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古文辞类纂》是桐城派三祖之一的姚鼐编纂的一部古文选本。姚鼐编纂《古文辞类纂》意在以选本的形式为学习者提供学习、理解桐城派古文“义法”的门径。《古文辞类纂》的刊行及不断传播对桐城派的立派及扩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自近代国学思潮兴起,《古文辞类纂》又屡受国学倡导者的关注。为引导青年学子学习国学,他们常以开列国学书目的方式为后学指点国学门径。近代国学倡导者在编订国学书目时,常将《古文辞类纂》列于其中,此既可看出他们对青年学子学习、传承古文的重视,也可看出他们对《古文辞类纂》作为古文学习必备选本的选择与肯定。  相似文献   

2.
《古文辞类纂》中"辞赋类"和"哀祭类"共选78篇辞赋。从选本所分13文类来看,姚鼐在古文选本中选辞赋,并未关注赋之"体",没有表现出明确的赋体意识。由这78篇辞赋文本特征可见,古文家姚鼐更重视辞赋之"辞"和"用",所选辞赋皆存"韵格"。姚鼐《古文辞类纂》大量选录辞赋,体现了古文家的辞用意识,使"古文"发展为"古文辞",以选本方式实践了融通文体、超越义法、重视境界等"古文辞"思想。  相似文献   

3.
姚鼐《古文辞类纂》中的圈点系统是由篇目标圈、正文圈点和文字评论三个层面构成;三个层面既各自发挥其文学评论功能,又按比例实行评文篇章的总量控制,相互配合,形成了一个疏密有致、交叉重叠、相互照应、灵活多变的立体的艺术评论网络。姚鼐《古文辞类纂》正是通过这样一个精巧的评论网络构建和彰显其古文理论的审美维度。  相似文献   

4.
《古文辞类纂》《古文辞类纂》(以下简称《类纂》或姚选)是重要的古文选集之一,选辑者是清代著名的桐城派古文家姚鼐。姚鼐字姬传,一字梦穀,安徽桐城县人。生于雍正九年(1731),卒于嘉庆二十年(1815)。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选庶吉士,改礼部主事,历充山东、湖南乡试  相似文献   

5.
同为桐城谱系的选本,曾国藩的《经史百家杂钞》与姚鼐的《古文辞类纂》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明显的歧异。二者在文体分类上"大体不甚相远",在篇目采择上也多有重合,重视韩、欧文的态度也如出一辙。但《杂钞》在《类纂》的基础上增删文类,凸显出对经世之文的重视;又于经史子集并录,骈散兼收并蓄;在对历代文的抉择上,首重秦汉文,兼取魏晋六朝文,轻视明清文;与《类纂》以收录集部文为主,不屑骈体,首重唐宋文,推崇明清文,鄙夷魏晋六朝文的做法迥然不同。《杂钞》拓宽了古文领地,扩大了桐城门庭,也修正了桐城文统。于此,我们也可窥见曾国藩的古文观念和为文宗尚的自家特色,以及桐城派内部的承传嬗变之迹。  相似文献   

6.
姚鼐《古文辞类纂》问世之后,王先谦、黎庶昌、蒋瑞藻都有续作。作为分别带有承传性质、变革性质和总结性质的古文总集,这些选本具有强烈的文统意识,反映了桐城派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与衍变。  相似文献   

7.
姚鼐《古文辞类纂》对辞赋文体的认定与选录,“一以《汉略》为法”,并非盲目的尊古复古,而是辞赋辨体观念一种螺旋式的复归与提升;在认同《汉书.艺文志.诗赋略》中有关赋体界定的同时,又力图概括出散体文赋的体裁特征,为赋体界定寻找内在依据。姚鼐评选辞赋中所体现出的辞赋观念,为现代的辞赋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与借鉴。在古文选本中将辞赋作为重要的一体进行选录,也可成为我们全面认识姚鼐古文理论的一个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8.
《经史百家杂钞题语》是曾国藩改造桐城、中兴桐城之始。它师法《古文辞类纂》,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古文选录的时空跨度与文体构架方面,曾国藩都表现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扩宽了桐城堂庑。收录辞赋,超越方苞《古文约选》桎梏;垂爱骈文,突破姚鼐《古文辞类纂》樊篱;别树一帜,添增“叙记”与“典志”,使史传文与经世文纳人选编范畴。《经史百家杂钞》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突破一宗唐宋的桐城派文统,使桐城古文从狭小胡同迈向康庄大道。  相似文献   

9.
林纾在清季民初桐城古文遭受多方冲击而渐趋式微之际,极力倡导古文,约选姚鼐《古文辞类纂》而成《古文辞类纂选本》,以力延古文一线之传。是选仍依姚选之例按文体分类编排,对各种文体判别类目,考镜源流,训释名义,选评名篇,指示法则;于选文评点中论起笔、伏笔、锁笔、绕笔、收笔等笔法,间有对字眼、奇字的分析;评骘意境、风趣、情韵、神味等美学范畴,对桐城派文章学理论进行了深入总结和提升。  相似文献   

10.
姚鼐《古文辞类纂》打破辞赋与古文对立并举的传统观念,明确将辞赋作为古文的一个类别大量选录;其圈定的最优作品,辞赋最多。在古文选本中如此重视辞赋选录,意在强化古文的辞章之美,完善其古文内部审美图式的理论构建,提升古文的审美层次,重建桐城派古文的新文统,使桐城派古文理论在审美的维度上获得了新的飞跃。  相似文献   

11.
归有光《先妣事略》一文被《古文辞类纂》、《经史百家杂钞》等重要选本收入,受到后世读者和古文家特别是清代桐城派作家的普遍重视,在相关文学史写作中也常能占有一席之地。本文通过引证具体的文献,探究古文家特别是桐城派作家如何评价、接受归有光的《先妣事略》。他们的创作从中汲取营养,于是类似题材的作品形成了一个文章传统,这正是归氏此文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古文约选》是桐城派始祖方苞为当时国子监学生编选的一部古文选本。它不选先秦文和《史记》,主要选两汉、唐宋八大家的文章,是方苞古文理论的很好体现。其中评语较多地论述了作家创作渊源与风格的关系以及古文创作得失,是研究方苞古文理论的宝贵文献。《古文约选》的广泛传布,促进了方苞“义法”说的广泛接受,对桐城派的另一部重要古文选本《古文辞类纂》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姚鼐后半生执教于东南地区四所书院,他的文章教育大致可分为阅读和写作两部分。就阅读教育而言,他编选、评点《古文辞类纂》,指导弟子的古文吟诵;就写作教育而言,他以古文为中心,选编、评点生徒的时文课艺。姚鼐在书院执教过程中,完成了构建文统、培育弟子、传播桐城古文等有关建立文派的教育理想。  相似文献   

14.
清代桐城派古文大师姚鼐编选《古文辞类纂》,继唐宋八大家的文章之后,于明代三百年间的作家只选了归有光一人的作品,而《项脊轩志》又是公认的"太仆最胜之文"。归有光对"志"和"记"是有严格区分的,他的文集中《双鹤轩记》《沧浪亭记》等,都用以记"事",而如《兰圹志》《寒花葬志》等,则以"志"为篇名,以记录人物事迹为主。因此,《项脊轩志》这篇文章记事或物是辅,记人是主。抓住人物——文中的三个  相似文献   

15.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是我国古代游记中的名篇,历来颇受重视.明清以来的重要散文选本,如茅坤的《唐宋八大家文钞》,吴楚材、吴调侯的《古文观止》,姚鼐的《古文辞类纂》,曾国藩的《经史百家杂钞》,林西仲的《古文析义》,张相的《古今文综》等都将此文遴选入书.现代人选编的一些古代散文选本,文科院校的古典文学教材以及中学语文教科书,也都选了这篇文章.但人们对这篇游记,品评的意见,论文的方法,却不尽相同。现在  相似文献   

16.
《古文辞类纂》李刻本的校勘工作,主要是由桐城著名的文献学家萧穆承担的。付印之前,又经吴汝纶历时半年的审核;付印出版之后,李承渊又作了进一步校勘刓版,最终成为精善之本。由于李本中的《校刊古文辞类纂序》是萧穆以李承渊的身份代作而成,掩盖了萧穆的校勘功绩。吴汝纶出于对吴昌期刻本的偏好,而说萧穆“用吴本而加姚氏晚年圈识”,又抹杀了萧穆的校雠之功。萧穆在校勘中标明句读,使李本《古文辞类纂》成为较早句读分明的文学总集,在近代文学作品的传播史和书籍印刷史上开风气之先。  相似文献   

17.
曾国藩编选的《经史百家杂钞》不仅以门系类,缔造了三级文体分类纲目,而且在姚鼐《古文辞类纂》基础上对二级文类进行了删减与分合:一方面,广选经史篇目,增设叙记、典志类文体;另一方面,着眼文体形态,散碑志之文入记载门各类,并颂赞、箴铭于词赋类文体。这一相异姚选的文体分类,统一于曾国藩“义理、辞章、经济、考据”的体系中,体现了他切于世用、包纳百川的学术观念。  相似文献   

18.
徐树铮是民国北洋时期著名军事、政治人物,师法桐城,与马其昶、姚永概、林纾等桐城派文人交往密切,亦师亦友,重新校点了姚鼐的《古文辞类纂》使其更完善,反对“骈,散”的门户之见,主张吸纳各派所长,对桐城文化的传承和推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陈情表》自入选昭明太子所编《文选》后,因其不衰的艺术魅力,为历代的散文选本所选用(如《古文辞类纂》《古文观止》等),也先后被选入人教版、苏教版等高中语文教材。对《陈情表》的赏析,历来是赞语有加,历数此文之感天动地。笔者以为,在诸家评述中,要数清人林云铭的点评最为中肯。他在《古文析义》中说道:“(《陈情表》)纯是一片至性语,不事雕饰,惟见天真烂漫。”清人过珙亦有类似的评点:“斯文历叙生平辛苦,亦呜咽,亦感悟,其人之性情者深欤!”(《详订古文评注全集》)那么。如何解读此等“至性语”呢?笔者试从以下五点作一些阐释:  相似文献   

20.
在伪《古文尚书》的辨伪史上,朱熹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在吴棫之后,发表了不少关于伪《古文尚书》的疑辨意见。后来学者在论及朱熹考辨伪《古文尚书》之功时,却往往只看到朱熹大胆的疑古勇气。实际上朱子对伪《古文尚书》的证伪是非常全面具体的,本文撷取朱子《文集》和《语类》中的吉光片羽,将朱子对《古文尚书》及《序》、《传》的分析,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