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回族作为中国本土儒家文化与外来伊斯兰文化相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民族。有他本民族特殊的礼仪习俗。主要表现在饮食、婚姻、丧葬、文化等各个方面。通过对回族婚姻形式发展演变的研究,对回族族际婚的主体双方的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探究回族族际婚姻的真实情况,探讨回族族际婚姻对回族文化传承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一个民族婚姻文化与该民族所在地区的政治、经济、习俗、地理环境等息息相关,藏族婚姻文化研究,则需要我们将研究视角放在这个特定民族传统婚姻习惯在与现代社会婚姻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找到其发展的趋势与方向。近十年里,就藏族这一身处在特殊地理环境中的民族而言,其婚姻文化体现在婚姻习惯、婚姻形式、婚恋观、婚姻程序、族际通婚、家庭成员关系等方面。对其进行研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了解藏族传统婚姻形态以及在处理传统婚姻习惯与国家法时提供可行的政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壮族和越南的侬族、岱族是同源民族,在语言、文化等方面有许多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壮、侬、岱族传统婚姻习俗中一些共有的文化元素体现了这几个民族之间的同源性,也是中越边境民族友好交往的天然纽带。  相似文献   

4.
长城以南的抚宁县朝鲜族村完好地保留着朝鲜族语言化。民族聚居、以本族内部通婚为主要婚姻形式,即村内民族成分的单一化,以及家庭内部、村里人之间主要使用朝鲜语,是朝鲜语完好保留的基本外在因素;对母语深厚的感情和语言忠诚,则是朝鲜语得以保留的重要内在因素;朝鲜族小学长期坚持以朝鲜语为主、汉语为辅的双语双教学模式,改革开放后朝鲜语在社会上的用途凸显,则是朝鲜语进一步巩固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回族作为一个外来民族。它的婚姻形式有回族内部通婚和回族族外通婚。族外通婚中回汉通婚位于首位,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回汉通婚比例有所提高。回汉通婚有其历史原因,也有婚姻观念和生活空间变迁的原因,并且这种通婚表现出历史性、时代性、民族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历史上傣、佤民族关系密切,其表现之一就是两个民族之间的跨族婚姻。这一婚姻关系,不仅文献有记载,而且有的演变成了脍灸人口的民间传说。从资料看,傣、佤民族之间的婚姻主要是政治婚姻,但也不排除民间广大劳动者之间的婚姻。傣、佤民族之间的婚姻,不仅加强了两个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民族融合。  相似文献   

7.
克木是一个跨境群体,在泰国、老挝等国家是独立的民族,在中国归属为布朗族。本文依据作者在老挝琅南塔省汇单村实地调查的材料,认为汇单村的克木族是克木语—老挝语的双语群体。该村的双语关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全民使用双语,双语的使用水平具有层级性,母语的传承链没有出现明显的代际断裂。这种双语关系的成因与民族聚居、移民、族内婚姻、老挝的民族政策等有关。汇单村双语关系的启示是:语言是民族特征中最稳固的特征,汇单村双语关系和谐有利于国家安定和民族团结。  相似文献   

8.
语言属于社会历史范畴。语言中词汇的发展变化与历史上的社会经济、婚姻习俗、民族往来、文化心态等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考试周刊》2016,(66):193-194
社会转型时期,延边朝鲜族农村在民族人口、农民地位、性别比例和婚姻方面均存在边缘化现象。针对于此,本文在户籍制度等方面提出了若干建议,期待尽快解决延边朝鲜族农村家庭边缘化现象。  相似文献   

10.
成语是语言的精华,它精练、形象、生动。它使交际者能用最简洁的语言生动而形象地表达较为复杂、深刻的思想。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都拥有大量成语。它是经过各族人民世世代代的使用和积累提炼而成的。它保留和反映了该民族各个时期的文化、历史、经济、生活习俗等特点。如果说,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镜子,那么,成语则是民族文化最妥善的保存者和最集中的体现者。俄语和汉语都属于世界上最丰富的语言之列,都拥有大量的成语。这些成语都是两种语言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两族人民智慧的结晶。由于两族人民的社会条件和自然环境不同,两族语言发展的…  相似文献   

11.
东乡族的族源及民族风情的多元化,使得其婚姻行为深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同时兼容并取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东乡族婚俗。东乡族婚姻的缔结恰当地融入宗教文化因素,同时注重对人的主体的关怀与尊重。随着新的思想观念的渗透,东乡族婚俗在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民族团结等方面显示出积极的社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东乡族的族源及民族风情的多元化,使得其婚姻行为深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同时兼容并取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东乡族婚俗。东乡族婚姻的缔结恰当地融入宗教文化因素,同时注重对人的主体的关怀与尊重。随着新的思想观念的渗透,东乡族婚俗在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民族团结等方面显示出积极的社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乌孜别克族既是跨境民族,又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绝大多数居住在城市,少数居住在农村或牧区.文章梳理了近十年来数位学术界同仁,对乌孜别克族族称和族源、社会历史、文化艺术、婚姻与习俗、人口体质等方面研究探讨的新成果,旨在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4.
新疆哈萨克族人口的区域分布表现出非常明显的集中状态,哈萨克语的使用范围也得到了充分的拓展。新疆哈萨克族与其他民族交际中的语码选择情况比较复杂。影响哈萨克族在跨民族交际中语码选择的因素主要有语言态度、语言文化背景、语言社会功能、双语教育、经济发展程度、语言环境等。  相似文献   

15.
达斡尔族是我国北方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其与众不同的经济文化类型是56个民族中的奇葩.本文从达斡尔族的渊源、宗教信仰、文化艺术形式、生活习俗、经济生产特点出发,综合介绍该民族的文化历史特征.  相似文献   

16.
云南是一个民族众多的省份,研究本土少数民族的语言态度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课题研究的重点问题是:1)在昆藏族大学生对藏语、汉语和英语的态度各是如何?2)影响他们语言态度的社会因素是什么?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大部分受试者从情感角度对藏语都持较为肯定的态度,而对汉语和英语在认知角度上的态度更为积极。此外,受试者们的人口分布状况以及他们父母的婚姻类型(属于族内还是族外)是影响他们语言态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前秦是氐族贵族联合汉、羌等族地主阶级建立起的封建政权。在苻坚统治期间,前秦在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尤其在民族政策方面,苻坚推行了相对来说比较先进的民族政策,并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但形式上的统一并没有使前秦和诸民族的矛盾得到彻底的改观,苻坚民族政策的失误更进一步激化了民族矛盾,使之成为前秦国家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提从语言哲学角度考察哈汉两种不同民族语言文化对哈萨克族儿童语言的影响是拓展民族语言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该文主要从语言与存在和语言与思维两个方面探讨民族语言。探索哈汉两种不同民族语言和文化特征,可以达到对中国哈汉两个民族存在特征的认识;探测语言文化与哈汉两个民族的思维习惯方式的关系,可以考查中国哈汉两个民族语言文化思维形式的发展状况对哈萨克族儿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婚姻研究是民族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民族历史文化以及民族风俗习惯均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研究成为民族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婚姻制度的发展演变联结着一个民族传统和现代的关节点。为此,以国内近代有关纳西族婚姻研究成果作专题综述,总结分析其特点,探讨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相似文献   

20.
达斡尔族是我国北部边疆人口较少,且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一个民族,但这个民族广泛吸收其它民族的文化,努力发展本民族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本文概要地记述了达斡尔族教育发展的历史,并把这种历史演变与其部族组织和民族经济的发展,与其民族意识觉醒联系起来,力求反映民族教育和民族进步的相关性,揭示达斡尔族教育发展演变的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