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言模糊现象是客观的和普遍的,其成因源自语言本身的本质和特征。什么是语言?John Lyons(1981)曾列举了五种定义,这些定义的内容有同有异,但就语言的本质和特征来说,有两点是根本的:一、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二、语言是人类用以相互交流的一种手段。语言符号不是我们能直接从客观世界中找到的某种东西,它是人类创造出来用以代表外部世界所得到的各种概念的一种工具。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知识论,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要经历两个不同和相互联系的阶段,即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人是客观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又扮演着感知者的角色。人们在观察和探索外部世界的过程中,肯定会碰到某些困难,而要正确地观察和了解自己则非常不容易。这是因为认知手段和人的智能等诸种因素同时也是观察的对象。当人们试图通过其脑力活动  相似文献   

2.
论指称     
<正> 人是以何种方式相互交流、认识世界的呢?通过语言!毋庸置疑,语言作为人类不可缺少的交流工具在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发挥着它的效用。“语言就是存在的寓所”(海德格尔),“语言是我们的界限”(维特根斯坦),“本文之外无他物”(德利达),“没有语言之后的实在”(罗蒂)……本世纪哲学对语言的研究成为一股潮流,“意义”取代了“本体”和“认识”的位置而成为哲学研究的中心问题。思维是一种语言活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思  相似文献   

3.
作为传递信息、相互交际和表达思想的工具的语言,是一种符号。但它又不是一种简单的符号,而是一个复杂的符号系统。它可以用有限的符号手段来进行无限的表达运用。语言这一符号系统的基本性质是“纯正的符号”(sign proper),不是一般的标志性符号(in-dex)或肖像符号(icon)。在人类社会中,也许我们再也找不到第二种符号系统有着象语  相似文献   

4.
一、虚拟实践的哲学依据 虚拟实践第一次使人的实践对象不再是纯粹形式的外部物质世界,而是以信息符号处理转换成为实践手段,将在人工智能和感官体验基础上扩展的语言符号系统“再造”成虚拟的语言符号系统,来构建人的创设对象。要讨论虚拟实践的哲学依据,我们至少需要回答两个问题:(1)从哲学向生活世界回归的层面引入虚拟实践,……  相似文献   

5.
与诗同行     
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诗歌是进行写作系统训练的最简洁可感的文学形式。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每一种艺术它所表现的对象必须与这种艺术所使用的每种符号相适应”(莱辛《拉奥孔》)。绘画使用的媒介符号是点线面色,诗歌使用的媒介符号是语言。作为一种美学形态,诗歌常常“突破语言这种媒介符号的局限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语言的启示性,在读者头脑中唤起一幅幅生动的图画”(袁行霈语)。本文以绘画的“平面构成形式”在诗象打造中的运用为例,推介几种诗歌的表达技法,意在呼吁与诗歌的“亲密接触”,让诗歌和诗美与我们一路同行。一、意象特异…  相似文献   

6.
语文即人     
人本主义在语文教育中体现为语文——言语与人的生命血脉相连。人的言语需求,既外在于生命,又内在于生命。归根结底是内在于生命的。因此,应内(生命)外(生活、社会)同致,以内为本,以言语生命意识的培育为本。美国人类学家怀特说“:全部人类行为起源于符号的使用,正是语言符号才使我们的类人猿祖先转变为人并成为人类。仅仅由于符号的使用,人类的全部文化才得以产生和流传不绝。”人是符号动物,人是理性动物,人是分类的动物,这些将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生命特征与符号、概念思维联系起来的论断,在学界已有较高的认同度。如果这些定义可以成立,那也可以顺理成章直截了当地说:人是语言(广义的语言,含言语)动物、文字动物。因为,人运用的最主要的符号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字是人的思维的本体和载体。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我们言说,因为言说是我们的本性。它并非首先源于某种特别的意志。有人说,人是靠本性而拥有语言。这把握了人与动植物的区别,人是能言说的生命存在。这一陈述并非意味着人只是伴随着其他能力而也拥有语言的能力。它是要说,惟有言说成为人的生命存在。作为言说者的人是人。这是洪特堡的话语。”人本能地具有言语的需要,言语需要——说和写——是人的最本质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当人类精神活动能够进行深刻的思想与反思时,人的主体性特征会产生出一定的张力,这种张力既能适应环境,创造出带有地域特征的民族文化,又能释放出无穷的创造力。而且,这种创造力表现的是一种强烈的人的自我意识。进一步讲,因为人在与人和自然的关系中被塑造,所以,人作为具有主体性特征的对象,在自身具有了符号意义的同时,也创造性地增加了除物理世界之外的精神世界和作品世界。更进一步,从客观世界到符号世界只是语言的早期形成,而语言世界形成之后,人的语言认知模式,已不仅仅是从语言世界到现实世界,还有从语言世界到语言世界的认知模式。  相似文献   

8.
一、关于教学交往的基本内涵的理解交往一词,内涵丰富。就其内容而言,交往是人的传递符号、信息、分享思想感情的过程。就其媒介而言,交往是通过语言与非语言信息交流,进行相互影响的过程;就其功能而言“,交往是两个呼应的体系,通过适当的渠道,进而达到预期结果的过程”;就其目的而言“,交往是活动的最基本形式,亦是人最基本的精神需要之一,是动态的表现出来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这也是人类的基本存在方式”。教学交往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交往的缩影与投射,尽管如此教学交往并非完全被动地为社会交往所决定。…  相似文献   

9.
人是符号的动物,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富有代表性的特征。而人类语言整体上是一个隐喻性的符号系统。语言学家的大量研究证实日常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隐喻。人类凭借隐喻认识、描写世界,凭借隐喻理解世界。现代隐喻学研究已经超越传统的将隐喻研究局限于修辞学研究对象和词语层面,  相似文献   

10.
一、符号迷信 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使用的符号是极为广泛的.它可以是实物的、色彩的、声音的、气味的、行为的、组织的等等诸多形态.任何一种媒体,只要被用来代表其他对象,都可以看作是符号.建筑、服装、绘画、音乐、广告、影视、礼仪制度、风俗习惯等等都具有一定的指他性,因此也都是符号.当然,最典型、最易理解的符号还是语言文字. 人类为自己编织了一个巨大的符号之网,每个人都生存于其中而不能自拔——尤其是在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高度符号化的时代. 教育、文明的进步,平民百姓真正实现了“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电子媒介的普及,电波把立体的多维的巨大社会空间浓缩加工成线性的或平面的信息符号,世界变成了地球村。 符号改变了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 我们知道,现实世界是立体、多维的系统,而表达的符号和极不相同,最主要的有一维的(如线性语言)和二维的(平面图画)符号手段.符号与现实之间的这种不对应性,迫使符号的创制需遵循一个原则——用较少的要素表达较多的信息量.这种原则在语言或电子媒介符  相似文献   

11.
解释学的“理解”观对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解释学是关于理解的学说,是当代西方一种重要的哲学学说。现代解释学从人的语言、理解、历史、意义出发,其所主张的本体论的理解观,在不断加深我们对“理解”的认知的同时,也拓宽了我们“看世界”的视域。对于我们理解教育问题,给予了很多启示。在现代解释学看来,人与物、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最普遍、最重要的关系就是理解关系。理解不仅告诉我们怎么想,而且还告诉我们怎样存在,理解活动是人存在的最基本的模式。解释学的“理解”,是对文本的理解。文本作为理解对象,既表现为符号系统,也表现为意义,理解的实质则是把握文本的意义。理解是意…  相似文献   

12.
语言与图像的关系问题,是文学理论所面对的一个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图像与语言在相互模仿过程中,不仅共生互补、并存互动,而且存在着非对等性、非对称性甚至相互抵牾的特质,由此带来“缝隙”.这种图文缝隙,首先缘于语言文本和图像文本原本分属于不同的艺术媒介和符号系统:前者联结的是时间叙事,后者联结的是空间叙事;前者属于推论性符号,后者属于表象性符号;前者是实指(强势)符号,后者是虚指(弱势)符号.除了“符号缝隙”外,还有因符号之间的模仿、转换、翻译、传运等行为而引起的“行为缝隙”,以及主体理解差异所带来的“接受缝隙”.然而,关注图文缝隙问题,并不意味着“语-图”之间互文性效果的抵消.事实上,“语-图”互文与图文缝隙只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侧面,它们共同构成了语言与图像关系中“和而不同”的艺术景观.  相似文献   

13.
语言是具体符号系统之外的社会的人赋予语言意义。这种意义远不止于语言符号本身所传达的意义,而更多的是”环境给予语言的意义”。非语言的因素在人的交际中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很多语言中都存在各种与说话人的态度、看法等元语用意识有关的标记手段。这些标记手段对我们分析文章有很大的帮助。本文适用语用学方面的知识,对大学英语教学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语言”与“言语”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是不能混为一谈的。与“语言”相对应的是“思维”,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而与“言语”相对应的则是“符号”,其“符号”指的是字、词、句、点(标点)、图(图形)等材料。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对语言作了精辟的批注:“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是思维物质外壳和现实依托(无论它在思维运行中是清晰还是模糊的)。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准  相似文献   

15.
一、符号世界与客观世界罗素说:“如果A引起B的‘观念’,A就是B的符号。”这就是说,任何一个事物,只要能用来标识、指称另一事物,能引起关于另一事物的观念,能在观念中充当另一事物的替身,它便是另一事物的符号。它作为另一事物替身的资格,或者说它所标识的含义,是主体的人所赋予的。也就是说,人是通过神话、宗教、语言、艺术、科学、历史等符号形式来认识客观世界的,客观世界也是通过这些符号形式而为人所认识的。符号世界的优点是其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使人类获得了空前的自由,从而不再受制于环境的束缚,通过符号人了解了许多不曾接触过的…  相似文献   

16.
一位哲人说:“人与世界的普遍关系就是一种语言性的关系。语言是与人打成一片的活生生的东西”(施莱尔玛赫语)。还有一位哲人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屋”(海德格尔语)。我和卢筹先生也是通过语言这个媒介认识的。我们之间除了通过语言(口头或书面)彼此了解之外,重要的是我们拥有的对于母语的感情,对汉语言文字的热爱,对语文教学研究的执著,使我们相互敬重,见面不多,然而,心灵相通。卢筹先生从事语文教学和语文教研工作凡四十年,建树甚多。他将数十年成果汇编成书,取名《金箭之旅》,含义深刻。他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个爱汉语、学汉语的…  相似文献   

17.
广松涉通过批判地析取马赫哲学“复合感觉要素一元论”,提出了主体与对象整体性、函数性功能关联的“场”及人们关于物体的概念符号是“共同主观性的意义形象”——“意义的所识”之命题。但马赫哲学在骨子里是主观唯心主义.然而它表现出来的却是“什么也是”、“什么也不是”的折衷主义.而其所谓关于“物”的“思想的缩约符号”(广松涉称其为与人的知觉及“对象的所与”相联系的“意义的所识”),因其失去了由实践到认识、由感性形象认识到抽象思维和理性认识的说明,也就难以得到科学的理解与把握。其实.这些关于对象世界的概念性称谓,只不过是人们在实践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反复实践、反复认识而形成的人们关于对象世界的一种理性把握的思维形式或观念符号。  相似文献   

18.
符号之所以为符号,并不是从符号的本身上可以看出来的,是看这事物有所代表没有。假如某事物是代表他事物的,无论两者是属何性质,前者就叫后者的符号,后者就叫前者的对象。符号学是研究符号的,对于字体设计来说,最明显的符号莫过于它所设计的对象——文字系统。要搞清楚文字的符号性就必须弄清楚“作为语言的符号的文字”和“文字本身所使用的符号”(也即“字符”)这两个层次的含义。显然,字体设计是属于后一个含义层面上的。  相似文献   

19.
余红兵 《文教资料》2009,(33):23-24
能够使用复杂多变的符号是人类有别于动物的一个本质属性。符号本身是一种关系。索绪尔提出二元关系说,认为符号是“能指”和“所指”的组合.主要是指语言类符号;皮尔士则提出三元关系说,将符号看成是“代表项”、“符号对象”和“解释项”的组合.并不限于语言类符号。符号因人而生,也作用于人。在符号使用的过程中,三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符号本身、符号使用者和符号的使用环境,三者的结合是完成符号过程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20.
吴启主教授主编的《现代汉语教程》(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10月),一反往常,突出了作为现代汉语一部分的“现代汉字”这个平面,而且突出了它作为辅助交际工具的交际职能的实现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说,语言作为思想的编码,把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所形成的复杂思想,变成一个有序的,由一些符号(词)构成的听觉符号体系,是人类一个了不起的发明,也是人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