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木新 《文教资料》2008,(20):16-18
本文从美学的角度来探讨汪曾祺的小说创作风格,通过对其小说代表作<受戒>揭示出汪曾祺小说创作的美学追求,即"真实"与"和谐"的美学追求.在<受戒>中,作者为了实现其对"真实"与"和谐"的美学追求,在创作中运用儿童视觉来表现,使作品具有独特的美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日本作家太宰治,是无赖派文学的代表,被称为"二十世纪的旗手".1938年至1945年是太宰治创作生涯的调和期,其间他的精神状态安定,创作热情饱满.在<文体>杂志上发表了<富狱百景>.通过对富士景观的描写,向读者呈现了一幅朴素、自然的富士景象.1946年至1948年则是其创作的颓废期,精神处于崩溃状态,内心痛苦,其间在<世界>杂志上发表了<樱桃>.两篇小说的比较研究有利于更好地把握太宰治的人生观及文艺观发展的历程.  相似文献   

3.
子晓 《职业技术教育》2004,25(17):54-55
麦家,一年以前,在文坛上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角色,但随着长篇小说<解密>的问世,这个名字在媒体上的曝光率渐渐高了起来.其长篇小说<解密>已先后获得了金芙蓉奖、四川省文学奖、新加坡华语文学奖、2002年度中国长篇小说排行榜第名、第六届国家图书奖入围作品、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入围作品.第二本小说<暗算>刚一出版,便被包裹在一片赞扬声中,小说刚一脱稿,北京亚迪星等影视公司就分别买走了其中两个人物的影视改编权,为麦家进账数十万元.因为短时间内的突出成就,在有全国108家媒体参与的"2003年度中华文学人物"评选活动中,麦家被评为"进步最大的作家".评委会送给他的评语非常奇特--"从2002年的长篇小说<解密>,再到2003年的<在刀尖上行走>、<暗算>,麦家在不断强化自己智性而灵异的写作,创造了一个异于常人的奇幻的小说世界.在他的小说中,人物奇特坚执,择善而生;故事诡秘好看,峰回路转;叙事智慧而真切,细节生动而富有诗性."麦家,1964年生于浙江.1981年入伍,毕业于解放军工程技术学院无线电系和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创作系.1997年转业,现居成都.1985年开始文学创作,迄今发表小说、散文、随笔等100多万字.其小说被称为"新智力小说"和"特情小说",不仅故事情节吸引人,可读性强,而且,以其高超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向广大读者展示了人性和世界的广阔、丰富.  相似文献   

4.
"童话"一词的最早出现和"童话"的自觉直到清末才得以确立,在此之前,"童话"作为原始文学长期依附于古代小说而存在,随着小说的演进而不断发展完善,与此同时,童话受到小说母体的滋养,在各方面均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论文主要以叙事为视角,以民初《妇女杂志》中的创作型童话为中心,从故事、结构、语言这三个方面出发,详细分析民初童话创作的小说化叙事方式。与现代童话相比,处于创作初期的民初童话还很不成熟,但为以后童话创作的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5.
歌剧<伤逝>是施光南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而改编的同名歌剧,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初,是用西洋歌剧创作手法创作的中国民族歌剧的代表作品之一,是一部具有探索意义的实验性作品.歌剧<伤逝>与小说<伤逝>在结构上均可用奏鸣曲式的音乐结构来诠释,其音乐的陈述与小说的叙事方式相吻合,在爱情主题的描绘中,抓住了小说中的"紫藤花"这一物象特征,进行了音乐主题创作.文章旨在将歌剧<伤逝>与小说<伤逝>进行对比,发掘二者的共性,从而达到细致而完整地演绎歌剧女主人公子君的形象;同时能更好地理解整部作品,把握其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6.
唐纳德·巴塞尔姆的小说<白雪公主>在人物、叙事等方面均戏仿格林同名童话.他采用童话作为小说的框架,通过碎片和拼贴等手法,创作出反映现代人生存现状和现代人心声的作品.童话在巴塞尔姆的喜剧性戏仿下,遭到了嘲笑但也获得了新生.古老的童话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呈现了后现代主义的元素.  相似文献   

7.
<爵士乐>将音乐运用在小说创作中,作为.历史三部曲'的第二部,它对<宠儿>有明显的继承性.本文着重探讨小说文本与爵士乐和<宠儿>的互文性,以及采用这种互文手法对理解小说人物、揭示主题所具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成熟时期的张爱玲,从情感到生活,从认识到创作,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长期从事的文化研究工作,对中国小说发展的认识和理解,使得她对小说的创作与发展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更使她朝着一条"平淡自然"的写实风格迈进.在<秧歌>中,"写出日常生活的况味"成为她最终的追求.  相似文献   

9.
一、巴金与<随想录> 巴金,1904年生,四川省成都市人.解放前,巴金除了小说创作以外,出版了十多本散文集,解放后至文革前,也出版了十多本散文集.1978年底开始写<随想录>,到86年已经写了5集,共150篇,42万字.  相似文献   

10.
重戾实力派作家莫怀戚的长篇小说<经典关系>,体现出具有某种地方色彩的当代长篇小说,在创作上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尤其是面对有关"男女关系"在重庆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现实演变,如何运用重庆方言来进行小说叙事,在呈现出个人写作的成功与局限的同时,进行了具有再创性质的个人示范.  相似文献   

11.
安吉拉·卡特的短篇故事集<血室及其他故事>改编自欧洲经典童话,自发表以来共有两种迥然不同的批评声音:一种认为该故事集巩固了父权制文化;另一种则认为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女性主义作品.本文以"血室"为例,从情节设置、故事结构与结局、话语层面的设计安排等方面看.认为它是一篇女性主义小说.女主人公"我"不再是传统童话中被教化的对象,而是积极主动地探求真实,卡特因而赋予了童话新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2.
<沉沦>与<迟桂花>是郁达夫前后期两部代表性小说,因各自在郁达夫小说创作史上的界标性作用,经常被研究者拿来比较.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由具体的文本出发,突出文本的细节比较,从叙事特征与精神分析的角度对比郁达夫这两篇小说文本的不同特色,并在此基础之上讨论文本表达的主题变化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刘洪强 《天中学刊》2010,25(3):82-84
<歧路灯>的创作并非只参考了明代<型世言>中的一些情节,它至少还汲取了宋代沈俶<谐史>中的"四明戴献可"篇的养分,"四明戴献可"中的义仆"杨忠"与<歧路灯>中的义仆"王中"的名字十分相似就是最大的确证.因此,<歧路灯>曾经参考过<谐史>与<型世言>,但<型世言>在国内"佚失了近四百年",李绿园看到是应该是<型世言>改编本--<幻影>、<三刻拍案惊奇>与(别本)<二刻拍案惊奇>等.  相似文献   

14.
<抄写员巴特尔比>是美国著名作家赫曼·梅尔维尔创作的一篇重要的发人深思的短篇小说.本文试图从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论"视角解读这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从而进一步阐发小说中蕴含的深层意义,即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压迫所导致的人格异常和扭曲.  相似文献   

15.
<促织>是<聊斋志异>中一篇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小说.备课过程中,我发现了两个对深入理解课文有帮助的问题,试以管见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6.
本文力图从新的角度出发,对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瑰宝<儒林外史>的创作动机进行探讨.笔者认为在<儒林外史>的整个创作过程中,不存在一个固定不变、一以贯之的动机,相反,吴敬梓的创作动机是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的.具体来说笔者认为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由创作伊始的"泄愤",到"辞试事件"后的"扬个性",直到最后的"寻出路".相对于这三种创作动机而言,每个阶段还存在着其他一些隐性的创作动机.而正是在这些复杂、多变的创作动机的综合作用下,最终影响了吴敬梓的创作,影响到了<儒林外史>中人物、内容以及结构的变化,也才使<儒林外史>成为一部独具魅力的讽刺小说.  相似文献   

17.
于漪课堂 <变色龙>教学片段 师:今天我们学习第20课<变色龙>,作者是契诃夫,俄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他从20岁开始就进行创作,为什么称他是短篇小说大师呢?我请大家看两本书,(出示书)这是<契诃夫小说>,都是短篇的,上册和下册.这两册书选了37篇短篇小说,他一辈子创作了多少小说呢?700多篇,像这样的书20本以上.其中有许多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比如今天我们学的<变色龙>,将来我们要学的<套中人>.  相似文献   

18.
蒲松龄<聊斋志异@聊斋自志>云:"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这是自言、自慨,也是自信<聊斋志异>是"孤愤之书".何谓"孤愤"?<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云韩非"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太史公自序>谓韩子<孤愤>是发愤之作,因"意有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述往事,思来者,故感慨足,寄托深,所以清人南邨<聊斋>题跋云"余观其寓意之言,十固八九".<志异>全书488篇,有181篇文末加上"异史氏曰"的按语,点明其命意,倾泻其块垒,本应更有助于读者明其真谛,得其三昧,但<促织>一篇,读者(或教者)每每震于其离奇的构思,曲折的情节,完整的结构,细腻的描写,而对篇末"异史氏曰"的寥寥数语不加措意,而论者甚至不乏误解曲说,如或云"小说结局安排成名一家荣华富贵,表现了作者思想庸俗的一面,也削弱了作品的主题思想"(<新编中国文学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或云"成名的一贫一富说明是‘天将酬长厚者',反映了‘善恶有报'的宿命论思想"(<教师教学用书>,同上,2002)等等,笔者不能苟同这些议论.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言小说<任社娘传>和韩国汉文小说<丁香传>、<芝峰传>、<钟玉传>、<乌有兰传>在情节结构上颇有相似之处,可称为"美人计"小说.作者从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立意主旨等方面论述了中、韩小说的文化渊源关系和各自不同的特点,并指出韩国这组汉文小说独特的认识价值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20.
<金瓶梅>在文体上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大量吸收并抄改了话本小说、公案小说等,形成了"小说中有小说"的独特文体现象,这些被移植的"小说"成为<金瓶梅>有机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主要目的是要表明作者的创作主旨和意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