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州园林》的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从文体上看,是说明文单元;从题材上看,是有关中国文化题材的文章。传统语文教学本着知识本位的语文观,常常从说明文的文体入手来解读课文。而新课标更强调文本的人文内涵,淡化文体知识,在单元教材的编选上虽兼顾文体,但更注重题材内容的相关性。基于这样的认识,对此单元课文的解读,重点应放在对文本内容及内容所反映的文化的理解上。而不应该只局限于文体知识的把握。  相似文献   

2.
说明文教学正面临尴尬,亟待突破。教什么、怎样教正困扰着许多一线教师。作者认为,说明文的说法只是文体划分,它本质上属于语文,需要从语文的角度去把握。而文本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例,在阅读课堂上,教师应立足于文本,紧扣文本,组织和引导学生解读文本,引导学生关注知识背后的语言文字、写作思路、写作手法,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的应用,提高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3.
在平时的说明文教学中,注重落实说明文知识已形成固定模式,"语文味"尽失。如何上出说明文的"语文味"呢?一要明确"教什么"。课文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是语文教学的原点。要在把握单元目标的前提下,围绕课文设计教学内容。二要明确"怎样教"。要上出"语文味",要重视文本的品读与咀嚼。三要明确"为什么教"。说明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用"课文"来教"语文",教"语言",说明文教学必能上出浓浓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4.
<正>纵观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体裁来看,虽然以记叙文和诗歌为主,但是还有一种不可忽视的体裁,即说明文,如《莫高窟》《埃及的金字塔》《神奇的克隆》《海洋——21世纪的希望》《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等多篇课文。可见,说明文的教学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也应该占有重要的位置。一、直面问题:小学说明文教学之"困境"深入到一线教师的课堂,却发现由于许多老师的文体意识淡化,导致小学说明文文本解读的偏位、教学目标的错位、内容理解的越位等现象。  相似文献   

5.
本单元四篇课文:《地球是圆的吗》、《看云识天气》、《苏州园林》、《核舟记》。本单元是本册书的第三个纯说明文单元。学生们对说明文的结构、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说明文的语言特点都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教学本单元时,教师可从单元教学重点出发,对整个单元宏观掌握,引导学生对四篇课文进行联篇比较阅读,找出它们在说明文文体特征几个方面的异同点,从而巩固所学的说明文的有关知识。  相似文献   

6.
<正>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应该包含两个方面:解读文本价值和解读教学价值。本文就第二个方面谈谈笔者的思考。日常教学中,大多数语文课的教学只停留在弄清楚这篇课文的内容上,有的教师只是将教师用书上的内容搬到学生的笔记上而已。语文教学不能只是满足于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语文阅读的终极目的或最高目标,是对言语  相似文献   

7.
科普说明文是介绍和普及科学知识的一种文体。在语文教学中,学习科普说明文主要是为了满足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需求,以达到提升民族科学文化素养的目的。教师可引导学生感悟文本情感,关注语言特点,注重文本拓展,使科普说明文教学精彩起来。  相似文献   

8.
教学质量是教育教学的永恒主题。承担小学语文教研工作两年多来,从教研活动中教师的表现情况来看,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意识。一、文体意识 自从新课改以来,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或小说、散文等关于文体的基本特征在课堂教学中不再出现。许多阅读课,往往只讲思想内容、主观感受和语言文字,连基本的体裁特征也不再讲了。形成阅读教学不再顾及文体的主要原因是受以主题为单元的教材体系的影响。目前,我市使用的人教版教材,是以思想内容或题材来组织单元,往往在同一单元中有多种文体。这样的编排,让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忽视文体而只注重思想、情感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我国语文教科书通常根据"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来编排,而"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并不是真实的文体分类,只是文体的"教学分类"。按照"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来编制教科书选文,导致的首要问题是将文类混同于文体,疏离了语文课程目标;文学和文章误认,偏离了文本特性;阅读教学等同于纯粹的知识教学,背离了语文课程性质;对教学实践带来的最直接影响是套路化的教学模式,降低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语文教科书的文体编制急亟改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的"文类结构",回归语文生活的真实文体,并基于不同文体特征建构合宜的语文教科书内容。  相似文献   

10.
说明文的特点是"说",具有一定的知识性。但它也是一篇文章,教学时应把它作为一篇普通的课文来对待,通过整体感知文本内容、梳理文本结构层次和赏析文本细部语言,多角度、有层次地探究文本,把说明文的文体知识渗透在阅读对话中——特别是每一个活动环节后的小结,应让学生在探究与对话中强化说明文学习的要求,从而逐步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系统的说明文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11.
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中,笔者发现合作学习说明文,不但能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中顺利完成学习任务,而且还能帮助学生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看云识天气》是语文七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17课,学习本单元的文章,单元目标是:要求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练习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练习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记住主要内容。对初中阶段第一次学习说明文的学生来说,本文应该不要求对说明文体的掌握,但从长远角度说,第一次学习说明文,只要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将会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笔者以合作学习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为目的来安排教…  相似文献   

12.
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根据教材编写意图,长期坚持按照课文单元要求组织教学,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在比较、辨别中分析、研究,增强思维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加快了学生学习知识的速度和获得知识的密度,颇受学生欢迎,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做法: 一、同题异体比较新编中专《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精选了六篇与“笑”有关的课文,而这六篇课文恰好是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三种文体的组合。通过教学这一单元和单元后的读写知识《文体与表达方式》,学生从对相同的题材、不同的文体、不同的表达方式的比较中去理解和区分这三种文体的主要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特别在教学第六课《谈“笑”》  相似文献   

13.
解读文本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有人说教师要用鉴赏的眼光,站在文学与哲学的高度去解读课文;有人说解读课文还要有专业的眼光,以一个教师的视野和责任来审视教材,发掘教材的教学价值。但从教学对象来说,我认为应该用儿童的眼光,用一颗童心,以孩子的视角去解读课文,依据不同学段设计“三维目标”。  相似文献   

14.
李晓峰 《西藏教育》2014,(11):31-32
<正>《死海不死》是人教版教材里的一篇经典课文,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老师执教该课文后,该课文在语文界一石激起千重浪。各方便的争论很多。比关文体的争论,有人认为本文是属于事理说明文,有人认为是事物说明文。笔者认为该课文应该属于事物说明文。第一、从说明文的分类标准来说。说明文是一种客观地说明事物,是为读者介绍知识的文体。文学理论把说明文分为两类:即事物说明文和事理性说明文(这种分类在人教版教材上已有定论——八年级上册  相似文献   

15.
《小学语文》2008,(11):64-64
《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3期发表郑桂华《凸显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一文。文章指出,语文学习对象(课文)的整体性、丰富性以及隐秘性和单元教学需要的教学内容的单一性、局部性、明晰性无疑是一对矛盾。语文教师决定所谓“教什么”的问题,就是他从文本中选择、定位合适的单元内容的过程。一篇课文在存在许多教学价值点的情况下,教学设计不仅应该关注文本的核心价值,更要抓住“语文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统编语文教材选编不少的难课文。对这些课文的教学,一些教师的文本解读存在偏差,追求所谓的“深度”,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在难课文的教学中,教师要全面地解读文本,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浅”教的策略,使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文本知识。课堂上,教师可根据语文要素选择教学资源、根据课后练习制订教学目标、根据文章体裁确定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这样能引导学生理解难课文的内容,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路嫣 《天津教育》2022,(10):116-118
<正>单元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展开形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多个篇幅让学生对相同题材或相同主题的文本进行集中阅读,从而充分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思维、提升语文能力、塑造精神品质。同时,由于单元文本篇幅较多、内容丰富而深刻,教师只有充分落实备课任务,才能让单元教学具有科学的框架、明确的方向、多样的方法,以此充分切合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就具体谈一谈语文教学中单元主题备课的实践策略。一、总体解读文本,  相似文献   

18.
过去的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说明文的描述甚少,在阶段目标中仅有一处:“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而人教版中选人教材的说明文也不过十来篇,中考说明文阅读题占的分数比例也并不高,所选考的材料以课外为主。因此,许多教师对于说明文阅读教学的重视并不足。此外,旧课标有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淡化文体知识”,这使许多教师对说明文阅读的教学把握不准。一般教学只停留在弄懂课文内容及课文所介绍的知识上,这样的教学由于忽视了语文教学的本原,而失去了语文教学的本质意义。  相似文献   

19.
说明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由于说明文文体的特殊性,教师缺乏教法的引领,学生缺乏学法的兴趣,说明文的教学大多流于形式,枯燥乏味。说明文这种特殊的文体,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着特殊的教学价值。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文体特征,善于发掘其中的趣味因子,捕捉其中的语文味道,通过精心地解读与设计,让学生乐学、善学。  相似文献   

20.
一篇课文的教学价值不仅仅是课文的内容,更重要的是隐藏在课文背后的语文学习价值,是让学生借助文本的学习,训练自己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语文素养。这样的语文课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因此,语文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就不能停留在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感悟上,而应该认真钻研文本,找寻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