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搜神记》和《聊斋志异》都是以描写鬼怪妖异为内容的文言志怪小说,分别代表了六朝和清代文言小说的最高成就,《聊斋志异》在继承《搜神记》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它吸纳唐传奇的文体特征,以传奇法志怪,在艺术成就和思想内容上都达到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小说有两个相互作用的发展系统。一个是文言小说,发端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小说;一个是白话小说,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话本小说。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第六单元选了两篇文言小说:唐代李朝威的《柳毅传》和清代蒲松龄的《促织》。这两篇小说均属于前一个系统。《柳毅传》是传奇,传奇是志怪小说的进一步发展;《促织》选自《聊斋志异》,而《聊斋志异》是“用传奇法,而以志怪”(鲁迅语),与志怪小说也有着极深的渊源关系。因此,理解这两篇课文与志怪小说之间的发展关系,对我们准确评价两篇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有很大的帮助。志怪…  相似文献   

3.
《聊斋志异》明显带有六朝志怪和唐传奇的影子,其“用传奇法以志怪”则是不争之实;但作品时六朝怪书及唐人传奇的发展亦有目共睹,特别是在对社会人生的揭发上及小说意象上都表现出大胆的超越,是一种美学创造。  相似文献   

4.
先秦两汉志怪小说的深厚底蕴和深刻的社会原因,使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小说发展进入成熟时期。唐传奇在此基础上的崛起,有其深刻的学渊源、学环境和特定的社会时代背景。蒲松龄又化腐朽为神奇,使《聊斋志异》拔地而起,把言小说推向历史最高的境界。  相似文献   

5.
《聊斋志异》是一部题材奇特、谲,写法复杂多变,思想尖锐、深的短篇小说集,文学史家都把它入中国古代的志怪传奇小说。《促织》是其中最优秀的篇什之,集中体现了《聊斋志异》的思想艺术特点。鲁迅先生十分喜欢和欣赏《聊志异》,曾精辟地指出:“《聊斋志》虽亦如当时同类之书,不外记仙狐鬼精魅故事,然描写委屈,次井然,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变之状,如在目前;又或易调改弦,叙畸人异行,出入幻域,顿入人;偶述琐闻,亦多简洁,故读者耳,为之一新。”(《中国小说史略》,迅全集》第9卷209页,人民文出版社1991年版)鲁迅…  相似文献   

6.
唐代称小说为“传奇”,是因为它“作意好奇”,鲁迅说:“传奇者流,源盖出于志怪,然施之藻绘,扩其波澜.故所成就乃特异。”唐代小说秉承魏晋六朝小说“志怪”的特点,常写一些神鬼怪异的故事,但这些妖怪却又具有人的气质和性格,充满现实生活气息。中唐时期作家沈既济的《任氏传》就具有这样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聊斋志异》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言小说史上的高峰之一,是清代文言小说的代表作。究其因,一方面是《聊斋志异》本身的艺术成就辉耀于文言小说史,如“用传奇法,而以志怪”的创作手法(1),人物形象的鲜明塑造等;另一方面则是出于对《聊斋志异》思想成就的高度赞扬,此种赞扬基本上源自于《聊斋志异》的“孤愤说”,如对社会黑暗的暴露与鞭挞等。蒲松龄在《聊斋自志》自云“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但我们不能因此而高估《聊斋志异》的思想价值。要恰当地认识《聊斋志异》的思想意义,不能不深入蒲松龄“孤愤”的实质所在,追究蒲松龄产生“孤愤”的现实原因。  相似文献   

8.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对于文学来说,是重要的表现手段,是“第一个要素”(高尔基语),因此,关于《聊斋志异》的语言特色是应该再作探讨的,虽然在《用传奇法,而以志怪——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发展和<聊斋志异>的继承创新》一文中,已把它拿出来和历代文言小说作过一些比较,总觉得还有一些话要说。  相似文献   

9.
先秦至西汉典籍中的狐精是一种害人的妖兽,东汉时的狐是符合儒家尺度的瑞兽,魏晋六朝的志怪小说中出现雄性狐精,形成“雄狐”型故事,唐传奇中的狐精外表美丽,才华卓越,《聊斋志异》集中国古代狐精故事之大成。  相似文献   

10.
“以悲为美”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美学风尚,《聊斋志异》虽是一部文言志怪小说,但无论从它对现实社会的反映,还是对理想世界的歌颂,以及艺术意境和艺术格调等几方面来看,都具有浓郁的悲剧意蕴,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11.
论文言小说叙事角度的特征及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叙事角度与白话小说有着明显的区别,这主要表现在前者更多地使用“中立型叙事视角”和“第一人称叙事视角”进行叙事。本文以魏晋南北朝志怪及志人小说、唐传奇小说、《聊斋志异》为研究对象,分析论述了上述叙事角度的特征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杨青 《文教资料》2014,(29):45-46
《纪闻》是唐代一部从志怪向传奇过渡的小说集,其中许多志怪故事已经明显不同于魏晋志怪小说,它们不再像魏晋时期志怪小说十分重视教化作用,反而具有较强的讽刺意味,小说文学趣味也有所增强。与魏晋志怪小说相比,《纪闻》体现了唐代志怪小说一些新特点:淡化教化色彩;传递讽刺意味;凸显现实内容;注重文学趣味。  相似文献   

13.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集六朝志怪小说与唐传奇的特点于一身,成为中国古代志怪小说的集大成者。本文从《聊斋志异》的形成背景及作品本身出发,分析了作者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的心理驱动力,通过对他的这种心理的分析,从而可以使我们对作者及作品有新的更好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聊斋志异》继承和发展了志怪、传奇小说的文学传统。魏晋志怪与唐人传奇中有许多鬼神报恩的描写,其主人公的反抗精神、多具人情、报恩方式等对聊斋志异的鬼神报恩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蒲松龄因感慨世情之薄,在《聊斋志异》中创作了大量鬼神报恩的作品,塑造了一批重报恩、有情义的鬼神形象,赋予了他笔下的鬼神以美好的人性,并借此表达"异类有情,尚堪晤对"的深思,以此来喻世讽时,实现知己之托。  相似文献   

15.
《聊斋志异》对于文言小说的发展有着"文起八代之衰"之功;蒲松龄以传统的传奇志怪的形式和手法,来表现他长期郁积于心底的"孤愤"之情,是对当时社会的抗争。  相似文献   

16.
文言短篇小说历经六朝志怪、唐人传奇,到宋元已一蹶不振。然而进入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却异峰突起,取得了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本文从科场失意的经历、不同凡俗的才华、孤介峭直的性格三个方面探讨了蒲松龄这一成就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7.
重优美、多感伤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美学风尚,《聊斋志异》虽是一部文言志怪小说,但无论从它对现实社会的反映,还是对理想世界的歌颂,以及艺术意境和艺术格调等几方面来看,都具有浓郁的感伤的美学风致。文章对此进行了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18.
陈婷婷 《家教世界》2013,(2):115-116
狐是民间信仰的重要对象,"狐故事"也是中国古典小说经久不衰的传统题材。自魏晋志怪小说始,经历唐传奇,直至清代小说的演变,"狐"在文学作品中发展出了动物性——妖性——人性的文化轨迹。本文通过对唐沈既济《任氏传》、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中《小翠》的解析,窥探狐文化在文学作品中的变迁轨迹,感受蕴含在狐题材下的爱情和社会缩影。  相似文献   

19.
志怪小说源远流长,小说如何表现“怪异”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小说创作并不排斥“志怪”传统,从不同的角度看,志怪和传奇是艺术的真实和审美创造的需要,也是小说结构的需要。但神秘主义是文学的堕落。  相似文献   

20.
“以悲为美”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美学风尚,《聊斋志异》虽是一部文言志坚小说,但无论从它对现实社会的反映,还是以理想世界的歌颂,以及艺术意境和艺术格调等几方面来看,都具有浓郁的悲剧意蕴,本文对上进行了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