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萨满面具元素分析以及提取再创新元素在旅游文化设计中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元素提取研究是研究的重点,萨满面具元素与旅游文化相结合,是发扬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之一。萨满文化被视为一种特色的文化,在旅游行业中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它的开发和利用,向人们展现了更多萨满的文化形式和内涵。本文主要提出萨满相关的内容、特征、性质以及文化,在当代旅游行业的结合及应用,萨满面具元素提取再创新新元素的图案。展现了文化的历史与现代的时尚元素相符。  相似文献   

2.
面具是人们内心世界的一个象征,它是一种横遍全球纵贯古今的重要文化现象,它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外在形式为学术界所重视。我国是面具产生最早、流行日寸间最长的国家之一,直到今天仍然可以看到它的原型和影子,继续在我国民众心理上、民俗上、文化上和艺术上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3.
纵览面具的发展历程,面具具有伪装性、魔术性,面具是超能力的象征。化妆品把面具属性发挥得淋漓尽致,本文以面具(本文面具统一指传统面具)的属性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对化妆品广告产生的影响。化妆品及其广告借用面具属性已有的文化认同感,将面具的伪装性、魔术性植入到化妆品广告中以此获得受众对产品的认同感,从而提升购买力。  相似文献   

4.
拓荒之作———《中国面具史》〔新书架〕●谢真元我的案头,摆着一本装帧精美的《中国面具史》,这是贵州民族学院顾朴光教授六年心血的结晶,是贵州省出版基金委员会资助,贵州民族出版社新近推出的精品。该书不仅是近年来中国面具文化研究的力作,也是我国乃至世界第一...  相似文献   

5.
西藏文化的色彩象征在社会化的演绎过程中产生的不同类型象征系统。色彩象征在西藏面具艺术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色彩得到了具体的人格化和神格化。本文主要通过对色彩象征的生成原理的阐述,在此基础上对西藏文化的色彩象征和西藏面具的色彩象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并对藏戏面具与羌姆面具的色彩象征进行了探究,从而对西藏面具艺术中蕴含的色彩美感进行赏析,推动西藏面具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非洲面具艺术中的动物形象创作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是为企望获得助佑、慰藉心灵、祈求福祉、彰显等级进行的再创作和再建构,其寓意取自生灵世界万象,源于传统宗教信仰,并以一种文化形态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出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愿望。丰富的动物形象及其文化涵义折射出非洲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民族心理特征、生活习俗、审美追求等等,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现实与虚幻的相互沟通和彼此交融。本文以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非洲面具为例,试析在多变的外在形式特征的审美观照下,各类动物形象所蕴涵的非洲传统文化语义及其艺术表现特质。  相似文献   

7.
《夜宴》中,一种带面具的舞蹈是其中一大亮点。舞蹈在影片中出现了两次,都是重场戏。第一次在开场,竹海中的太子无鸾和众伎人身着白衣,戴魄面具,伎人随着歌声跳起一种奇特的舞蹈,  相似文献   

8.
魏捷 《今传媒》2006,(11X):28-28
脸谱是中国戏剧和民间舞蹈表演中对演员颜面所做的程式化的彩绘,是一种独特的面部化妆造型艺术。中国脸谱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为世界非物质文化艺术宝库增添了新的品种,令许多脸谱爱好者为之痴迷。美术教育家、版画家郭金洲先生从上世纪50年代就迷上了脸谱艺术,几十年来,坚持收集、整理、研究流传于民间的面具、社火脸谱和戏曲脸谱,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在夫人宋秉武的大力协助下,开始探索用石膏做面具材料绘制装饰脸谱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9.
邵平 《当代传播》2001,(6):89-90
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新闻记者,要能够唱响时代的主旋律,成为真理的捍卫者,实施舆论监督,成为信息、知识的传播者,成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有政治头脑的社会活动家,必须培养健康的人格。 人格的历史画卷源远流长 人格Personality一词,最初源于古希腊语per-sona,原意是指戏剧中演员戴的面具,用不同的面具体现了不同角色的特点和性格。就如同我国戏剧中的脸谱一样。心理学沿用面具的含义,转移为人格其中包含两个意思:一是指一个人在舞台上所表现出来的种种言行,即遵从社会文化习俗的要求而做出的反应。人格所有…  相似文献   

10.
《新周刊》编辑大法(下)——关于概念、关键词及流行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下三分最新潮,二分来自<新周刊>. --<期刊中国>一书评语 语言是文化的集体面具.诗人……像操纵木偶那样操纵语言. --互联网先知、"传媒巫师"马歇尔·麦克卢汉 界定就是屠杀,暗示就是创遣. --法国作家马拉梅  相似文献   

11.
在当下的社交媒体环境中,网络视频主播与受众同时以媒介化的身体进行着视觉交往与社交互动。网络视频主播以“面具”遮蔽身体,原本以“身体/面孔”作为中介的视觉关系被面具或者数字形象/皮肤遮蔽所阻断。身体的遮蔽一方面改变着网络社交情境的拟真性,作为社交主体的主播在重建着“自我”;另一方面也改变着主播与受众之间双向的视觉关系,建立新的单向观看与凝视。本文以网络视频主播的身体遮蔽为研究对象,以面具遮蔽与数字遮蔽两种角度切入,辨析其内在的传播逻辑与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2.
桂府面具○政和中,大傩,下桂府进面具。比进到,称一副。初讶其少,乃是以八百枚为一副,老少妍陋无一相似者,乃大惊。至今桂府作此者皆致富,天下及外夷皆不能及。 (六十一字) □政和年间,京城里有次准备在岁末迎神驱鬼,下令桂州供应扮演用的面具。送来时,见公文上写的是“一副”,觉得奇怪,以为太少。谁知这一副竟有八百个,诸神众鬼,各色人物,居然无一相同。大家看到,大为惊奇。至今桂州面具,仍称天下第一。许多做面具的人,都发了财。  相似文献   

13.
勾脸     
戏曲演员登台,先要勾脸。不同的角色有不同脸谱。脸谱已经成了一种专门的艺术,连泥塑的工艺品也颇为行销。现在看来奇妙复杂的脸谱艺术,起初出现时倒是并不复杂的。大体隋唐之际的大面、拨头一类表演,都是戴着面具的。戴面具,不免碍手碍眼。但去掉面具,在广场演剧的时候,远处观众就辨不清台上人物面部的细致区别。于是便出了勾脸:红脸是赤胆忠心之人;黑脸是粗莽威严之相;白脸表奸诈;蓝脸示刚勇;鼻间一团粉则是轻浮狡猾之徒,既无碍于表演,  相似文献   

14.
微记录     
正@口袋野史:1940年代,针对纳粹德国可能发动的毒气攻击,英国政府曾对国民发放了数以百万计的防毒面具,并号召人们在任何时候都戴着它,可以戴着面具做家务,戴着面具参加舞会,戴着面具做各种各样的事情。  相似文献   

15.
韩荣  程欣 《文化遗产》2014,(2):149-156
舞狮是中国传统民俗,绵延至今,其形式由于地域不同,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北两大流派。其舞狮面具也形成南北各异的视觉艺术特征。佛山、邳州两地舞狮面具历史悠久,分别是南北两地舞狮面具的典型,不同的地理环境、民俗文化使其呈现出不同的风貌特征。两地制作工艺流程均有扎制、扑纸、彩绘和装饰等步骤,佛山侧重添加装饰,邳州偏爱立体雕塑。南狮以"神似"为基础,展示出"圆、柔、秀、美"的艺术魅力;北狮以"形似"为标准,体现出"浑、实、雄、健"的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16.
《中国博物馆》2009,(3):121-121
6月13日是“文化遗产日”,为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2009年6月10日至6月24日,中国美术馆特别策划“古风遗韵——中国美术馆藏面具木偶艺术精品展”,精心遴选约60件馆藏面具、木偶艺术珍品,作为对这个特别日子的献礼。  相似文献   

17.
吴征 《新闻窗》2005,(2):34-34
电视与文化、艺术有着割不断的联系,由于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电视也就更应充实而饱满,以便更大范围内体现中国强大的文化底蕴。它必须从满足观众多层次、多方面的要求出发,努力做到丰富多彩、雅俗共赏。然而现今的电视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两方面具佳的精品之作还显得太少。大量平庸的电视剧冲淡甚至淹没了电视佳作,出现偏离文化的趋向,出现许多闹剧和笑话。  相似文献   

18.
声音     
《出版广角》2015,(4):126
作者在网站前台发表作品时,可以自愿使用网名、笔名,只是在后台注册时必须使用实名。就像你戴着面具跳舞,可以换各种各样的面具,但是脚下踩的地方一定是实的。——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数字出版司副司长宋建新解读“网络文学实名制”什么东西都会死,地球都会死,所以纸媒必死无疑。但所有死得早的纸媒都是自己没做好,死得晚的纸媒则是  相似文献   

19.
苗族蚩尤戏源于苗族古老的民间祭祀活动,有着数千年的传承历史,以古朴、灰谐、夸张、个性化的表演方式,纯正的民族素材和独特的苗族面具而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纵观苗族蚩尤戏的发展、传承历程,从非物质文化视角提出对其保护与传承的思路,维护地方戏剧的文化发展环境,强化地方戏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地位,拓展苗族蚩尤戏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20.
威武的面具     
看美剧《傲骨贤妻》,没看多久就坚持不下去了。初级律师Alicia永远板着一张“扑克牌脸”,调查员Kalinda的面孔像戴着一副铁面具。也许因为这是一部职场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