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8 毫秒
1.
鲁迅先生说:“孔夫子曾计划过出色的治国方法,但那都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孔孟鼓吹的所谓“仁政”、“德治”,就是为了巩固和复辟奴隶制,而替奴隶主贵族“计划”的“治民众”的统治术。历代反动统治者包括叛徒、卖国贼林彪,都打出“仁政”的旗号,用所谓“忠恕”、“仁爱”的油彩,给剥削阶级的专政涂上一层层迷人的画皮,大讲什么“爱人”、“富民”、“博施济众”和“制民之产”等等,把剥削阶级的反动专政,描绘得俨然成了“为民众本身”设想的良策。世界上到底有无“仁政”?所谓“忠厚”究竟表现在什么地方?反动统治阶级会“爱人”、“富  相似文献   

2.
太极拳真功夫机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极拳有无真功夫”一直是存于许多人头脑中的疑问,就有关太极拳真功夫的机理问题做了阐述。  相似文献   

3.
充分条件与制约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充分条件关系的定义历来是逻辑学关注的焦点。传统形式逻辑的界说可归结为“朦胧的正确”;正统数理逻辑的规定可归结为“清晰的荒谬”。“事件A是B的充分条件”的逻辑含义是“可独于A、B的有无确定(这称为“第一独立性”)不会是有A而无B”。这便是“A制约B”。其间的“前件A为有可独立于后件B的有无确定”称为“第二独立性”。包含在制约关系中的逻辑性质两个独立性是人类能以有限把握无限,从已知进入新知的逻辑依据,是逻辑科学这座大厦两块坚实的基石。  相似文献   

4.
考察《淮南子》中所有的“莫”字,从其语义和句法功能分析,《淮南子》中的“莫”有无定代词和否定副词两种用法,作无定代词占优势.“莫”作无定代词表示“没有什么人(事、物)”,作否定副词表示“不”.“莫”可用于叙述句、比较句、宾语前置句、“莫不”固定结构句.  相似文献   

5.
在真理论中,关于客观真理、好象早成定论。但是,客观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也。既然把真理定义为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里的正确反映,它属于认识范畴,怎么又说它是客观的呢?关于真理有无阶级性的问题,讨论了多年,说有的,说无的,其论据都有难以说服对方的地方。关于真理标准与逻辑论证问题,不少论著,既说实践是“唯一标准”,又说“有些理论要逻辑思维来证明”,显然是自相矛盾的  相似文献   

6.
我国男子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成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我国男排后备人才的培养现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男排后备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与世界排球强国都有很大的差距.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有无材参选、训练体制僵化、教练员训练观念落后、技战术落伍、缺乏借鉴和创新、运动竞赛次数较少,退役运动员安置困难、“学训矛盾”突出、社会赞助少、科研设备缺乏等.  相似文献   

7.
在英语学习中,“思维路线”,不可避免地要遇到,而且总是在左右着我们的思维和行动,并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对于大多数把英语作为外语学习的人来说,都希望自己的英语水平达到听得懂、说得准、读得快、记得牢的程度。有无这样的捷径呢?似乎难以寻找,但是一种合理而有效的思维路线在实践中被筛选出。而且它使用起来简单方便、使用频率高,是一长期伴随英语学习的思维过程。一、思维路线的概念当人们问到怎样才能学好外语时,老师总回答:“直接用外语思维”。忘掉本国语意味着认识外语的字、词、句时只能从它的实意出发,使实意直接与…  相似文献   

8.
曹雪芹有无“补天”思想?这是目前曹雪芹研究中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笔者不揣冒昧,拟从曹雪芹对贾探春形象的塑造.谨呈鄙陋之见,以求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9.
谭昕 《阅读》2005,(12)
笔画点、横、竖、折、撇、捺、钩,都是汉字大院里的成员,只要它们遵守纪律,字、词、句、段便会相安无事、和睦共处。可是,一旦它们捣蛋起来,常常闹得汉字苦不堪言。一天,有4个“点”擅自跑出了汉字大院,管理员赶紧四处寻找,它们连忙藏在“冠”、“荒”、“步”、“纸”的小床上。不料,它们刚一躺下,那4个字立刻就变了模样——“冠”的头上冒出了一个疙瘩,“荒”的腰间鼓起了一个肿块,“步”的腿上长了一个骨刺,“纸”的脚底冒出了一个泡泡。4个字好像都挺痛苦的:“冠”喊头疼,“荒”一个劲地说腰酸,“步”抱着腿咧嘴,“纸”也跛着脚直哼哼。…  相似文献   

10.
鲁迅、张爱玲都对传统家庭文化的负面作用给予了尖锐抨击与批判,两位作家都批判了传统家庭文化中的“家庭至上”倾向,“寡妇”现象和“老人中心”倾向等劣根因素,所不同的是,鲁迅侧重于对“吃人”文化的整体性反思,张爱玲则揭示了封建家庭文化对人性的异化,从一个特定角度表现了人性中的至恶至丑。不过两人殊途同归,都揭示了传统家庭文化中“被食、自食和食人”的恶性循环链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将《文心雕龙》置于时代哲学思潮发展的动态背景上加以探讨,认为刘勰用以评判“有无之辨”的思想武器是般若学中观方法,佛教是刘勰哲学观的重要根源之一。《文心雕龙》中的“道”不是儒家、道家或佛家的一家之道,而是建立在三家自然观契点上的宇宙原理。《原道》中表现出强烈的宇宙意识,对文学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二、感悟与训练此次“语文课程标准”多次提到“感受”、“体会”、“感悟”、“理解”、“领悟”、“体验”、“品味”、“推想”、“探究”等等。上述用语体现了学习语文的特点,以理解语文内容为目的。都属于认知过程。在一定的语境中,每个词都代表一定的含义,如何理解这些含义,并不都靠逻辑层面的理解,有的是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有的是一语双关,话中有话,有的是言未尽意,余味可寻;有的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有的是尽在不言中。那么,靠什么  相似文献   

13.
“教材”是一所学校的三大基础建设之一,是进行教学活动最基本的工具.教材的有无、教材质量的优劣,对于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大的、直接的意义.特别是函授教育,由于其自身的特点:远距离的、分散的、开放式的教育形式与靠业余时间独立自学的封闭的学习方式.函授学员在学习中往往处于“孤立无援”的自学地位,教材就更具有其特殊的地位.函授学员平时自学无法得到教师的及时指导,甚至学员之间进行交流讨论都无法做到.尤其是边远山区学习资料奇缺,更增加了函授学员对教材的依赖性,教材是函授学员获得知识,完成学业不可缺少的工具.因此,在函授教育中,教材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函授教育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4.
早在1984年2月,原教育部就印发了《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以下简称‘文检’课)的意见》的通知.通知要求:“各高等学校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开设‘文检’课.有条件的学校可作为必修课,不具备条件的学校可作为选修课或开设专题讲座,然后逐步发展、完善.研究生更应该补上这一课.”为此,我省高校系统为了加强“文检”课的领导和学术研究,相继成立了教学研究会.并于去年10月中旬,在保定召开了会员代表大会.会议在总结前段“文检”课已有成绩的基础上,讨论了今后“文检”课的活动计划.去年本省高校图书馆评估,也把有无开设“文检”课做为一项重要评估标准.可见,开设“文  相似文献   

15.
论权利文化     
此权利文化之权利是指宪法和法律确认的实然权利,而非伦理道德方面的“应然权利”.“实然权利”更能体现一种理性、谨慎的态度,如果要将“权利文化”作为一种社会认同的良性文化来培育,那么这种文化越理性,越有利于社会、政治的稳定和发展.“权利文化”之“文化”是狭义的文化概念,即精神文化.权利文化也许某些方面与法律文化存在交叉和重叠,但是不能等同于法律文化.权利文化指公民和一定群体、组织对权利现象、活动的认知、情感、评价、意愿和信仰.一个社会的民众对权利的认知程度,直接说明权利文化的有无或者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了这个社会是否具有尊重权利、主动维护权利的普遍观念.  相似文献   

16.
八十年代初,由于“文革”的原则,知识层次出现了一个断层,大学生成为象牙塔里的天之骄子,被人们捧着、赞着,有多少双失落而又羡慕的眼睛望着大学里美丽的校园。那时的大学生根本不用为毕业后有无工作而烦恼。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学教育的蓬勃发展,大学生也进入了交流市场,分配工作已不再是一厢情愿,而单位对文凭也越来越看重、越来越看高,“大专生不理,本科生挑挑,研究生看好”。大专生在人才市场上失去了准心、失落了公平竞争的权利。这一现象的愈演愈烈不得不使各大专院校回过头来反思一下何去何从。  相似文献   

17.
六朝咏物赋与造物艺术在创作思想与艺术思维等方面颇有渊源,也因之具有比较分析的价值,可以从艺术表现之空间性寻绎六朝咏物赋与造物艺术的空间性及其蕴含的创作思想。从空间视角看,六朝造物艺术较多采用散点透视法而咏物赋则聚焦于中心物象。就空间结构而言,二者较为接近,主要通过小中见大的点睛之笔传递创作主体对艺术的感悟和人生体验。在空间层次表现方面,六朝咏物赋与造物艺术都通过虚实相交的方式有层次地表达文艺作品的艺术性空间。虽然技艺形式的表现不尽相同,但皆善于经营处理“有无相生”的关系,而追求“以形传神”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中唐以后,雅俗文学的分化使“小说”的“残丛小语”概念亦分化了,一直到清末,雅文学都抱守固有概念,拒不承认明清小说为“小说”;而俗文学家们则从宋代开始,先将说话之短小者、后将历史演义以余史身份都推进“小说”概念中,以期挤进雅文学殿堂,但雅文学的末把交椅终于未坐成,却赋予了“小说”一词以现代小说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言外之意”是中国古代文论中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上自先秦,下至明清几乎都有人直接间接地涉及了这个问题。很多卓越的文论家论述了“言外之意”的特点、审美价值、美感特性等各个方面,既涉及创作,也涉及鉴赏,材料相当丰富,其中比较突出的如: “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司马光《迂叟诗话》)“盛唐诸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严羽《浪沧诗话》)等,都表现了对“言外之意”的推  相似文献   

20.
作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创立了墨家学派,在他和他众多弟子的发展传承中,墨家形成了自己迥异于其他学派的核心理念。墨家学派的核心理念有“非攻”、“兼爱”、“尚贤”、“节用”等内容,在这些理念中,“兼爱”是核心中的核心,其它的理念都围绕“兼爱”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