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作者认为张爱玲的身上辉映着动乱时代的影子,这位在上海一夜走红的女作家,从骨子里到笔尖都流露出让人心寒的苍凉。虽然她的作品题材千变万化,但"中心话语"永远是苍凉,一种深入骨髓的乱世苍凉。这种苍凉是作者独特的审美艺术创造,它满足了人们超常的审美需求。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的《怨女》并非对《金锁记》的重复,而是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对苍凉人生的执着关注,对“凡人”价值的进一步肯定,另外,《怨女》与《金锁记》相比较,表现手法有着微妙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野草》写作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个中国大地正在发生重大历史变动的时期,既有帝国主义铁蹄的蹂躏,又有资产阶级的改良,还有无产阶级的萌动。作品体现了一种悲怆与苍凉,厚实与质朴,超拔与奇崛,反映了作者勇士的心态与斗士的情怀。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传奇>的基本格调是"苍凉".她笔下的时空世界、故事人物以及她独到的叙述笔调和语言,都是阴郁悲凉的,这基于她对生命的真正理解,也使<传奇>整体呈现出浓郁的苍凉之气.  相似文献   

5.
井上靖的"西域小说"用苍凉、浓重的的笔墨和独特的创作手法把中国的西域历史文化呈现在读者面前。短篇小说《异域人》虽然只有几千字,但是简单的故事情节却包含着井上靖的西域梦想和西域情结,一方面体现出井上靖对西域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另一方面也展现了井上靖对班超的崇敬之情,把作者的孤独和班超的孤独融为一体,在班超的故事中实现自己的西域梦想。  相似文献   

6.
高适《燕歌行》和王昌龄《出塞》(其一)同为唐代边塞诗中的名篇,前者被称为“常侍第一大篇”,后者被誉为“七绝的压卷之作”。同时,两诗又都写出了相同的思想主旨,即表现了作者对广大征人的同情和对荒淫昏庸边将的愤恨,并切盼英明的将领守土备边,以早日结束旷日持久的战争。不过,两诗因诗体不同、艺术着眼点有别,因此虽有相同的思想主旨,却呈现出各异的艺术特质,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结构布局上,前者完整绵密,后者精巧别致;表现手法上,前者铺陈充畅,后者含蓄蕴藉;诗歌风格上,前者悲壮苍凉,后者雄壮豪放。然而,两诗又异曲而同工,都取得了动人心魄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不仅能感悟出声音传达的情绪和形象,而且还经常在作品中利用声音刻画人物,结构作品,烘托气氛。她用各种不同的声响,构建起有着独特艺术魅力的声音世界,其中不仅流露出浓郁苍凉的人生况味、悲剧性的生命意识和文化心态,而且还展示出一种苍凉之美,体现出了她对苍凉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8.
在城市生活中,视觉常常受到各种符号的影响而往往不能够把握真实,听觉则不排斥直觉与情感,是心灵接近世界的有效方式之一。张爱玲的散文多处依靠听觉实现对内心苍凉感的描绘。在对现实生活的感悟上,她与左翼文学和海派文学具有明显的区别。凭借女性的敏感,她写文章透露出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时代感.描写附着在苍凉的底色之上的平淡生活又总在不断反思,并于声音的感受中流露出内心的空虚。张爱玲的身上散发着传统文人和现代文人共有的气息。  相似文献   

9.
严歌苓作品中的底层形象可以根据其作品主题大致分为两类,移民生活中的底层人物和国内特殊历史时期社会、文化浪潮的见证者。他们都是生活贫苦的人,作者通过对他们生活境况的描写以及人性心理的描摹,展现出这些边缘人物生活的窘迫,人性的本真或扭曲,体现出作者深受中国传统和海外移民的双重影响,力图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冲突中对最具矛盾深刻性的身份及情感认同问题予以真实展现与深入剖析。  相似文献   

10.
时间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张爱玲用一双看透了世界的眼光,客观冷静地写出了许多人物以及这些人物的恋爱婚姻.在这些描写中,人物的命运都归结为"一种苍凉而美丽的手势",都带着一种灰色的、凄凉的调子.这些人物及其恋爱故事多被置于一种急剧变革的时间背景之下,而且人物与时间的设置也成了张爱玲小说一种极重要的叙述方式.时间在张爱玲的小说创作中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宋江和唐僧这两个人物形象,从外形上看两人迥然不同,而从内在特质方面看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即这两个人物身上都表现出根深蒂固的忠孝思想,都具有相似的优秀品格及性格弱点,同处于中心人物的地位却不是主角,都表现出三教合一的思想等等。这种相似性的出现,与文化传统、政治背景及作者本身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2.
永远的女性的爱的幻想与悲情故事是张爱玲小说永恒的主题.小说中阴暗幽明的气氛、醉生梦死的十里洋场继承了海派小说的传统,小说中苍凉的世纪末美感与海派文学有很深的渊源,张爱玲为上海写了一部传奇.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小说意象繁复,色彩纷呈。在这些缤纷的色彩背后,隐藏着人物的情绪、情感和心理活动,表达着对人生苍凉的深深喟叹。而且这些色彩打上了张爱玲个性化的印记,具有独特的生命意蕴,这与她的成长经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小说大多表现的是人生安稳的一面:爱情、婚姻和家庭生活,表现了永恒的人性,揭示了生命的本相。当时特定的乱世时代背景投影到她及其小说人物的生命中,便生出一种苍凉之感:虚无与孤独。  相似文献   

15.
聂华苓与鲁迅有着极其相似的人生历程,二人都将自我生命体验融入在自己的小说创作中,使小说带有了一种自传色彩.在作品中都塑造了一系列的孤独者形象.二人有着浓重的故乡情,向往美好事物的感情.在小说中,都有着以对故乡的回忆和以故乡为背景的创作.小说都浸透着作者的感情,为读者展开的是一幅幅悲欢离合的图画.特别表现在对妇女的悲惨命运的揭示上,关照她们自身的精神病痛.但这并不是二人的创作意图,二人都旨在揭示其病痛达到启蒙主义的目的.在文学创作上他们都善于博采众长,突出表现在对现代主叉意识的接受上.表现出小说格式的别致和象征与写实有机结合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近现代的众多作家中,民国才女张爱玲可谓是独树一帜,张爱玲的文学作品以其苍凉的情感,冷艳讽刺的笔调深受人们喜欢。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带着一股浓浓的苍凉气息,正是这种"凉"的笔调成为张爱玲所特有的标签,张爱玲的文风和其身世、家庭、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有着很大关系,可以说影响张爱玲创作的原因有很多。本文主要讨论张爱玲小说中的讽刺艺术风格,旨在进一步感受这位独特的民国作家的文学魅力。  相似文献   

17.
一个学生从小学到大学要经过14年的体育教育。这是学生身体与精神健康发展的重要阶段。作者认为:体育教学不仅对学生进行身体教育,而且对学生的精神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精神健康“是指人的一种精神状况,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认可的形式进行适应。”也就是说,一个人在遇到任何困难时,精神都不会  相似文献   

18.
陇右是中国北方一个富有特色的地区,其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其文学具有苍凉慷慨与刚劲有力的独特气质,唐人把陇右慷慨苍劲的意蕴发挥到顶峰。陇右有许多闻名遐迩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唐宋文人借助这些自然人文景观抒写个人情怀,成就蔚然。  相似文献   

19.
《幸福》是英国短篇小说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代表作品,描写的是一次典型的英国家庭聚会,揭示了小说作者对于20世纪初女性生存状态的体察。作者对"热""冷"意象的描写与运用渗透着一种弥漫的悲凉,暗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从而与现代主义文学主流思想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20.
文体的选择关乎语言、修辞、叙事模式的倾向,也暗含着作者自我认同意识的归属。丁玲在延安早期创作的小说《我在霞村的时候》带有“类报告文学”特征。文体模糊性与人物塑造的矛盾性都构成了小说意义指向的不确定性,背后隐藏的是丁玲在“知识人”与“革命者”之间摇摆的自我认同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