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宋文言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在身份、性格、行为模式上都与前代的文言小说不同。但无论是市井女性形象、守礼女性形象、情欲女性形象,或是复仇女性形象,都是小说作者在对现实中的人进行道德上的教化,而这一创作动机是受了南宋理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清中叶文言小说在学界的评价不高,最主要的一个罪名就是强调小说的教化功能、充斥着大量封建正统观念的说教。其实,明清小说自《三国演义》、《水浒传》以来直至清末有许多作品都有着“教化为先”的特点(1),仅仅看到清中叶文言小说对教化功能非常强调是不够的,我们更应当注意这一时期强调小说教化功能的具体内涵是什么。明中叶至清初,无论是评点还是创作,优秀文人们都很强调自情感的重要作用。从“容本”《批评<水浒>述语》所云“和尚一肚皮不合时宜,而独《水浒传》足以发抒其愤懑,故评之为尤详”,到金圣叹所说的“怨毒著书”,到张竹坡所言《金瓶梅》之创作  相似文献   

3.
元代文言小说上承唐宋,下启明清,是中国文言小说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本文针对元代文言小说作家群展开阐释,对元代文言小说作家的政治地位、物质条件等进行了梳理,这对于深入研究文言小说以及它们的创作主体都将起到积极的建设作用。  相似文献   

4.
明代中叶吴中地区形成了以沈周与都穆为中心的文言小说作家群,他们相互交往密切、客谈风气浓厚,为文言小说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环境;他们好奇尚怪的心理催生了一大批志怪小说;互相延誉、互题序跋的热情促进了小说的传播;对吴文化的认同使得小说带有明显的地域色彩。他们的文言小说成了明代文言小说最重要的一部分,在文言小说发展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文言梦幻小说是明清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现代心理学补偿学说的角度而言,明清文言梦幻小说的创作是创作主体受缺乏性动机的驱动以补偿缺失性体验的满足。明清文言梦幻小说中缺乏性体验补偿主要包括科举补偿、婚恋补偿、济世补偿,其审美功能体现在完成缺失性情感的补偿、获得精神的满足和达到身心的平衡。  相似文献   

6.
乾隆时期,在《聊斋志异》风行百余年后。《四库全书》总纂纪昀不仅抛出了自己的的文言小说《阅微草堂笔记》五种,而且从小说理论上批评《聊斋》者流的创作,遭到了蒲松龄追随者针峰相对的回击,形成中国文言小说流派争鸣。急鸣集中在文言小说创作的方法理论、文言小说的风格理论及文言小说的社会功能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论唐代文言小说繁荣与科举制度盛行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文言小说在初兴期蓄势的基础上,繁荣期的创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作者蔚起,名篇如林,呈现出堪与诗歌媲美的繁荣景象。唐代文言小说的繁荣,离不开现实的土壤,尤与科举制度盛行及其造成的文化风尚直接有关。这一时期进士科、制举以及吏部科目选等取士非常盛行,不仅选拔了一大批才学之士,而且营造了文言小说繁荣的文化氛围。唐代科举制度盛行给文言小说创作带来了丰富的素材,而科举士子假文言小说叙写科举环境下的现实人生,施之藻绘,扩其波澜,则将文言小说创作推向了繁荣。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文言小说经过长期的孕育、发展和演变,至唐代产生了传奇小说,从而使文言小说发生了质的飞跃和根本性的变化。本文主要从三方面对其进行了论述:(一)小说观念和创作宗旨的更新:(二)描写对象和题材内容的转变;(三)小说艺术的继承、拓展与突破。这些飞跃和变化说明,以传奇为代表的唐代文言小说已基本上具备了现代文体意义的小说特征,文言小说在唐代进入了成熟和繁荣发展的新阶段;据此也说明,前人对唐代传奇小说的高度评价是中肯的。  相似文献   

9.
传统教化思想对我国古代小说的创作和批评有重大影响:第一,教化思想要求小说创作从概念出发,使小说直接成为教化的工具,忽视了小说艺术特性。第二,从美学角度考察,则表现为善与真美的矛盾。教化思想或以善摒美,或以美善同一,形成以善为本的小说价值观。第三,教化思想把有无教化功能作为衡量小说创作得失的唯一尺度,导致小说批评绝对化,窒息了小说艺术的发挥。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文言小说和小说评点的分别界定,对文言小说评点定义如下:文言小说评点是中国古代文言小说批评的主要样式,它的评点对象是我国古代以文言创作的、与白话小说相对而吉的小说,其形式主要序跋类、评注类和符号类三大类,功能是帮助阅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聊斋》和唐传奇的比较,探讨了《聊斋》如何在利用文言创作的同时,不但引诗词人小说,而且把诗歌的内在艺术素质带进了小说创作,使《聊斋》语言呈现出一种诗意化特征,从而在借鉴唐传奇的同时,实现了对它的超越。这是文言小说艺术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2.
论宋代文言小说中的果报题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代文言小说中果报题材作品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其中大多数作品是借中国传统因果报应观念或佛教轮回果报学说的形式,来表现儒家道德伦理的实质内容,以达到劝惩教化的目的.宋代文言小说作者这种强烈的劝惩意识,与时代对文学教化功能的重视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伍艳萍 《广西教育》2013,(47):121-123
奥斯汀成功地将“真实”、“模仿自然”、“理性”、“朴素”、“教化作用”等文学思想融入小说创作中,丰富了小说的艺术,提高了小说的地位。她创作了结构完整的小说,成功地运用了艾弄尼;继承菲尔丁的全知的第三人称叙述模式和理查逊的书信体小说第一人称叙述模式,成功发展了全知的第三人称叙述与有限的第三人称叙述相结合的模式,其小说已经具备意识流小说的一些特征。  相似文献   

14.
创作和接受群体的扩大,直接导致了宋代文言小说产生雅俗分流的局面,既有沿袭唐人高雅路线的篇什,更出现了大量带有市井气息的通俗之作,这也影响了明清文言小说的发展格局,使得文言小说走出了狭小的士人圈子,逐渐与白话小说相交融.  相似文献   

15.
在福建小说创作中,邓韶征的作品极具风格特色。他的小说创作贴近现实、贴近生活,对社会对人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忱和关注,折射出作者对理想的不懈追求。文章从一个侧面入手,对他的作品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深度把握,进而探求小说创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文言小说源远流长,从魏晋时发端至五四运动时期白话小说的提倡,其间经历了千余年的发展历程。在文言小说发轫初期,它简约典雅,堪称是"雅"文学的代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至清代,文言小说的阅读群体已由少数贵族扩大到了多数市民。这样,文言小说从构思到创作都发生了适合于市民口味的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文学的消费性,说明文学创作是为读者服务的。  相似文献   

17.
唐传奇与《聊斋志异》是中国文言小说发展史上的两座高峰。后者在借鉴前者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把塑造人物形象放在小说的核心地位。蒲松龄在诸多“异史氏曰”中向我们传递了有意为之的信息。在具体创作中,作者又让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采用直缀与横切交融的叙事策略,从而使得小说人物面貌出现了明显的新变。通过对二者有关人物关注度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文言小说进步的轨迹、发展趋势,及给后人留下的宝贵创作经验。  相似文献   

18.
本描述了屠格涅夫的小说创作的发展轨迹;论述了屠格涅夫的随笔故事,中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的体特点,确定了屠格涅夫的小说创作在俄罗斯学和欧洲学中的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冯梦龙是中国古代第一位较为全面地提出小说理论的小说理论家。在其“三言”的三篇序言里,分别提出了小说功用观:重视小说的社会教化作用;小说发展观:总结了古代小说的发生发展历程,并指出了通俗小说起源于话本艺术;小说创作观:小说创作要处理好真实与虚构的关系,并提到了小说创作题材的来源问题,指出小说创作要遵循通俗的原则;小说批评观:评价小说创作要将作品放到具体的历史时代中去评价,不能以今律古。  相似文献   

20.
《娇红记》作为元代艺术成就较高的文言小说,具有两个突出的审美倾向,即戏剧化审美与悲剧性审美,而这两种审美倾向均与当时成熟的戏曲艺术的滋养有直接关系。对《娇红记》审美倾向的考察,充分说明了元代戏曲繁荣对当时小说创作产生了影响,小说创作对戏曲艺术给予了借鉴,同时也为研究戏曲艺术与小说创作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