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是个有悠久文明传统的大国,必须超越现代西方的有限经验,上升到开阔的文明史视野,中国的既有和未来发展道路才能得到深入的理解.从和谐社会到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不仅表达了中国试图建构一种一贯的国家建设与对外政策哲学的理论自觉,而且体现了中华民族吸纳世界历史矛盾,开辟自主发展道路的文化自觉.理解贯穿中国内政和外交方略的内在逻辑,分析中国选择和平发展道路的根据是本文的任务.  相似文献   

2.
和谐世界思想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溯本求源、开拓致思的基础上,胡锦涛提出了"和谐世界"思想.从和平崛起战略的提出到追求和谐的愿景,从和谐社会的建设到和谐世界的吁求,和谐世界思想层层推进,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相似文献   

3.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关于中国外交思想的重大理论,即和谐世界理念。在和谐世界理念下中国外交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追求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并且外交宗旨上更突出"以人为本"、外交风格上更倾向"有所作为"、外交效果上的多层次性更加明显。由此,中国外交战略被和谐世界理念赋予新的内容和特点,对我国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和平发展与和谐世界,是我们党在3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实践中形成的重要国际战略思想,是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国际观的重大创新与发展。尤其是和谐世界的理念融合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中华传统文化的“和合”思想精华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国际战略思想与外交智慧,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基本原理和要求,是新世纪、新时期和新形势下引领我国沿着和平发展道路继续前进的重大国际战略指导思想,也是我们高举国际主义的旗帜,团结世界各国人民,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理论武器和精神武装。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中国外交在倡导和平共处的基础上,将和谐外交作为中国对外政策的新发展拓展到国际领域,把传统的和平共处与世界新一轮的发展机遇结合起来,逐步丰富和发展了和平共处的和平外交政策,走上了和平发展的外交道路。和平发展是中国和平共处对外政策发展的新阶段;从和平共处到和平发展的演变,应答了中国外交面临的新问题;和平发展为和平共处增添了新特色。当今世界矛盾错综复杂,坚持走和平发展的外交道路绝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长期的、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中国外交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思想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在外交领域解放思想、不断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外交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以和平发展为主线,始终贯穿着中华民族崇尚和平、合作、和谐的哲学理念,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和思想精髓,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相似文献   

7.
走和平发展之路是我党在探索"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上深化认识的重大部署,是我党完成执政使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是"和谐世界"理念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坚持和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思想。但在建国后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外交工作从认识到实践,都出现过偏差和失误,背离了和平外交的本意。自党的十二大重新确立我国要继续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和平外交思想以来,党的历次代表大会对和平外交思想内容从理论到认识均给予了不断的丰富和升华,乃至在党的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确立了中国以和谐世界为目标的和平发展的外交战略。通过对党的十二大至十七大报告进行文本解读,可以看出,中国和平外交思想得以稳定、成熟、持续运行并且不断丰富发展的动力,既来自于国内政治、经济改革的需要,也来自于中国对以往历史经验的不断反思和对自身国际定位的深刻转变。这种源自内发因素的外交思想的转变和发展必定是长期的和持续的。  相似文献   

9.
就国际背景而言,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主要是基于对核战争的后果、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多极化的趋势、苏联解体的教训和世界和平运动的高涨等国际因素的考量.就国际战略而言,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一种不同于"霸权控制式"、"武力征服式"、"大国扶持式"的新型国际战略.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与构建和谐世界是一个表里互动、内外相通的序列构造;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与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是一个珠联璧合、有机统一的活性整体.  相似文献   

10.
“和”始终不渝地贯穿于中国外交理念和实践中。以毛泽东、周恩来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科学判断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战略性问题,主张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树立新安全观,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构建和谐世界战略思想。历史在不断向前发展,我国的和平外交理念也不断得到丰富、深化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30多年改革开放实践证明,中国走上了一条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中国和平崛起不是对现有国际体系的挑战与破坏,也不威胁或损害他国的利益,而是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努力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不断推进同世界各国的平等合作与互利共赢,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权势和平转移与中国对美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春 《教学与研究》2007,34(3):65-72
现有研究大多认为,权势转移必将导致霸权战争.本文的论证表明,权势转移理论有机整合了现实主义、自由主义与建构主义理论,其中蕴含着权势和平转移的内涵与条件.这种条件包括两个方面:即体系中的崛起国选择和平发展道路,而主导国对崛起国的和平发展予以包容.中国已经选择了和平发展道路,因此透析权势转移理论中所蕴含的主导国包容崛起国的条件,对中国的对美战略选择有着重大启示.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和平发展,一是指中国在和平的国际环境下才能发展,二是指中国的和平发展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中国和平发展创造了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国的和平发展为践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七大确定,"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分析判断我国发展面临的复杂形势,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进一步指明了中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发生在20世纪中期的中苏大论战,论题十分广泛,而有关社会主义运动所处的时代环境的问题则构成了大论战的第一位问题。苏共坚持“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观,并由此制定出和平共处等“三和”战略;而中共则信守传统的“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观,奉行“革命”战略。于是,中苏两党围绕这一重大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论战,并因此引发了一系列理论问题的争论。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科学实践。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作为社会主义中国,它的发展取向是和平的,走的是和平崛起、和平发展的道路。其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和平发展不可或缺的国内基础,而能否肩负起和谐与发展这两大历史使命并实现国家民族崛起,是对我党和我国政府的极大考验。因此,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稳固性,与中国和平崛起、和平发展道路的可实现性之间存在内在逻辑的连动性。这一点是社会主义中国区别于世界历史进程中西方资本主义强权崛起与弱肉强食发展范式的最显著特点,它代表了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7.
两种制度和平共处以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几国首先胜利的学说为基础,列宁出于争取时间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考虑,将其作为暂时的对外政策策略;赫鲁晓夫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主张全球性的和平共处,并将其作为制定苏联对外政策的重要依据,奠定了苏联“缓和战略的理论和策略”原则,为解决一些棘手的国际问题,缓和当时国际紧张局势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闫军 《海外英语》2012,(16):285-286
Most people hate the war and long for peace. Some even consider that there must be an order and tranquility after a truce comes to a war. But the writer do not agree. He has revealed his suspicions and shown his pessimism about the present day non-war society in the book They Won’t Demolish Me!.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