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站在路边“犯傻”的德国人德国人作风严谨,极守规矩,这在全世界都是出了名的。此去德国,所见所闻,方知此言不谬。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过马路,当人行道上亮起红灯时,所有行人都老老实实地站在路边等候,无人逾矩。在科布伦茨,一个很小着、的城市,有一次我们过马路正...  相似文献   

2.
北京某报3月27日刊登题为《“撞了白撞”对吗》的文章说,行人过马路走人行横道,即使闯了红灯,就真该“撞了白撞”吗?沈阳市去年已从政府令的形式认可了“撞人白撞”。最近,据悉广州也想仿效沈阳。文章说,我绝不赞成“撞了白撞”,理由是交通管理应以人为本,即车应让人。笔者认为,按照此文的说法,行人即使闯红灯,车撞人也应负责,那么红绿灯的设置还有什么意义?交通法规还如何贯彻?  相似文献   

3.
与书私奔     
大雨滂沱的傍晚,和L坐在车里,等一个漫长的红灯。外面是胡椒色的天空,行人匆匆穿过马路,我们望着挡风玻璃上摇摆的雨刮器,各自分着神。这时,忽然看到L并没有握在手刹上的右手,在半空中做了一个用力拉住手刹的动作。我问他:“这是在做什么?”  相似文献   

4.
中途站     
多年不见的老友约我吃饭。前方绿灯还在"9、8、7……"倒计,他已经缓下速度。车稳稳停在路口,头上黄灯刚刚闪起。他半转身向我解释:"安全第一。"说是"随便吃吃",照样是环境清幽得仿似不在人间的私家菜馆。我由着性子乱点一气,他坐我对面,双手抱臂,看我大吃二喝,微微笑,偶尔夹一筷开水白菜——这种菜,耗时、费工、昂贵,是顶级化妆品扮出的素颜。我不问他为什么忌口,近50岁的人了,无非是痛风、三高、糖尿病。  相似文献   

5.
亲爱的朋友.你是否经历过求职时需要学历证书.却找不到,而眼睁睁失去就业机会的遗憾?你是否经历过家电在保修期内出现故障而找不到保修单.导致得不到应有的保修的损失?你又是否经历过同事朋友到你家探访.你搬出相册介绍家庭成员的时候.却因照片混杂而讲得杂乱无章的尴尬?我就曾经是这样一个粗心大意的人.常常遇到这样的烦恼.不仅经常因翻找东西将家里弄得凌乱不堪.  相似文献   

6.
有一天,我外出办事,办完事,已近中午.我匆忙赶回公司,在地铁1号线的入口处,看到一位60多岁的外地老人拿着纸条在向行人问路,行人回答后就匆匆走开了. 看到老人一脸茫然的样子,我知道他还是不知道该怎么走.于是,我上前同他说: "老人家,您这是要去哪里啊?"老人赶紧把纸条递来给我看.原来,老人要去的是陆家嘴方向.  相似文献   

7.
青藏铁路带给我们便捷的同时,也同样给开发商们带去便捷。拉萨,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像拉萨。在网上看到有人说过:"就算拉萨已经不再拉萨,还是会有地方非常拉萨的。"我赞同,在某些侧面,拉萨依然非常拉萨,关键看你找不找的到。  相似文献   

8.
德国女作家赫塔·米勒说过:"这屋里再无其他物品,包括我们自己,能像手绢那般重要。它是全功能的:鼻涕,鼻血,受伤的手、肘或膝盖,哭泣……或是,咬住它,憋着不哭!人处逆境,需要这样的极微之物寄托情怀。"在张泠那儿——我和关注她的人一样,大概都更愿意称呼她为黄小邪——我看到了这样的性情文字。起初以为《流影海德园》是一部单纯的电影随笔集,看了才发现这是饱含深情的一部处女作:糅杂了城市笔记、电影评论、旅思日记、音乐人生,甚至还有翻译作品。文字华且实在,抒情哀而不伤,评析又恰当好处。  相似文献   

9.
黑枫 《新闻知识》2003,(2):37-38
一、慢速摄影在新闻摄影中的意义去年春节期间到越南观光,2月20日下午黄昏在河内市大街,突然遇见一位身上挂满了笤帚、刷子、鸡毛掸子等日用品的人。不用介绍便可看出,这是一位为了生计沿街卖小商品的双目失明者。河内是全世界拥有摩托车数量第二多城市,车流量很大,当这位盲人过马路时,我在对面用“傻瓜”拍了几个镜头。回来冲洗扩印出来一看,其中一幅照片有这样一种特殊效果:盲人面部是清楚的,下半身在行走时稍微有点虚动,他旁边急驶的一辆摩托车拉出来的虚线很富有动感。从画面上看,这是一张“动”、“静”结合,“虚”、“实”对比的照片,“动”和“虚”更烘托了这张照片所反映的主题——谋生者。总结经验,主要是当时光线较暗,我  相似文献   

10.
<正>今年是我国首次核试验成功50周年。父亲霍振礼作为一位核试验老人,带着几分自豪,拿出保存的几张照片给我看,讲起了他当年刚进科技档案工作大门的故事。照片共四张,一张是首次核试验的烟云照片,是国家公开发表过的,但是他在现场直接看到了那一瞬间的壮观景象;一张是他参加首次核试验现场的工作照;一张是庆祝宴会请柬;还有一张是核试验绝对保密时期的"祝寿照"。父亲讲的故事自然也离不开这几张照片。  相似文献   

11.
母亲离世后,在整理她的遗物时,发现父母留下的照片非常少,1949年以前的几乎没有. 记得小时候,曾看到过父亲穿着长衫、戴着圆形眼镜的一张照片.之所以印象深,是因为1967年底"造反派"来抄家,照片被当作罪证搜走了,而且一定是搞丢了,因为我再也没有见到过那张照片.那是个寒冷的黑夜,"造反派"抄完家,就把父亲押走了.他被押出了家门,再也没有回来,那年我十四岁.  相似文献   

12.
8月28日,《经济日报》头版刊登了一幅大照片:一辆小四轮拖拉机满载粮食、皮箱等货物,已高出车厢许多,货物上竟然还坐了三个人!紧挨着驾驶员的背后也坐了一个人。未看标题和文字说明之前,我还以为是一幅批评照片,让那些忽视安全的人曝光;但看标题是《回家》,是反映在大堤上呆了近一个月的灾民返回家园的情景。看到这幅照片,既为灾民能够重返家园而高兴,也为他们的安全担忧;若再发生交通事故,岂不是雪上加霜?摄影者和编者只考虑了一个问题——灾民回家,但将如此严重违反交通法  相似文献   

13.
《新上海档案》2004,(4):F003
这是一张黄金荣在上海“大世界”门前扫马路的照片。提起照片中的这个老头子——“大亨”黄金荣,有点年纪的上海人都不会陌生。  相似文献   

14.
记得一次在多媒体编创艺术课上,我给学生看了这样一张照片(见图1),当时课堂上一共有83位学生,当问到看到了什么的时候,其中75位同学异口同声地回答:"苹果".只有几位同学回答"秋天"、"温馨"、"丰收".诚然,学生是诚实而可爱的,但作为一名未来的数字媒体出版物编创人.他们的回答未免使我感到有些遗憾.  相似文献   

15.
<正>我有驾照六年,上路次数不超过十次。可以说是懒,但归根到底是怕。"有什么好怕的,"梁雅雯说,"我妈妈1930年就开车了"。我抬头看梁雅雯,既羞且愧,只好自辩说:"三十年代马路上车那么少……"梁雅雯一笑,说:"我妈妈反正是不怕的。她骑马,也开车。驾驶技术也不是很好,有次开到杭州去,撞在行道树上。差一点点,我妈就走掉了。但拍拍灰爬出来,她后来照样开"。我遥想一位富家小姐,拍拍灰从车里爬出来的样子,一身狼狈,  相似文献   

16.
论语·策点     
·声音·"房价不会跳水,只是在做俯卧撑"——南京中央路一处巨幅房产海报上"这是一个痛苦的决定,但现在找不到更好的解决办法,只能走这条路。"——谢亚龙就杜伊下课作出回应  相似文献   

17.
对于书的热爱,缘于小时候经常逛书店。我们这群“无产阶级”只能一起去书店过过眼瘾而已,确实遇上有心怡的书,就和玩伴们一起凑钱买上一本轮流着看。由于我们经常逛书店,那里的叔叔阿姨们都能叫出我的名字来,而大人们一旦找不到我们,不用去别的地方,只要到书店准能找着。而我又特别羡慕卖书这一行。梦想着自己长大后也能像她(他)们一样,能看到各种书籍,那该有多好啊!  相似文献   

18.
从三月七日起,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响应党的号召,投入了双反运动.教师、同学们除了用大字报揭发各种浪费外,还组织突击队(组),四处搜罗被浪费的物品,举办反浪费展览会.在容易看到的问题提得差不多之后,党总支马上提出,让运动再深入一步,开动脑筋"抱大西瓜"——找我校、我系最大的浪费.教学是个"西瓜园",而红与专的问题是西瓜园中的"大西瓜".这时,在"小问题提完,大问题提透"的口号下,展开了"抱大西瓜"的比赛.二年级三班提出:进了"西瓜园"更要加劲干!苦战一夜,经过反复算账,研究,共提出了20多个在教与学方面的很重要和比较重要的问题."抱大西瓜"需要有决心,开动脑筋.同学们有的四处访问、调查,有的几个人  相似文献   

19.
回音     
瞿铭荣:拜读贵刊2012年10月刊,在封三上有一张照片"1908年7月31日,上海开通的第一辆法商2路有轨电车",这张照片过去有多处地方使用过,有的注是"法商"的电车,有的注是"英商"。今本人有一想法:应是英商的,或是在英租界拍的,理由是有轨电车旁边站着一位"红头阿三"(印度巡捕或门卫)。我小时候生活在英租界,看到过这样的"红头阿三"。如果在法租界内没有"红头阿三",那么就应该是英商的有轨电车。  相似文献   

20.
谁入地狱     
赵州禅师说了一句话:但愿所有人升天,惟希望你沉入苦海.这句话其实是对我而言. 那时"文革"开始不久,与"三家村"有牵连的我掉进了二十多年的苦海.一个炎热的夏日,我双手被铐从合肥被押回淮南,路经水家湖转车,这是一个肮脏和混乱的小站,押送我的人饿得下车就找饭店,我虚弱的身体跟着跑得筋疲力尽,好歹在一个包子铺前停了下来,他们将手铐解下一只,把我锁在一个自行车架上.其实我已经两天没有吃饭,哪里跑得动呢?我口袋里只有两分钱,不够买半个包子,押我的人为了与我划清界限,当然也不会给我买.我手铐在车架蹲在地上,以便等他们两人吃完后上路.这时,我旁边一个农村妇女端着几个包子喂孩子,贪嘴的苍蝇围着他们嗡嗡叫,挑食的孩子只吃馅不吃皮,五个包子皮都滚落在地上.尽管这时行人围了一大圈,像是观看动物园新来的动物一样看我,还有些打人打得红了眼的陌生行人,不时地给我几脚,我满脑子里是难以忍受的饥饿,这时"自然需要"绝对超过了"社会需要",我已顾不上什么羞耻,抓起爬满了苍蝇的五个包子皮,连土带沙狼吞虎咽地塞到了我饥肠辘辘的肚子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