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谷世哲 《新疆教育》2012,(6):115-115
1文化与语文课程内涵解读 文化,似乎人人都能用,都在用;又似乎人人都言说不尽,言说不全。也许我们知道文化和自己息息相关,然而倾自己所知也不足以讲出文化是什么。可见,文化是一个多么复杂多义的概念。据不完全统计,有关文化的定义至今已不下三百余种。但是,不管我们给“文化”以什么样的定义,“文化”的外延总是无限地扩大,最终成为一个包罗万象、  相似文献   

2.
“文化”是社会生活中使用频繁的词语之一,但在实际使用上却出现了越来越异化的现象,应引起学界的关注。所有的人都属于文化大系统中的“局内”人,所以文化概念具有普及和推广的价值。文化的所有过程都与生活息息相关,其概念的界定应该植根于人的生活中。“生活文化定义”在通俗化的基础上,驻足于文化哲学视域,其关注了人的生活态度、方式、内容和过程。  相似文献   

3.
一、现代文化教育概念解读 学校英语教学既是语言知识和技能教学,也是语言背后存在的文化知识教学。关于文化的界定众说纷纭。季羡林先生说过:“据说现在全世界给文化下的定义有500多个,这说明没法下定义,……现在好多人写文章,还在非常努力地下定义,这个不过是在500个定义外再添一个501、502,一点问题也不解决,所以我个人理解的文化就是非常广义的,就是精神方面、物质方面,对人有好处的,就叫做文化。”那么,文化的本质属性究竟是什么?文化定义应依据何种原则?  相似文献   

4.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新词新语逐渐成为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但时至今日对于“新词新语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还很模糊,因而学者们都希望从其定义的各种说法中寻求一个更具慨括性、普遍性的定义。  相似文献   

5.
学界最近关于“中国哲学合法与否”的争论似乎总和“中国(古代)有无哲学”纠缠在一起,事实上,两者之间并无必然之关联,对后者的回答取决我们对“哲学是什么?”的理解和界定,而前者的根据则在于近代以降中西思想文化交汇这个特定的历史语境。否认中国(古代)有“哲学”并非一定就是“西方文化中心主义”者,也许恰恰相反,言之凿凿地肯定中国(古代)有“哲学”者倒很有可能落入“西方文化中心”的窠臼。如果我们说中国有哲学,那么它一定不是一个实然的、既成的东西,而是一个应然的、生成的东西。  相似文献   

6.
李霞 《今日教育》2012,(2):38-39
当前是一个文化大繁荣、大开放的时代,而学校作为人类文化的传承之地,就应该“以文化之”。于是乎。许多学校将开展的一切工作和活动都冠以文化的名义,什么“儒雅文化”“孝亲文化”“国学经典文化”“名人(郑板桥、刘邦等)文化”“廉政文化”“陶瓷文化”……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7.
科学课程是与科学文化、教育文化、社会文化相关联的特殊文化形态。对科学课程进行文化学分析、阐释和建构,不仅有利于科学课程基本理论的建设,而且也是科学课程改革与实践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然而“科学课程的文化学研究”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尚未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因此,有必要从“合理性”、“迫切性”和“重要性”三个方面探讨“科学课程的文化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价值所在和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8.
城市文化是当前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因为中国正处在一个城市化迅疾扩展的时代。在一定意义上,城市即文化。城市就是人类文化(文明)发展的产物、或者说集中体现。而城市精神则是城市文化的核心或灵魂。因此,昆明的城市精神并非一蹴而就的产物,它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当然,在这样一个“文化自觉”的时代,我们理应担当起构建“昆明精神”的历史重任,力促“昆明精神”的健康发育和成长。  相似文献   

9.
“什么叫文化?是变成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近日,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在演讲中对“文化”进行了重新定义。也有企业文化专家指出,习惯与文化密切相关,习惯是特定社会及其文化的价值观和规范的体现,文化是良好习惯的升华,良好的习惯就是企业文化。习惯是一定社会文化的产物,通过个体行为体现着特定社会文化的价值观和规范,习惯养成是个体对社会文化的内化。  相似文献   

10.
文化视野     
“文化”肯定是个好词。不信,你左右、上下看看,肯定都会发现“文化”的踪迹:校园有校园文化,都市叫都市文化,建筑称之为建筑文化,连服饰,广告.所食、茶、酒,统统都可冠以“文化”……要贬低一个人,只说他是“没文化”就够了;要抬举一个人,就夸他是“真正的文化人”。“文化”是仆么?一切事物,只要与文化联姻,就让人刮目相看,一切东西,贴上“文化”的标签,就仿佛增了身价。文化是什么?据说,关于“文化”的定义,世界上有127种之多。文化到底是什么?是塑造人心智的力量,是个人在一生中为获得教养而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在个体之外,而又对个体施加着强制力量的东西,是使人摆脱粗俗、平庸,提高品味的魔力。从文化的视野看世界,我们就看到什么?  相似文献   

11.
基于Patrick提出的“文化体验”的实践观念,探讨英文电影作为多模态文本,将其作为文化教学素材进行文化体验教学的可行性,同时探讨了具体课堂教学实施步骤,并提出可能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从整体上透视“沙滩文化”的“内涵”分析性研究成果及对“沙滩文化”概念的理论分析始终相对较少.这种情况究其原因在于“沙滩文化”涵盖多学科领域而难以有效“综合”及“沙滩文化”“汉学”内涵与“区域文化”形态的交叉.后者使得“沙滩文化”研究既难以完整获得有助于揭示其内涵的汉学背景,同时又无法与人类学、民族学语境下的“区域文化”、“民族文化”研究潮流全面合流.充分考虑地域场景的同时兼顾“汉学”宏观背景,或许是“沙滩文化”研究在历经30余年后向纵深推进的全新路途.  相似文献   

13.
论文学     
文学是个非常古老的精神活动、精神形式,但人们对它既熟悉又陌生,熟知却未必真知。加上西方20世纪80年代发生了文学的"文化转向"后,文学的疆界变得无限开阔,而其自身的界定也面临空前的危机。因此,对"文学是什么"的回答就成了一个迫切的学术问题。而此前的"形象论"、"表现论"和"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观都存在着严重不足,故而需要另辟蹊径,再进行新的界定。新的结论是:从其本源上看,文学是一种高级的魅态文化形式;从其历史面貌上看,文学是个历史性的家族,表现为文学观、特征论、形式定位、流派形态,同时还呈现为杂化和纯化的周期性变奏;从本质的抽象定义看,文学则是象征性的语言艺术,它不以科学和实用为目的,而以想象性超越和诗性的解放为旨归。中国当代文学的致命危机就是"象征性"传统谱系的断裂。  相似文献   

14.
刘洋 《保定师专学报》2009,(5):87-88,129
“墙”作为一种文化象征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和深刻的传统文化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跨文化交际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而文化之墙阻碍了我国和世界的交流与合作。探讨“墙”在中西方传统文化中的角色以及“墙”语言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和人们的思想特征,进而说明拆除文化之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尽人事,听天命”、“乐天知命故不忧”是中华文化的智慧箴言,涵育中国人达观、睿智、不怨天、不尤人的平和心态。由此衍生出的“知命”、“畏命”、“正命”、“非命”、“认命”、“制命”和“造命”等观念,无疑是中国文化极富魅力的哲学命题和为人处世的人生指南。  相似文献   

16.
"碉楼"是加拿大华人作家张翎在2009年推出的长篇小说《金山》中一个值得关注的意象载体。小说内的"碉楼"是解读其小说的一个重要窗口。从文化维度讲,碉楼是一个维系传统文化的城堡,也是一个传统文化不断流失的墓碑;从性别维度讲,它是一面维护女性的安全围墙,也是一个让女性虚妄等待的囚笼。"碉楼"成为意蕴丰富的具有性别与文化内涵的张力结构。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当前大学生生命样态现状的剖析,可以发现,一方面主流文化工具性趋向的导引,销蚀了大学生的生命感,使他们找不到生命成长的快乐;另一方面,大学生缺乏一种“生命文化”的滋养,找不到文化的支撑。“生命文化”的建构,是基于对生命本质和价值的思考,是个体主体性的诉求,它有利于大学生不断积累力量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和改造“强大”的现实。  相似文献   

18.
阿尔蒙德公民文化理论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阿尔蒙德的公民文化理论建立在他对政治文化分析的基础之上,探讨的核心主题是“什么样的政治文化有利于维持民主制的稳定”。阿尔蒙德通过对意大利、墨西哥、德国、美国和英国等国家政治文化的实证研究,认为公民文化是一种混合文化、平衡文化和参与者文化,它能够促进民主政治的良好运行。他的公民文化理论对于政治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这一理论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相似文献   

19.
中原"帝都之根"是中原"根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其资源丰厚,有皇家宫殿、寺庙、陵墓以及文学、艺术、科技等等文化内容。然而由于年代久远,损毁严重,加上体系繁杂,缺少梳理,开发程度非常低。"帝都之根"文化可梳理为帝都"皇家文化"、"都城文化"和"民俗文化"三个子体系,以此为依据进行系统的重构和创意开发。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华主流文化传承与创新代表的徽文化,休闲与休闲体育早以自己独特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存在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实地调查等方法,初步探讨了徽文化的休闲观,总结出了以“理”释“仁”、以人为本,实现“天人合一”,体验生命快乐和宗族“同乐”的超前自由休闲观等.目的在弘扬徽文化和为现代休闲研究提供更多的理论借鉴和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