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初四册第五单元[教学提要]一、本单元七篇散文可分为三个小单元安排教学:①借物抒情类(《记一辆纺车》);②写人叙事类(《成功的秘诀》《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伤仲永》);③托物言志类(《我的小桃树》《爱莲说》《陋室铭》)。二、本单元课文共同之处:①从细小处...  相似文献   

2.
《一棵小桃树》教学,大多借“知人论世”“互文材料”等外部资源建构“情志”的教学实践,这偏离了要将教学聚焦到“物”“志”关联思维的单元重点。以文本结尾“梦”的情感直陈关键句为切入口,梳理“梦”的相关句段,清晰透视《一棵小桃树》“叙写经历”刻画“形象”的文本特质。围绕“出生—成长—蜕变”梳理探究“小桃树”和“我”的相似形象,在向“内”生长的信息结构化处理中,还原出阅读《一棵小桃树》获取“志”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3.
贾平凹的《一棵小桃树》是部编本初一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课文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所以"情"与"志"就成为学生在文章中深入感受的重点,作者在《一颗小桃树》中用大量笔墨描绘了一棵可怜却又千百次顽强挣扎的小桃树,而那风雨中小桃树仍然保留的那朵欲绽的花苞也象征了作者在现实中历经苦难却仍然怀有关于幸福的梦想。作者用了很多的叠词来描写这棵寄托作者人生经历和梦想的小桃树,从叠词的角度分析小桃树的特点,以及作者在小桃树这个象征之物上寄托的"情"与"志"。  相似文献   

4.
几天前的语文课上,我们学习了贾平凹先生的文章《一棵小桃树》,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篇文章讲述了作者小时候,无意中种下了一棵小桃树冬去春来,小桃树竟然默默地长上来了但是,它很脆弱,家里人都笑话它后来,“我”长大了,渐渐地把小桃树忘了。有一次,“我”回老家奔丧,却发现小桃树顶住了风吹雨打,仍然顶强地生长着。一次下大雨,无情的风雨将小桃  相似文献   

5.
根据学习迁移理论,以《春》和《雨的四季》,《紫藤萝瀑布》和《一棵小桃树》,《壶口瀑布》和《登勃朗峰》为例,具体阐述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游记等三类散文从教读课文向自读课文的学习迁移。  相似文献   

6.
迎向风雨     
我非常喜欢《我的小桃树》这篇章,章写的是:在狂风暴雨中,一颗小桃树干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然而,就在那俯地的刹那。“我”忽然看到在树的顶端,高高的一枝上,竟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嫩红的,在风中摇着,却没有掉下去。小桃树最终战胜了一切恶劣条件,得以生存。  相似文献   

7.
贾平凹的散文《一棵小桃树》一文中描写的小桃树,与其说是描写小桃树的坚强不屈的品质,不如说是作者借小桃树来自比。通过细细品味小桃树的形象,可以窥探出作者在文本中表明自己的心迹——追求梦想。这样不起眼的小桃树是自己走在人生路上内心的真实性写照。  相似文献   

8.
审美教育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语文教学活动 ,不但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更深一层要培养学生懂得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于漪老师曾说过 ,语文教学活动应是 :“优美的语言伴随着丰富的情感 ,精湛的思想流入学生的心田 ,带领学生在美的世界里徜徉 ,让学生学得愉快 ,学得兴味盎然 ,获得艺术享受。”诚哉是言!就以《我的小桃树》一课的教学活动为例 ,笔者有如下两点体会。一、认识美、体验美是审美教育的前提和关键首先 ,美 ,要从课文中塑造美的语言和美的形象去寻求。《我的小桃树》是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的一篇精美…  相似文献   

9.
贾平凹散文《一颗小桃树》中引人注意的是小桃树的意象,它是生命的象征,是一种特殊的符号。在教学中要引领学生慢慢品味“小桃树”所蕴含的丰富的精神品质。小桃树生生不息的韧性,耐心等待的品性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小桃树能引领读者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0.
<正>“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吟咏起这样的句子,我们每每被“物”中之“志”感怀。托物言志不是古诗文表达哲思的专属,现代散文也常常用到这种手法,我们学习过的《紫藤萝瀑布》《一棵小桃树》《白杨礼赞》都是托物言志的名篇。  相似文献   

11.
山坡上,不知谁遗落了一枚小桃核。春天里,小桃核破土而出,长成一株小桃树。小白兔、小花鹿和小猴子出来玩耍,发现了小桃树。咦?这里哪来一棵小桃树呀!“是我先看见的,我要把它栽在屋前,让它结好多好多甜甜的桃子。”小猴子说。“是我先看见的,我要把它栽在院子里,让它结好多好多大大的桃子。”小白兔抢着说。小花鹿想了想说:“我们一起来看管小桃树,结了桃子大家一起  相似文献   

12.
春天     
春天到了,河水解冻了,小草也发出了嫩绿的芽。我来到了小河边,桃树开出了粉红色的花。几只小鸟站在树枝上,叽叽地叫个不停。我一边唱着《春天在哪里》这首歌,一边玩耍。忽然一枝柳条碰  相似文献   

13.
新书Bar     
《梦里花落知多少》作者:郭敬明出版:春风文艺出版社“记得当时年纪小/你爱谈天我爱笑/有一回并肩坐在桃树下/风在树梢鸟在叫/不知怎么睡着了/梦里花落知多少。”  相似文献   

14.
引导学生在单元主题观照下理解《一棵小桃树》“这一篇”的哲理及哲理的达成,“筑梦—追梦—圆梦”是通常的逻辑,然而“圆梦”之后却未必圆满。无论是文本本身还是课堂教学,《一棵小桃树》及其教学应基于常规思维又有所超越,才能引领学生深入文本,启智增慧。  相似文献   

15.
小山坡下,有一棵桃树。春天到了,桃树开花了,小兔、小猫、小狗、小鹿、小熊五个好朋友,一起来看桃花。“桃花好美啊,我们在桃树下安家吧?”小兔说。“好啊!”大家都欢呼起来了。小猫说:“我在桃树的东面造间小屋。”小狗说:“我在桃树的西面造间小屋。”小鹿说:“我在桃树的南面造间小屋。”  相似文献   

16.
《一棵小桃树》是一篇托物言志的自读课文,教学解读较为丰富。然而,解读中普遍存在却未受关注的问题,是对最后一段的情感施以简单概括,忽视情感中的异质因素。细读文本可知,最后一段其实蕴藏着“希望的不确定性”,体现着散文丰富与真实的情感特征。  相似文献   

17.
白琳 《早期教育》2000,(10):18-18
春天到了,桃树上开满了花朵。小桃树想:“小蜜蜂、啄木鸟、蚯蚓都帮了我的忙,我的花才开得这么美,我要送些礼物给它们。”一阵微风吹来了,小桃树说:“你好,风娃娃,请你把这朵桃花送给小蜜蜂,谢谢它帮我传播花粉,让我的花开得这么美,好吗?”风娃娃说:“好,好。”  相似文献   

18.
基调,是作品的主要精神和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作品总体特征的表现。读了贾平凹《我的小桃树》,不仅为作者清新、优美、含蓄的语言风格所折服,更为作者屡遭挫折却不屈命运,与命运抗争的精神所感动。这是作者感悟生活后思想感情的结晶。因此,在上《我的小桃树》时,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握感情基调,突出情感熏陶,从以下三方面展开教学。一、开讲设疑,创设情境。这堂课,我没有像往常一样介绍作者、写作背景,而是以一段带哲理意味的话作了开场白:“有人说人生如河。有的河虽曾波澜壮阔,但不久便以瞬息的辉煌结束了;有的河不…  相似文献   

19.
小小的桃树     
冬日到了,窗外一片萧瑟,连同那棵小小的桃树。我因为想家的缘故,又兼情怀无所寄托,心下一直恹恹,不由怀想起春天里那棵小桃树的情态。"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初春的一日,当我推开窗户,百无聊赖地向外看去时,顿时眼前一亮:在过道右侧的低矮杂树丛中,正俏生生地站着一棵小桃树。远远看去,那桃花开得正怒!一簇簇争先恐后抢占了枝头,一团团推推搡搡盘踞了枝干,一朵朵见缝插针缀上了树身,以至桃叶完全被粉红的花朵淹没,只在有风的时候才略略探出。  相似文献   

20.
《桃夭》是《诗经》中一首轻快活泼的祝婚诗。全诗三章均以茂盛而美丽的桃树起兴,从修辞学角度讲,属于以物喻人的比喻;从《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段看则属于兴中兼比,具有明显的隐喻性质。作者选取桃树作诗的整体隐喻意象,以桃花、桃子、桃叶作多重隐喻,层层递进地对新娘婚后生活幸福、早生子女、家业兴旺做了巧妙暗示,同时结合"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的写实,表达了对新娘幸福美满的婚后生活的热情祝愿。《桃夭》的这种多重隐喻既源于作者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又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