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校实施于学生的教育效果如何,与教师的施教行为有直接联系,因此,做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应先从抓教师的成长做起。学校抓好"以读书学习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以教研反思促进教师自我发展、以教学研磨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三环发展,能有效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  相似文献   

2.
现在上级教学科研部门都要求教师要写读书笔记,一是为了让教师多读书、多学习、多写作,为推动和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服务;二是通过教师写读书笔记这种方式,逐步为提高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服务.  相似文献   

3.
“在未来,你所拥有的惟一持久的竞争优势,就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但“学习得更快”并不容易。如何利用培训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如何读书?如何追踪最新的教育教学动向?如何接触到最前沿的教育思想?请看一名中学数学特级教师撰写的——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学习。除了正规的学习,如师范教育、继续教育、各类进修外,还应抓住各种学习的机会,随时随地学习,做学习的有心人。 学习,可以向名师学习,也可以向一般老师学习;可以向本校教师学习,也可以向外校教师学习;可以向年长的教师学习,也可以向年轻的教师学习。取…  相似文献   

4.
教师专业是动态发展的、终身持续的过程,现代教学应是建立在教师学习基础上的。必须在加强和发展教师教育,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同时,加快教师专业化进程,以适应学习化社会、终身化学习的需要。由此通过对教师专业观发展历程的回顾,通过对教师专业能力的时代内涵以及教师继续教育课程改革原则的论证和阐述,探讨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创新的机制,明确教师的专业成长与教学的发展性是一种不断演进、不断超越的创造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5.
时下,人们愈加关注教师专业成长问题。那么,年轻教师如何做到专业尽快成长呢?笔者认为,应重视学习、模仿、互助、引领、研讨与反思等六个有效途径。一、读书——专业成长的"充气点"先夯实理论底蕴,积淀功力,为教学与研究"加油"。年轻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顺应时代的教学需求,也才能满足学生的越来越广泛的知识需要。首先,教师应积极参与继续教育培训或通过自学进修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其次,年轻教师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  相似文献   

6.
读书与成长     
没有教师的成长,就没有高品质的教育。这已日渐成为人们的共识。道理很简单,教师本身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自身的成长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学习,而读书是最为重要的学习途径。读书不仅可以丰厚文化底蕴,使自己更加具有文化眼光,读书更为重要的价值在于使教师的内心变得开放、鲜活、细腻和温柔,使教师具有不断增长的与人分享的内在需要,从而克服对于教学的倦意感,从而使教学永远充满活力和内在的感染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继续教育学科课程和教学策略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欣 《继续教育》2009,23(3):37-39
本文针对高中新课程生物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改革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及教学策略。应加强教师继续教育专业课程、教育理论课程及其相关学科的教学,更新课程内容,体现学科的发展、满足教师的教学需求,促进教师知识结构的完善与更新以及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在教师继续教育教学中应重视运用探究性教学策略、案例教学策略和反思教学策略等,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情境,调动教师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能力和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帮助教师有效实施高中新课程理念,实现高中课程改革目标。  相似文献   

8.
库伯经验学习理论强调经验在学习中的作用。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教育教学经验,因此,在继续教育中应当重视其教育教学经验的作用。以其学习理论来审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学模式,有利于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重视挖掘、提炼、利用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为我们改进教师继续教育,提高继续教育的效果,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正>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是提高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教师每五年一周期的继续教育学习,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课程则是教师继续教育这个宏大系统中的核心要素,也是开展教师继续教育活动、实现教师继续教育目标的载体,更是统整"碎片化"教研活动、提高教师职后教育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节  相似文献   

10.
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的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强调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今天,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是教师获得专业成长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文章试从构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体系搭建教师终身学习平台出发,探讨当前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模式改革的新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1.
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之一。教育改革的成败在教师,教师不仅要多读书学习,积极参与校本研究,还要制定个人发展规划,明确前进的方向,向着既定的目标努力。同时,也要养成经常进行教学反思的习惯,通过写课后反思、教育随笔,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相似文献   

12.
英语教师作为语言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英语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具备广阔的视野及丰富的跨学科知识。才能胜任当前新课改的需要。在当前教育现状下,继续教育学习是在职英语教师专业成长与提高的重要途径,教师只有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英语教师的继续教育现状关乎着教师知识结构更新,专业知识与技能提高,影响着英语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教师要重视继续教育学习,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学习,进一步完善自身专业素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3.
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是教育管理者提高管理质量的目标,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教师的专业素养主要包括专业态度、专业意识、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其中教师的专业能力指教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课堂教学与反思的能力,包括教学能力和教学反思能力。现在常见的促进教师专业素养提高的方法主要有:师徒结对子、读书、写反思、继续教育、上级部门专项专题培训等。观其效果,有的方式(如师徒结对  相似文献   

14.
宋汉一 《考试周刊》2010,(43):12-13
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在工作实践中的教育思想、知识结构和教育教学能力的不断提升和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持续的、长期的积累过程,一般要经历学习积累、拓宽发展、完善成熟、改革创新阶段。伯利纳(Berliner,1988)认为.教师专业成长要经历新手教师、熟练新手教师、胜任型教师、业务精于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五个阶段。他指出,所有教师都是从新手阶段起步的,随着知识和经验的积累.经过2—3年,新手教师逐渐发展成熟练新手教师.其中大部分熟练新手教师经过教学实践和继续教育,  相似文献   

15.
学科教学论是带有学科知识传授特点的实用教育理论课程,是从事教育教学的工作者必须掌握的一门专业知识。教师继续教育和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学习学科教学论;教师的工作特点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要求教师学习学科教学论;教师自身成长和知识的更新需要学习学科教学论;激烈的人才竞争需要学习学科教学论。学习学科教学论,使教师既掌握了教育理论知识又掌握了教育教学的技能,能促使其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走向成熟,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相似文献   

16.
构建教师继续教育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尝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游学英 《教育探索》2002,(10):32-33
研究性学习是对传统接受性学习的一种变革,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观念在教育教学中的体现,在教师继续教育中倡导和探索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对于提高教师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培养中小学教师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教师专业发展与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缺失的矛盾日益突出,教师越来越感到自身的知识、能力等多个层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仅靠很少的外出学习远远不够。因此,读书、学习成了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它成了教师“充电”、“吸氧”、“补钙”的源泉。  相似文献   

18.
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二十余年,我有一个最大的感受:教师的成长最离不开读书学习和教学反思,可以说这两者是教师成长的最佳路径. 一、读书学习:为教师终身发展奠基 综观全世界,凡喜欢读书的民族,往往都是十分优秀的民族.在犹太民族,小孩稍微懂事的时候,母亲会在<圣经>上滴一点蜂蜜,让孩子去吻,让孩子在心灵上知道书本是甜蜜的.  相似文献   

19.
现在上级教学科研部门都要求教师要写读书笔记,一是为了让教师多读书、多学习、多写作。为推动和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服务;二是通过教师写读书笔记这种方式.逐步为提高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服务。面对上级的硬性要求,教师应该怎样面对才能写好读书笔记,达到促进和提高自我专业化成长和发展的目的,而不是依靠上级教学科研管理部门或学校管理者做出的硬性要求呢?  相似文献   

20.
陈栋 《生活教育》2014,(18):116-117
正教师成长学校,打造一支理念先、责任强、水平高和敢创新的教师队伍是实现学校办学目标的根本保证。教师的成长,其动力来自于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其保证扎根于自身的学习和进修,其成效取决于学校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整体规划和落实。一、学校重视是推动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稳步开展的前提2009年始,顺德区教育局将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和常态化。在此方向引领下,学校也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和常态化管理本校教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