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乡村教师担当新乡贤角色,发挥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需有必要的条件支持.基于浙江、河北、甘肃3省的问卷调查,发现当下乡村教师新乡贤角色担当的主观条件不足,客观条件不利,支持体系不完备,以致难以真正发挥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需要系统构建乡村教师新乡贤角色担当的支持条件,极大发挥乡村教师新乡贤角色的示范引领作用,彰显乡村教师之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乡村振兴战略期待乡村教师积极担当新乡贤角色。乡村教师要践行这一文化责任,除了需要有知识、有能力、有威望外,还需具备新乡贤角色担当的主观意愿。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当下乡村教师新乡贤角色担当的意愿在总体上尚属低迷状态;乡村教师的性别、年龄、来源地对其新乡贤角色担当的意愿具有显著性差异;乡村教师的职业守望、乡土情怀、公共精神与其新乡贤角色担当的意愿呈正相关。有鉴于此,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教师应守望职业信念,厚植乡土情怀,振作公共精神,增强新乡贤角色担当的意愿,积极发挥新乡贤角色的示范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3.
周晔  何畔 《教育研究》2023,(4):12-22
在乡村振兴中,乡村教师被赋予“新乡贤”的角色期待。新乡贤赓续了传统乡贤德行优秀、才学出众的基本素养,以及眷恋乡土的深厚情怀和贡献乡里的社会公共责任,但表现出偏重于“心在乡”,德行内容在继承中与时俱进,以协同共治者身份参与乡村治理,构成主体多元广泛等新特征。乡村教师的新乡贤角色,其身份的公共属性是内在规定,与公共领域的良性互动则为外在表达。乡村振兴中乡村教师要承担新乡贤角色,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只有具备新乡贤素养特征并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的少数乡村教师精英,才可能成为新乡贤。乡村振兴中乡村教师新乡贤角色的实现,要求乡村教师公共精神的复归与重塑,需要在保持专业性与公共性张力、拓宽公共参与空间、形塑乡村教师公共精神、创设外部支持环境等方面相关主体勠力作为。  相似文献   

4.
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在推动乡村内外资源整合、促进乡村内部利益协调、推进乡村社会多元治理制度生成和引导乡风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乡村振兴进程的加速,新乡贤及在其基础上诞生的新乡贤组织在乡村治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化解新乡贤在参与乡村治理中存在的人才短缺、合法性存疑、与政府组织合作不畅及受传统认知制约影响治理效果等困境,成为其参与乡村治理的题中之义。因此,需通过政策引领、身份支撑、平台构建及转变认知等路径,化解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困境,提升治理效能,实现乡村善治。  相似文献   

5.
乡村教师是专业身份与公共身份的统一体,他们的发展与乡村振兴互构共变,相互建塑与形构。乡村教师的发展需要嵌入乡村振兴进程之中,动员教师个体参与和社会资源参与双重共变,共同行动建构。一方面,乡村教师奉献乡村振兴,从等待"外推式"上级培训向开始"内源式"自我教育转变,提升职业发展力;主动融入乡村社会,发挥新乡贤示范引领作用。另一方面,乡村学校需建立乡村教师发展共同愿景;构建专业学习共同体,凝聚乡村教师的群体智慧;进行系统思考,有效治理乡村教育。  相似文献   

6.
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提倡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成为较热的话题。一些学者就此提出乡村教师应成为新乡贤型教师,要承担多方面的乡村振兴事务。然而,乡村教师成为新乡贤面临诸多现实困境:乡村学校“离土”,教育隔离于村治之外,乡村教师难以参与乡村治理;乡村教师非本土化,教师乡土情怀淡薄;教育专业化抑制乡村教师的公共精神;经由乡村教育振兴乡村之路较为理想化。基于此,文章认为教师职业的公共属性应从属于专业属性,乡村教师参与乡村治理的最大任务是教书育人,在乡村学校“离土”的背景下,乡村教师能够坚守教书育人本职工作,就是为乡村教育“兜底”,为乡村振兴作贡献。  相似文献   

7.
从传统社会的塾师开始,乡村教师在乡村社会除履行教书育人本职外,还积极担当乡贤角色,承担公共服务职责.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乡村教师在承续传统塾师乡贤角色的基本内核的同时,也在党的领导下因时而变,不断延展其乡贤角色的意涵.对乡村教师乡贤角色演进的历史爬梳,有助于深化对乡村教师乡贤角色的认知,以史为鉴,守正创新,形塑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教师的新乡贤角色.  相似文献   

8.
白亮 《教育研究》2023,(4):35-43
乡村教师作为中国乡村社会的知识精英,在考察其社会担纲时,社会结构具有基础性意义。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演进的历史进程,不同历史时期因应社会结构的变化,乡村教师有着不同的角色担当。从传统社会乡村塾师集塾师、士绅、乡贤角色于一身;到近现代中国社会激变过程,士绅阶层瓦解,乡村教师全力承担起乡村建设的乡贤使命;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作为文化精英服务乡里。20世纪90年代,随着城镇化的高速推进,出现“文字上移”趋势,乡村教育逐渐衰弱,乡村教师与乡村社会不断分离。直至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教育迎来振兴契机,乡村教师再一次被赋予新乡贤角色期望。但在社会结构发生巨变的今天,给予乡村教师新乡贤的期望是不切实际的。面对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乡村教师的角色担当和作为,应回归乡村教育振兴的本位。  相似文献   

9.
在国家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建设新乡贤文化,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作用,逐渐受到中央和地方的重视。因此,有必要探讨新乡贤时代内涵、新乡贤兴起的原因、新乡贤在乡村治理的工作机制、发挥新乡贤的时代价值,以期真正助推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0.
乡村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乡村教师作为"新乡贤"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公共精神对乡村文明建设具有重大价值.乡村教师公共精神经历了明清时期的逐渐彰显、清末至民国时期的减弱到复苏、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的升温、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90年代再次回温的历程.当前,由于乡村城镇化、教师专业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乡村教师与乡土社会逐渐疏离、乡村教师公共角色逐渐退场成为其公共精神面临的主要现实挑战.乡村教师要在育人实践中提升自身公共精神,在乡村社会中萃取公共精神的养料,秉持"走出去、引进来"理念培植公共精神,从而为打造符合乡村振兴需要的"新乡贤"力量注入活力.  相似文献   

11.
祁红亭 《职业技术》2023,(12):103-108
新乡贤群体是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资源,也是推动基层社会多元主体协同善治、乡风文明示范引领、社会关系和谐稳定、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力量。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是我国传统贤能政治影响下演变形成的一种治理模式,在现代社会不仅有着历史借鉴、社会基础、精神支撑,也有着现实需求和政策支持。面对当前地方探索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实践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需要坚持政治引领、内涵提升、双向服务、规范运行,为新乡贤助力乡村治理提供人才支撑、文化赋能、政策激励和制度保障,从而优化新乡贤参与乡村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12.
乡村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家和基层组织在强调乡村治理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同时,也要发挥乡贤文化对于乡村的引领和示范,注重发挥新乡贤的作用。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培育现代社会的新乡贤成为当前乡村社会治理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文章通过对新乡贤的内涵、当前我国乡村治理的困境、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现实语境以及新乡贤的培育路径进行学理性分析,以期发挥新乡贤的作用为我国乡村治理有效目标的实现和乡村社会和谐发展注入新动力。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的城乡差距仍然很大,农村发展也呈现出不平衡不充分的特点,乡村社会的治理方面也存在着治理能力弱化,组织凝聚力不强等问题。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乡贤"作为乡村文明的守护者,在完善农村社会的治理以及推动农村经济文化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对"新乡贤"参与农村治理存在的农村人口大量外流、"新乡贤"培育制度缺失以及对"新乡贤"缺乏认同感等困境来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此重塑农村的乡贤文化,改善乡村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状况,推动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4.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乡贤文化具有维护乡村和谐、创新乡村治理模式、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分析重庆永川区新乡贤文化建设现状,指出其建设过程中存在问题,针对性地提出创新发展机制、培育新乡贤、缩小城乡差距、建立多元化资金渠道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阶段,而乡村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发展步伐的一大障碍。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推进乡村治理、实现乡村振兴,要发挥"新乡贤"积极的推动作用。以新乡贤为视角,阐述其产生的背景和特点,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分析其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作用,并在现有基础上,从政策制定、经验借鉴、内涵演进、机构设置和职责划分五个角度提出进一步推进新乡贤的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16.
乡村教育全面高质量发展是乡村振兴的保障,而教师是最关键要素。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教师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经历了救济式、输血式、精准、巩固拓展等四个阶段,其逻辑理路是:始终聚焦社会公平,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始终关照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创新乡村教师培养模式;始终聚焦乡村振兴,凸显教师教育主体职能;始终聚焦乡村教师新乡贤角色,强化教师作为乡村公共服务人才的职能。新时代,教师教育政策的制定必须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始终把乡村教师作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人才支撑;立足高质量教育发展要求,进一步增强乡村教师扎根乡村教育情怀;坚持办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促进城乡教师资源配置优质均衡;坚持挖掘内生动力,增强乡村教师本土化培养能力,为乡村振兴持续提供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17.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教师的新乡贤角色重塑为乡村教师扎根乡村、立足乡村、奉献乡村奠定了坚实的乡土教育情怀和乡土文化自信。当下,随着乡土文化转型和乡村社会结构秩序重塑,导致乡村教师原有乡贤角色迷失和旁落,他们逐渐沦落为乡土文化的“陌生人”、乡土治理的“逃离者”、乡土教育的“技术人”、公共身份的“遮蔽者”、专业身份的“教书匠”。基于此,重塑新时代乡村教师新乡贤角色,应确立回归乡土的培养机制、厚植反哺乡土的教育情怀、生成在地化实践教育素养,以期实现乡村教师回归乡土主体自觉意识,主动承担应有时代使命和乡土文化责任为价值归旨。  相似文献   

18.
乡村振兴战略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关乎乡村发展的全局性、纲领性、指引性任务,以乡村文化振兴为重要抓手。乡村教师是链接乡村儿童与乡土社会的纽带,肩负着传承、发展、创新乡村文化的使命。面对村落物质形态的消弭、乡村教育的现代化和城市化倾向、城乡之间学校环境差距较大的现实,新生代乡村教师群体的文化性格中过多地显示出专业性和现代性成分,而忽略了对乡土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使命。立足于当前乡村振兴的大背景,需要正确审视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之间的关系并树立新生代乡村教师的形象,将乡土文化渗入职前职后教育的全过程并培养新生代乡村教师的乡土认同,创设教师融入乡村社会的外部条件并增强新生代乡村教师的文化适应能力,从而重建新生代乡村教师的乡土文化性格,更好地发挥服务乡村、振兴乡村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新乡贤是振兴乡村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挖掘新乡贤资源,发挥其积极作用,已成为解决乡村内生问题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举措。然而,新乡贤要有效参与乡村治理也面临着诸多困境,如,与村两委关系摩擦导致组织与权威异化、文化失序带来供给与需求错位矛盾,人才培养体系缺失致使参与理想与现实存在反差等,可通过制度与协商协调关系、“三治”与沟通矫正错位供需、激励与监督机制打造高效人才培养体系等方式为新乡贤助推乡村振兴提供纾解策略。  相似文献   

20.
新乡贤是参与乡村治理的重要主体,乡村社区教育是乡村治理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二者在乡村治理过程中目标诉求一致、角色功能重合、工作协同互促,这为乡村社区教育赋能新乡贤提供了必然性和可行性。基于新乡贤在乡村治理实践中的各种困境,从提升新乡贤治理资源的供给效率、优化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模式、改善新乡贤与其他治理主体关系等三个方面,研究乡村社区教育通过整合资源平台、开展文化教育活动、发挥组织协调作用等赋能新乡贤的价值实现,提升新乡贤的参治能力,为推动新乡贤更好服务乡村治理提供新的有益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