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心理学家阿希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在甲卡片上画一条线段X,在乙卡片上画三条长短不一但差异甚微的线段a、b、c,其中b线段等于X。这时,如果有8个人故意说a等于X,那么第9个人虽然也看出b等于X,但因前人都说a等于X,于是他便怀疑自己了,也说a等于X。阿希把这种盲目地顺从别人判断的现象称之为“从众现象”。我们的古人也颇懂“从众现象”  相似文献   

2.
朱利 《档案管理》2003,(5):46-46
1不同姓氏的卡片排序先按人名专题卡片中人名姓氏音序排列卡片的顺序。具体是按照姓氏汉语拼音左边第一个字母在《汉语拼音方案·字母表》上的先后顺序排列,字母在前则姓氏也排在前。如果第一个字母相同,就比较第二个字母的前后顺序;第二个字母也相同就比较第三个字母,依次类推。如果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全同,则依据汉语拼音四声“阴平(-)、阳平(/)上升(v)、去声(、)”的顺序排列,直至姓氏排列完成。如“安(ān)”姓排在“毕(bì)”姓的前面,“诸(zhū)”姓排列在“竺(zhù)”姓前面。2同姓氏内人名的卡片排序即同一个姓氏内人名卡片的排序…  相似文献   

3.
唐代张彦远说:“颐恺之……画人尝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答曰:‘四奔妍蚩本亡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东晋画家顾恺之画人物,曾经几年不画眼睛。有人问他不画眼睛的原因,他回答说:“四肢丑俊本无关于要害,人物的生动逼真,恰好在眼睛上。”东晋画家颐恺之多才艺、工诗赋、书法,尤精绘画,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他的画轰动当时,影响后代。他提出的重要绘画理论,如“迁想妙得”、“以形写神”、“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等,对中国  相似文献   

4.
宋代曾敏行《独醒杂志》卷里有这样一段故事:一位叫马知节的官人珍藏一幅戴嵩画的《斗牛图》,暇日展曝于厅前。一前来交租的农夫看了窃笑,马知节生疑,问他为何笑。农夫说:“我不懂画,但识真牛。当牛搏斗时,总是用力将尾巴夹在大腿中间,即使强壮的大汉也休想把它拽出来。这幅画上的牛却翘起了尾巴,同实际不符,画得不象。”马知节听后为之叹服。  相似文献   

5.
谈“画眼”     
“画龙点睛”这成语,许多人都知道。它往往是比喻写作时的传神之笔。在叙事性的作品中,这“点睛”之笔通常又称做“画眼”。鲁迅说:“忘记是谁说的了,总之是,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鲁迅这儿所转述的,显然是被誉为“画祖”的顾恺之的名言。相  相似文献   

6.
《神异记》中有一段记载:“张僧繇尝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而不点睛,云:‘点之则飞去矣。’人以为妄,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则二龙飞去。未点睛者如故。”这虽是一段神话,然而说明画龙点睛之重要。由此想到夜班设计版面做标题,是否也有一个“画龙点睛”的问题呢?有的。夜班编辑在一大堆稿件中,要不遗漏当日的重大新闻,要使  相似文献   

7.
《神异记》中有一段记载:“张僧繇尝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而不点睛,云:‘点之则飞去矣。’人以为妄,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则二龙飞去。未点睛者如故。”这虽是一段神话,然而说明画龙点睛之重要。  相似文献   

8.
顾颉刚先生在为《崔东壁遗书》写的序言里,告诉我们这样一个小故事: 乔松年的《萝摩亭扎记》载着一段笑话。《穆天于传》中有一句“封膜昼于河水之阳”,“膜昼”是人名,“封”是封建。不意有一本“昼”字误书作“画”,作《历代名画记》的张彦远白以为找到一段画史的材料了,就在他的书内写道:“封膜,周时人,善作画。”张彦远是唐代人,那时刻印本恐怕还没有流行,他见到的《穆天子传》,只是手抄本。繁体字的“昼”与“画”,仅一笔之差;抄书人  相似文献   

9.
穆卫东  黄炜 《青年记者》2010,(13):61-61
“羊群效应”,也称“从众效应”,是指人们经常受到多数人影响而从众跟风的心理或行为,跟风就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掉进陷阱或遭到失败。其实,这种盲目地跟着他人一哄而上的现象在当下的新闻传播——尤其是转载新闻中同样屡见不鲜,须引起媒体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从众是人类心理的共性,大学生读者从众不可避免。大学生读者的从众,通过种种现象表现为积极从众和消极从众等方面。大学生读者从众现象的产生有自身的心理机制,也有复杂的社会原因。作为大学图书馆管理者应该正确认识大学生读者的从众,鼓励积极从众,制止和引导消极从众。本文对大学生读者的从众成因进行了分析,并对消极从众提出了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1.
人生“三戒之”:孔子提出,人生,“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把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结合起来,极富哲理。人生“三要素”:著名女作家冰心说:“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不论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不可缺一。”人生“三味药”:胡适先生曾对毕业生赠言,谈到人生需要“三味药”:“问题丹”、“兴趣散”、“信心汤”。人生“三信仰”:诗人徐志摩以“爱”、“自由”及美”为人生必不可少的信仰。人生“三暗礁”: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告诫青年人说:“自满、自高自大和轻信…  相似文献   

12.
叶涯 《声屏世界》2005,(3):37-37
社会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从众”。其定义为“个人在社会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态度,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他们往往把自己的好恶深藏于内心,在行为上与群体多数人保持一致,这就是所谓的从众。  相似文献   

13.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更是媒体一贯着力“经营”的重点.俗话说得好:“看书看皮,看报看题.”标题是对消息内涵的高度概括和浓缩,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标题正是新闻事实和文字表达艺术的汇流与综合.鲁迅先生也说过: “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倘若画了全副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法国新闻理论家贝尔纳·瓦耶纳曾经说过: “新闻工作者的职业可以说是一半搞新闻,一半搞诱惑.新闻的好坏还得看它吸引力的大小.”  相似文献   

14.
术士安中宽言:昔吴三桂之叛,有术士精六壬,将往投之。遇一人,言亦欲投三桂,因共宿。其人眠西墙下。术士曰:“君勿眠此,此墙亥刻当圮。”其人曰:“君术未精,墙向外圮,非向内圮也。”至夜果然。余谓此附会之谈也,是人能知墙之内外圮,则知三桂之必败矣。(九十六字)吴三桂起初造反时,有个人会法术,能卜算吉凶,前往参加造反;路上遇见另一个人,也说要投奔吴三桂,两人便结伴同行。夜间住宿,那人将铺开在西墙下,会法术的人说:“别睡那儿,这墙今天半  相似文献   

15.
电视艺术,是以诉诸视觉为主的综合艺术。从根本上说,所有的视觉现象都是由色彩和明度造成的。即便是单线条勾勒的画,也只有通过线条和纸之间的明度和颜色的区别,才可看出形状。证据是:在白纸上是无法用白线勾勒出什么的。因此,从某种意义说,电视艺术工作者,尤其是摄影师,应当成为“好色”之徒,对极  相似文献   

16.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象“云破月来花弄影”、“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两句诗,作者用一个“弄”字和一个“闹”字,便把全诗都写活了,读来令人感同身受,兴味盎然,这叫做“诗眼”。唐人杜牧的《阿房宫赋》是一篇好文章,但它给人以深刻启示的只有这三句话:“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三句话点明题旨,总领全篇,便是“文眼”。鲁迅谈他写小说塑造人物的经验,也说,最要紧的是“画眼睛”、描画人物,即使把这个人物的头发描画得根根逼真,也毫无意义,只有“画眼睛”才能画出人物的  相似文献   

17.
画蛇定律 <战国策>里记载了一个让人们至今耳熟能详的故事.古代楚国有个贵族,祭祖之后,把一壶酒赏给自己的门客.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只有一壶酒,"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有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他拿过酒正要喝,却又得意洋洋地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能够再给它添上几只脚!"可没等把脚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  相似文献   

18.
中国历史上,面对统治者昏庸无道、腐败暴政时,便有正直的人站出来“文谏”、“诗谏”.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还有人进行过“画谏”!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画谏”,也是中国美术史的“开卷之图”,更是世界美术界上公认的艺术瑰宝. “画谏”背后的血色故事 说起《女史箴图》“画谏”背后的故事,既残酷又惊心.西晋司马炎称帝后,大封同姓宗室,委以军政实权,也种下了“八王之乱”的祸根,加之娶了个擅权妄为的儿媳贾南风,让皇室纷争更加血腥.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几乎没人不知道“实话实说”。 “实话实说”之所以能一炮打响,还得益于栏目的最大特点:实话实说。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机会到中央电视台说实话,也不是你所有的话题都可以拿到央视去说说。中国还有一句古语:实话好说不好听。很多实话,是无法拿到台面上说的。 但没有机会上“实话实说”说,并不等于群众不说。私下里,他们话题更多,说得更尖锐,甚至是刻薄,有时近乎于谩骂。且听群众针对干部说的一段实话:  相似文献   

20.
鬼馗对答     
钟馗的故事起源甚早。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岁首画钟馗于门,不知起于何时。”但到了《补笔谈》中,沈括又补叙了吴道子画钟馗的故事。据说钟馗原是一名不第武举,现在也是一个鬼,不过是一个“大鬼”。虽然不第,还是忠心耿耿,决心为唐玄宗“除天下之妖孽”。唐玄宗病中见鬼,就叫吴道子画了一幅钟馗图,张扬他祛邪魅、静妖氛的功业。据此,沈括以为画钟馗似始于开元间。不过,后来的学者,也有以为钟馗的故事更为久远,可以上溯先秦。自唐以后,天下画钟馗的多了,丁聪画的这幅钟馗却有点特别。“别”在何处?当初吴道子画钟馗,蓝衫戴帽,袒臂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