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纳米制造是科学研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大工程观的多学科交叉型复合纳米制造人才成为面向未来技术、新工科教育的新要求。创新纳米制造课程与教学体系,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科交叉为基础,设置阶梯课程,有机融合串联通识课程、配套实验课、国际化课程,为新型纳米制造技术人才培养建立知识基础。重实践、重实验、重探究的教学实践,能有效践行产学研结合,发挥顶尖实验平台优势,增强创新意识和积极性,全面提升学生知识素养、科研能力和大工程观。阶梯式课程体系初步展现出人才培养体系“新素养”“新结构”和“新方法”,在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机制下,可以为复合型纳米制造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经济学本科生专业核心课,围绕教学痛点,瞄准培养“读懂中国的高水平经济学创新人才”的育人目标,遵循“学生中心、科教融合、学研一体、持续迭代”的创新理念,开展“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延展—课程思政赋能—教学评价提升”五位一体教学创新实践。  相似文献   

3.
张洁  闫春梅  张伟  孟丽红 《教师》2023,(25):111-113
文章作者通过分析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护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发现了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并以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护理专业为例,提出以优化产教融合模式,促进校企深度融合;打造线上见习云平台,加强校企合作以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加深校企融合深度,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提高护理系学生学习兴趣;以课程思政为契机,校企协同共建共享思政资源,提高护理系学生职业素养等策略来构建“一线双体三阶段”护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希望能为广大高职护理专业教师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刘冰  张轶 《教师》2024,(4):114-116
“食品化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深化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食品化学”专创融合课程建设研究是对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全新探索。在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持续推进的大背景下,基于学科竞赛的纽带作用,文章综合阐述了“食品化学”专创融合课程建设“目标融合、内容融合、教法融合”三个维度的融合策略,并结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讨专创融合课程的改革与实践,为提高专业人才培养水平提供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入要求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地方教育部门纷纷鼓励加强对小学生的劳动教育。实践证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是融合劳动教育的极佳手段。本文立足小学劳动教育实际经验,通过“由趣为引,开启探索之旅“”活跃思维,实现创新创造“”分工协作,促成互补互学“”家校共育,课程化为生活”展开论述,对小学劳动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融合策略进行探究,期为广大小学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教学思路。  相似文献   

6.
当前高校新文科教学改革背景下,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跨学科学习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文旅融合发展趋势下,酒店管理与旅游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文化产业管理等专业融合发展特征显著。会展服务与管理课程是当前新文科教学改革中体现文旅融合发展的旅游新业态课程,具有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文化产业管理跨专业的特点。本课程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推行“OBE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融入课程思政,以项目驱动创新,多元一体化的线上线下双循环”混合式教改思路。经过多轮混合式教学改革实践,课程资源和教学体系逐步优化完善,学生在自主学习、团队合作、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均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7.
随着基础教育阶段国际化的不断深入,在坚持立足本土、兼容并包的课程融合实践中,研究提出了高中国际课程融合教学实践的三个支点和四个突出特点以及课程融合教学实践中采用的“差异化教学”“混合式学习”“多元化评价”三个策略。“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是要弱化教师的作用;要真正落实“眼中有人,心中有人”;“以学生为中心”是为了学生,而不是站在学生的立场上。  相似文献   

8.
胡胜亮  常青 《高教论坛》2023,(3):14-17+49
针对当前课程教学无法满足培养高质量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人才需求的困境,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该模式是以传统任务驱动教学理论为基础,添加了不同学科专业背景教师参与任务式教学过程中的融合方法及其实施策略,不仅能实现教学相长、相得益彰的效果,而且能很好地达成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同时,还给出了“思政之盐”完美地溶解到课程任务大餐的方法,助力“三全育人”,用于全面提升交叉学科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9.
陈薇 《小学教学研究》2023,(18):23-24+27
立足“双减”政策,结合课后服务背景下课程开发的现状,本文以音乐媒体和语文古诗教学的深度融合为切入点,思考课后服务背景下深度融合的课程开发的必要性,遵循课程开发的趣味性、整合性和延展性三大原则,在此基础上探索课后服务背景下深度融合的课程开发策略,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相似文献   

10.
案例式教学法近年来在理工科的教学过程中被广泛应用,但是,如何根据知识点系统性组织教学案例一直是课程实践中的难点。通过研究一种以创新过程为牵引的案例式教学法在“生物光子学”课程中的实践,分别从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两个方面阐述了“生物光子学”教学案例的设计方法。提出了利用生物医学中的临床成熟度量表作为科学工具,来提高课程内容系统性的探索与尝试。这种新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系统性解决医工交叉领域问题的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11.
针对实验室开放和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存在的问题,开展了以课程为基础,实验竞赛为纽带,实验室开放为依托,构建了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学研融合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实现了日常教学与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深度融合,达到了以实验竞赛推动实验室开放,促进了实践性、研究性教学发展,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12.
将专业课程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紧密结合,建设“专创融合”特色课程,是新时代高校实现产学研协同育人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培育广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有着重大意义。基于对“专创融合”理论与实践研究现状的梳理,以“人力资源管理概论”课程为例,分析“专创融合”课程教学改革基础,从重构教学目标、开发课程资源、创新教学设计、优化教学方法以及改革考核评价等多方面探索“专创融合”课程教学改革思路,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创业能力,以期为高校“专创融合”课程建设与课程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将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有效融入工程实践课程中,强调基于专业背景的工程实践,全过程融入创新创业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引导工程实践课程变革,为学生提供了“专业+创新创业”的工程实践训练.专创融合视域下,搭建由基础工程训练平台、综合工程训练平台、多学科交叉融合训练平台和特色与实践创新训练平台四部分构成的能力递进式工程实践平台.建构与该专业培养体系贯通融合的“四个层次”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以专业的实际需求为切入点,全过程融入双创教育,培养学生真正的工程实践综合能力以及劳动素养、团队协作、工程创新思维、项目管理、创新创业能力、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更好地推动思创融合、专创融合、科创融合和产教融合.  相似文献   

14.
在传统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新工科改造背景下,结合“双一流”建设,打造“金课”建设,进行研究型教学课程改革探索,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侧重学习能力、认知能力、创新意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通过探索传统课程“内燃机原理”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研究型教学改革模式,充分发挥课程研究对象的特殊性,结合北京理工大学在内燃机领域的科研积累,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融入研究型课堂,以案例式教学为主线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融合,以达到培养学生实际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材料科学基础”作为材料类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其教学目标及任务紧密围绕立德树人。以河南师范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基础”课程为例,结合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强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探索课程知识体系与课程思政理念的有机融合方式,丰富课堂教学。同时,加强教学方法创新实践,全方位、多角度、生动有趣地开展课堂教学,强化学生“德育”及“智育”的协同培养。  相似文献   

16.
产教融合视角为应用型大学课程实施模式创新带来了新思路,产教融合视域下的应用型大学课程实施应促使教师课程教学与生产实践过程相统一、学生专业素质与生产实践素养相支撑、教学评价体系与实践素养评价相融汇。当前产教融合视域下的应用型大学课程实施还存在教师教学方式难以满足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需要、实习实训环节未能有效支撑学生实践素养发展、教学评价方式尚未深度契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等问题。急需应用型大学“推行团队教学模式,促进教师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创新实践教学制度,提高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内生动力”“改革教学评价体系,强化教学评价的多元性和实践性”。  相似文献   

17.
杨楠 《西部素质教育》2019,(11):127-127,129
文章首先阐述了“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信息技术对中职电工电子课程教学的意义,然后提出了“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信息技术在中职电工电子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包括信息技术与教学理念的融合创新;信息技术对教学资源的整合创新;利用信息技术完善课程课时;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手段。  相似文献   

18.
李枫 《天津教育》2023,(10):132-134
<正>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深入每一位教师的心中,在教学实践中发挥着深刻的意义与重要的影响。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初中德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关键性的作用,“责任意识”培养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教师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应以课程内容为载体、以“责任意识”培育为核心、以课堂教学方法研究为路径,融合劳动教育,树立创新意识,运用科学的策略与手段探索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路径,推动教学成果与质量显著提高,让道德与法治课程顺应新时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新工科背景下,科教融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科研育人的有效途径。针对科教融合的鲁棒性问题,分析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的关键环节。以“信息安全”课程为例,基于课程特点,着眼信息安全领域的学术前沿,以教学团队的科研成果为基础,开展适用于教学的“科研二次开发”,对科教融合的鲁棒机制和实施路径进行了探索。研究表明,该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掌握“信息安全”课程的核心内容,提高了其自主学习能力,为高校教育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医疗健康领域引发的一系列革命性突破,迫切需要医学类专业的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迅速跟进,以帮助学生建立创新思维模式、提高信息素养及了解掌握前沿技术。提出了一种面向医学类专业的“大学计算机”课程建设路径,从课程内容层面提出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新技术相融合、计算机知识和医学知识相融合、专业知识和课程思政相融合的课程内容融合模式;从教学方式层面提出了线上线下教学方式相结合、课内课外教学实践相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并分别给出具体实施策略和示例说明,从而全方位、潜移默化地达成医学类专业“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要求,以期为面向医学类专业学生的信息技术类课程建设与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