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谫论《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年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通过张思廉<玉笥集>、陶振<杀虎行>、瞿佑<乐府遗音>、<香台集>等文献,以及军备名称、<三国志通俗演义>痛贬扬雄和元末明初诸人的题画诗等文化现象,认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是罗贯中明初时才开笔,至洪武二十九年后,最迟也不能晚于永乐十七年完成的一部巨著.  相似文献   

2.
《三国演义》与士人文化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世代累积型作品,凝聚了中华民族"原型"思维的心理范式,召唤着人们意识深处沉睡的某种巨大的心理能量,是中华民族的史诗.但是作为一部首尾圆合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的"硬伤"依然是让人无法回避的话题,一直以来人们力图对此作出一种合乎逻辑的解释.面对<三国演义>中错综复杂的文化现象,本文试图从创作者文化心态的角度,就小说中价值判断的某种前后不相一致和人物形象的游离原因予以说明.  相似文献   

3.
《录鬼簿续编》所记罗贯中当为今山西太原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作者是否贾仲明,<录鬼簿续编>所记罗贯中的籍贯应该是今山西太原.至于其是否<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罗贯中,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战争小说的经典之作<三国演义>充分肯定有道者的正义战争,推崇以弱胜强的战略思想和以奇用兵的战术原则,但小说旗帜鲜明地反对穷兵黩武,主张有道者遵循客观规律藏器待时,通过清静无为施行仁政的方式夺取天下.这种战争观与<老子>兵家文化有着深刻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5.
毛宗岗的<三国演义>评点,在进行文学性的针砭之际,还融入了毛宗岗对文人文化的关照,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在评点中以历史对应现实而论及当时社会文人风雅生活情态,二是在评点中表露了对当时社会文人德性失落的焦虑,三是对当时社会"文人无用论"的反思与辩驳.其中尤以最后一个层面最具有文人文化的本体性.  相似文献   

6.
<三国演义>突出的尚理倾向体现出作者的人文情怀.这一倾向主要包括三方面的思想精神:以拥刘反曹的主题倾向表现出对封建君臣纲常的推崇和坚持;夸张地描写刘关张的结义,表现出对忠义的崇尚和弘扬;热衷对读者的谆谆教诲,表现出对于理学家道德说教传统的继承.上述思想精神内容的尚理倾向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明初浓郁的理学社会思潮,以及这一思潮直接导致的尚理的生活风貌;同时也与通俗小说与生俱来的说教特质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大理国梵像卷因出自宋代大理国描工(画师)张胜温之手,故称<张胜温绘大理国梵像卷>,又称<张胜温画卷>(以下简称<画卷>).<画卷>为纸本、设色、贴金,全长1635.5厘米,高30.4厘米.  相似文献   

8.
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时曾对<契丹国志>进行过相当彻底的改编,从中可以窥见清朝统治者正统观念的微妙变化.促使清高宗下旨改纂<契丹国志>的直接原因是该书将宋朝纪年附注于辽朝纪年之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四库馆臣改编的范围远远超出高宗的改编上谕所提到的问题.他们不仅秉承高宗的意旨删改一些"违碍"之处,把"独尊宋统"的思想贯穿其中,而且随意更改契丹语词,凭主观臆断挖改他们所认为的讹误.这样,<契丹国志>一书收入<四库全书>并经"钦定"重订之后已远非原貌,史料价值大为降低.  相似文献   

9.
许斌 《大理文化》2002,(6):63-64
产生于宋代大理国大理地区的<张胜温画卷>又名<张胜温绘大理国梵像卷>,按李霖灿先生<南诏大理国新资料的综合研究>所刊图版,画卷中绘画部分计134幅,共描绘各类佛教形象628余貌,现存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据画卷释妙光跋文,为盛德五年(公元1180年)描工张胜温所绘.画卷据此而得名,流传于世.  相似文献   

10.
易有广狭二义:广义指<连山>、<归藏>、<周易>,狭义指<周易>.<易>有一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它是八卦、重卦的出现,初步形成一个占筮体系,逐渐发展成为三个占筮系统,后一个比前一个为优,最后以<周易>为最优,足以流传后世,供人研习.本文着力对<易>的形成和发展这一问题作出一些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