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的中国,曾经有一段历史是那样刻骨铭心;在那场民族存亡的烽火硝烟中,有一群壮士曾经是那样惊天动地……不知如今的孩子,对那一场民族浩劫有着怎样的概念?不知如今的国人,对那五位壮士怀有怎样的情感?亦不知如今的教师,在课堂上是如何传承历史与英雄的故事?读《卢沟桥烽火》,我们听到有的孩子竟然高喊“要感谢日寇”;读《刻骨铭心的国耻》,我们又听到有的孩子高喊“我们也要来一次东京大屠杀”……面对孩子对历史的如此无知,面对孩子那汹涌着的反人性的复仇火焰,我们忧虑,我们不安,我们不得不深深地思索——我们的语文教育,面对那一段历史,面对那一群英雄,到底该把什么传承给孩子与未来?是继续不断地强化世袭历史的恩恩怨怨,还是应该引领孩子从历史与英雄的故事中汲取正义的力量?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但牢记历史是否就一定要延续仇恨?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该迈着怎样的步伐与时俱进地前行?我们以刘发建老师的《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实践为例来思考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2.
关于《荷塘月色》一文的文眼,一般的观点认为是“这儿天心里颇不宁静”。对此,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文眼是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那句话,也是最能反映怍者情感的那句话。《荷塘月色》一文中流露出的情感,是“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而“心里颇不宁静”是不是反映这种情感的,说里面也含有哀愁尚可;说它有喜悦,则显然讲不通。 那么,将哪句话作为文眼更好呢?我以为应当是“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相似文献   

3.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一篇以写景取胜的著名的抒情散文。作者以委婉、细腻的文笔,朴实、清新的语言,两条行文线索(感情和行踪),一正一副相辅相成地形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真所谓“惊采绝艳,难与并能矣”(《文心雕龙·辨骚》)。作为抒情歆文,感情线索居其正。从“颇不宁静”的心情,到观赏荷香时的恬淡的心境;再由恬淡的心境,到泛起思乡感情的涟漪,如淙淙流水,巧妙地隐伏在美妙的荷香月色之中,那真象“笼着轻纱的梦”。  相似文献   

4.
世人有许许多多的爱恋。朱白清爱恋那“无边的荷香月色”,因为那时他便觉得是个自由的人;徐志摩爱恋那“天上的明星”,因为“她们晶莹,人间没有这异样的神明”;而我,一个普普通通的幼儿教师,却爱恋那嫩嫩的、绿绿的春苗,因为它是春天的使者,能给人们带来期望。记得我刚到幼儿园时,班上有个十分内向的男孩,总是独自坐在椅子上,从不跟老师打招呼,也很少与小朋友说话。见此情景,我主动地和他亲近,下课时拉拉他的手和他聊天,游戏时站在他的身边  相似文献   

5.
现代散文名家朱自清先生深谙衬托之妙,其名篇《荷塘月色》巧妙地运用衬托这一艺术手法,创造了优美和谐、隽永深邃的艺术境界。一、以景衬景如诗如画《荷塘月色》中作者精心描绘了一幅沁人心脾、如诗如画的荷香月色图。展开画幅,首先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荷塘美景:田田的荷叶、袅娜的荷花、幽幽的荷香,更兼那流水脉脉、微  相似文献   

6.
张平 《语文天地》2014,(3):20-21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人教版)虽几经编删,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总是赫然其列。历来为人称道的或许是清幽静谧的荷塘,或许是超然尘外的月色,或许是那一抹至今挥之不去的荷香。  相似文献   

7.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五四”以来的优秀散文,被称为“白话美文”的典范作品。它既是写景的名篇,也是抒情的杰作。读着这篇散文,一幅清新、美丽的景象立即呈现在眼前:莲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色迷人.象朦胧的梦幻,象缥缈的歌声。那里有画,有诗,有情,构成了深邃的意境。在那浓烈的诗情画意里,蕴含着作者艺术上的追求与苦心。这平常的虽是“日日走过的荷塘”,在作者笔下却展露了非凡的风姿,然而我们也于这荷香月  相似文献   

8.
章颖 《早期教育》2001,(22):37-37
儿子吉吉,今年四岁,上小班。可别看他年纪小,玩拼图游戏已有近两年的时间了。他对这个游戏情有独钟。坐在那儿一玩就是一个小时,反反复复,不知厌倦。有朋友曾经问我:你是怎样教孩子拼图的?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和孩子一起玩,在“玩,中教”,在“玩中学”。  相似文献   

9.
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中有这么一个句子:“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里的“好了”是一个双音节的语气助词,用在陈述句末尾,表示不用犹豫的意思。例如: ①你只管跟我走好了。②有我在,你放心好了。③我答应你好了。④你不怕死就往下跳好了。有时,“好了”所表达的语气不甚清楚。例如:  相似文献   

10.
朱自清先生是用他很高的审美观点和艺术技巧进行写作的。他的一生,在散文方面的成就尤其突出。写于一九二七年七月的《荷塘月色》,是他的早期代表作之一。如果说月有园缺,花有荣枯,朱先生笔下的“荷香月色”,则永属清新生动,永葆艺术的魅力。  相似文献   

11.
<正>一、记泰山旅途中的由“动”至“静”“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这句话给人的感觉是静止的。此时,姚鼐感受着万物俱寂,雪已到膝盖,万物停滞于此,除了那不时飘落的雪花,不知作者此时内心是怎样的?但是从“雪与人膝齐”的描述可以发现,大雪纷飞,姚鼐站在那儿时间已经不短了,但是他似乎恍了一下神,便发觉雪已埋到膝盖的位置,那么厚的一片雪,只是姚鼐恍了一下神吗?估计“这一下”是天地流转,是曾经的时光飞逝,  相似文献   

12.
    
有一座大院,一座新起的大院,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正中的那一扇大门。门上漆着红色的漆,亮亮的,在阳光下更是十分刺眼,醒目。凡是经过这座大院的人,都禁不住回头望一望。不知哪一天,主人带回一棵小树,把它种在门的前边。晚上,月色溶溶。远远望去,这宁静的夜只有矮小的树和高大的门作伴。在月光的爱抚下,门是越发不可一世。有这么早早晚晚的一天,静静的大门外传来一阵说话声:“你给我滚,不许站在这里。”原来是憋了一肚子气的门在讲话。“你是说我吗?”树小心翼翼地答道。  相似文献   

13.
《礼记·学记》中有这洋一段话:“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然后知困”,差不多每个教师部会有这样的感受。这个“困”是怎样产生的呢?主要原因是:其一,教师通过教学实践,有了自知之明,认识到自己的知识缺陷,于是自强不息,边教也学,重新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教学的需要。例如,英国大生物学家赫胥黎,一八八五年担任了与占生物学特别有关系的生物学原理的教学。在教学中,他深感自己缺乏  相似文献   

14.
又是炎炎盛夏,烈日当空,蝉鸣阵阵,穿着五彩夏装的人们抱怨着太阳的酷烈和人潮的拥挤。然而,不知有没有人想过,在我们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些孩子:他们或者感受不到日光的刺目,或者从未听到过聒噪的蝉鸣,或者不知该怎样表达酷暑的难耐……而还有另外一群人,他们整日与这些孩子生活在一起,学习在一起,希望用教育尽力完善这些孩子从一开始就有了缺憾的人生。  相似文献   

15.
体验孤独     
朱自清先生在名篇《荷塘月色》中写道:“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得是个自由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相似文献   

16.
我与他对话     
“作为一代巨人 ,你有什么感受 ?”“我的感受就是没感受 ,要真正成为巨人 ,就要放弃一些不必要的感受。”“例如 ?”“自卑、高兴、痛苦、欢乐、自喜、空虚、自由、沉闷。”“没有了这些感受 ,你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呢 ?”“除了花七八个小时 ,或者十一二个小时在我的研究上 ,其余的时间和你们一样 ,但其中并不包括赌博。”“你对你的研究成果有什么看法 ?”“这应该问你自己。我说过 ,我把这些不必要的感受已经抛弃。”“你认为什么才叫有必要的感受 ?”“感受物与物之间的存在与关系 ,空间的大小 ,时间的移动。”“你发现了许多对于人类有…  相似文献   

17.
享受人生     
哲人说:“人生是一场宴会!”这话说得多么精妙,人生是宴会,有满汉全席———那是辉煌灿烂的人生;有家常便饭———那是平凡琐碎的人生。满汉全席固然色香味俱佳,家常便饭却也自得其乐———各人有各人的活法,至于人生这场宴会是否尽兴,就要看看席间满座宾朋是何色人等了。一边品着菜肴的美味,我们亦在不知不觉中享受人生。有的菜味浓味重,那是刻骨铭心;有的菜寡然无味,那是轻描淡写……我们品尝每一道菜,就在感受 一种独特的心情和经历。人生这场宴会上有三道不可缺少的菜系,不知你是否注意了?第一菜系总称为“环境”,人的活动都受环…  相似文献   

18.
问那绵绵柳丝问那重重花影是否知道她的芳名?茫茫雾中细雨渺渺水上烟云仿佛都是她的化身是青山妆就了妩媚是碧水孕育了灵性啊,水乡女儿,似水柔情怎不让人深深恋寻?啊,水乡丽人,不知芳名相逢匆匆,情系一生。问那弯弯小桥问那点点渔灯是否知道她的芳名?旧时江南如画今朝胜景如梦处处听闻她的歌声是月色浣洗出清丽是绿荫滋养出恬静啊,水乡女儿,似水柔情怎不让人深深恋寻?啊,水乡丽人,不知芳名相逢匆匆,情系一生优美的歌曲总是词与曲的最佳组合,因而得以广为传唱,历久不衰。一篇精妙优美的歌词就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细品则余味无穷。著名词作家阮…  相似文献   

19.
您的《背影》的创作过程是怎样的 ?怎样发现题材 ?怎样产生意境 ?怎样写成的 ?我写《背影》 ,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 ,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 ,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 ,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似乎说不到意境上去。困苦的生活会不会扼杀写作的灵感 ?在工作中学习写作是否可能 ?困苦的生活中吃饭第一 ,说不到写作。古人说“穷而后工” ,那“穷”只是不“达” ,就是做不到大官 ,并不是穷得没饭吃。不做官 ,有了闲暇 ,写作起来可以专心致志 ,自然就容易“工”了。怎样润…  相似文献   

20.
一、揭题导入,初读感知1.谈话导入:月亮是美丽的,美丽的月亮一直是古今中外文人墨客们笔下生辉的题材。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著名作家赵丽宏先生的散文《望月》,共同感受他笔下那美丽的月色,以及在美丽月色中小外甥那同样美丽的幻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