去相似,但实际上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下面我们就详细地讨论一下:  相似文献   

3.
“N1+在+NPL+V+N2”可以分化为十个歧义类例。“在+NPL”可以专指N1、可以专指N2、也可以兼指N1和N2、还可以在某些语用场景下专指N2或兼指N1和N2。“在+NPL”指向N1时,表示的是N1的定点位置,它们之间的语义关系不受V的影响;“在+NPL”指向N2时,可以表示N2的起点、终点或定点,这主要决定于V的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4.
NP1+V^2+NP2句式中,谓语动词为二价动词时,论元NP2的分裂前移,这说明NPI+V^2+NP2句式中NP2短语分裂前移的条件。其中两个问题需明确:与V^2相关的因素,与NP2相关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标记理论,比较分析无标记句式“NP+V+了+NP”和两种有标记句式“NP+V+来/走+了+NP”在语义上的关联,并从语言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对不符合标记理论要求的关联进行一定的解释。  相似文献   

6.
关于表索取义NP1+V+NP2+NP3句式的身份问题,学界分歧很大。否定该句式双宾句身份的学者,其理由有两个:1、坚持"领属说",2、坚持动宾可搭配原则。实际上,根据对语言事实的观察,这两种观点均不足以否定该句式的双宾句身份。根据分析,该句式应该看作双宾句,与给予双宾句一样属于双宾句中的一个小类,即索取双宾句。索取双宾句在句法语义上具有自己特点。  相似文献   

7.
最近,NEC发布了2008年的新品NP100+和NP200+投影机。这两款低端DLP投影机的定价分别为4999元和5999元,在fir格方而极具吸引力,并支持4:3和16:9分辨率的切换,能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句法上能与动词结构同现的名词性结构,即动词的“主目”与“配价”这两个易混淆的概念做了一些澄清,并以此分析了VP+的+NP中NP省略后的歧义情况。本文认为,在这种结构中能省略的NP只能是动词的“主目”结构,不能简单地认为太要是动词的“配价”就可以省略而不影响原义。同时,本文还对NP省略后的剩余结构进行了歧义分析。  相似文献   

9.
句子表层结构的线性顺序不一定正确反映了语法成分之间的深层语义关系。同时对成分之间深层语义关系的认识也需要结合着句法结构的历时演变来分析。通过对一个特殊句式“我+把+你+这+NP”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的分析进一步印证这一分析方法。从把字句的语义特征角度进行分析,指出在共时平面上这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句子结构,没有交际层面的省略;从历时角度看,这个句式中的“你”与“NP”之间的谓词隐去了,从而否定了“我+把+你+这+NP”句式后面省略动词的说法。  相似文献   

10.
NP1+NP2结构总体上存在四种情况:一是表面结构关系为同位关系的,有的可以交换两个成分的语序构成主谓短语,有的则不能;二是表面结构关系是主谓关系的,有的可以交换两个成分的语序而构成同位短语,有的则不能;三是部分NP1+NP2结构交换语序后意义基本不变;四是部分NP1+NP2结构具有结构上的歧解,既可以理解为同位短语,也可以理解为主谓短语。  相似文献   

11.
修饰“有+NP”结构的程度副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是所有的程度副词都能修饰“有 NP”结构,本文以较典型的程度副词为例,考察了 程度副词修饰“有 NP”结构的制约条件,认为“有 NP”的褒贬性、量度词语的隐现、比较项的省 略、“有”与“了”的组合、“有 NP”所处的句法位置以及否定句式都是影响该结构受程度副词修饰 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DP框架下探讨了英语中"NP1+’s+NP2"结构和汉语中"NP1+的+NP2"结构的歧义现象,并成功地用一种模型解释了"NP1+’s/的+NP2"结构的歧义,指出产生歧义的根源在于DP内部有两个位置和功能都不相同的投射可供"’s/的"选择,处于高位的表示领属关系,处于低位的表示描述和限定关系。  相似文献   

13.
大量的语料事实证明:因为“像”的词义引申和语法化,从而在共时上“像”有着不同的义项及词性,进而产生了“NP1像NP2一样PP”的歧义现象。这些歧义,既有比较和比喻之间的,也有比喻内部的。  相似文献   

14.
该文以配价理论为理论基础来解决"VP+的+NP"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主要从"VP+的"的独立使用问题、"VP+的+NP"中"NP"的省略问题以及省略后所产生的歧义问题等方面对配价理论的应用进行了具体的阐释。根据配给理论,"VP+的"只有在其后的"NP"是"VP"的配价成分时才能够独立使用做主宾语,也只有在"NP"是"VP"的配价成分时,"NP"才能够省略。"NP"省略是否会引起歧义则要看"VP+的"这一结构中是否还存在"VP"的配价成分。  相似文献   

15.
文章认为“V+向/往+NP”是由“向/往+NP+VP”中的动词“V”经过介词引发的核心动词移位而构成的;论证了该结构表达正式语体的原因在于:经过句法移位以后大大降低了介词结构所表达方向的具体性,造成了结构所表达内容的泛时空化;通过对该类结构书面正式语体功能的分析,印证了“语体不同则语法也因之而异”的理论观点。  相似文献   

16.
在双及物构造中,给予类、索取类和置放类的NP2在句式上既可能实现为NP1+V+NP2+NP3的双宾语形式,也可能用介词把NP2、提前实现为NP1+PNP2+V+NP3的与格单宾语句形式,这主要受楱心动词在音节和及物性两方面的制约。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汉语中,“(N)+V得+NP+VP”句式屡见不鲜,前贤已经对此进行了一定的研克,通过从(N)、V、得、NP、VP五个部分着手,对此类句式的成分构成可作出进一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文章在关于现代汉语“+NP”和“很+NP”结构研究的基础上,对二者进行比较,说明二者都具有强化语义的作用,是两个意义相对的结构,但是在使用中具有不对称性。文章还对二者在使用上的不对称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19.
“很”是程度副词,一般用来修饰形容词、副词或动词,加强程度。但汉语中目前有一种流行趋势,直接用它来修饰名词或名词短语,我们把它统称为“很+NP”结构。本文旨在运用构式语法理论对这一特殊结构做一考察和解释。我们认为,“很+NP”结构是一个构式,它的意义不能从其组成成分“很”和“NP”中推知出来,它本身具有相对独立的语义和语用价值,整体意义大于部分意义之和。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构式语法的相关理论多角度地探究了现代汉语中常见构式“NP+好+V”的构式语义.“NP+好+V”存在着两个不同的构式语义,体现了构式的多义性.但这两个构式义之间并不是毫无关联的,而是紧密联系,一个构式义是对另一构式义的继承,二者属于次部分连接.“NP+好+V”的构式意义家族中存在着构式义的典型成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