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国现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在个人收入分配上必然要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其中,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除了按劳分配以外,在我国还存在其他多种分配方式,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相似文献   

2.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分配制度。本文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客观必然性、内涵及重要意义;在目前坚持按劳动分配为主体地位存在的一此问题以及如何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3.
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观点,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唯一原则。按劳分配学说的前提是社会主义产品经济模式。而我国目前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模式,这种经济模式决定了我国必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而不能实行单一的按劳分配制度  相似文献   

4.
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观点,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唯一原则,按劳分配学说的前提是社会主义产品经济模式。而我国目前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模式,这种经济模式决定了我国必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而不能实行单一的按劳分配制度。  相似文献   

5.
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形式章哲我国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形式。对此,中学经济常识课本集中阐明了以下几个基本观点:1、按劳分配方式分为两个部分,即作为主体的按劳分配方式和作为补充的其他分配方式;2、在公有制经济中实行按劳分配是客观的,...  相似文献   

6.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分配制度。本文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客观必然性、内涵及重要意义;在目前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地位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如何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7.
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其“劳”有三种形态,并不是仅依据劳动能力进行分配。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人与资本家所得并不是按体力劳动能力分配与按脑力劳动能力分配的差别,而是出卖劳动力的收入与以资本收入为主的区别,其分配中存在着较严重的剥削性。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必要实行按要素分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其中按劳分配为主体,且分配中的剥削性逐步消除,逐步走向劳动作为单一分配主体的按劳分配。  相似文献   

8.
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其“劳”有三种形态,并不是仅依据劳动能力进行分配。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人与资本家所得并不是按体力劳动能力分配与按脑力劳动能力分配的差别,而是出卖劳动力的收入与以资本收入为主的区别,其分配中存在贵较严重的剥削性。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必要实行按要素分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其中按劳分配为主体,且分配中的剥削性逐步消除,逐步走向劳动作为单一分配主体的按劳分配。  相似文献   

9.
本文拒斥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存在马克思设想三个历史条件而否认按劳分配的观点。认为产生这一错误观点的原因是将按劳分配实现的历史条件与经济条件加以混淆;目前我国虽不具备马克思所设想的实现按劳分配的历史条件,但这些历史条件并不是按劳分配有无的客观依据,这些历史条件只能决定按劳分配的实现范围、程度和实现的具体过程及形式;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生产资料公有制,适合按劳分配的经济条件,故实行按劳分配具有客观必然性;由于我国现阶段多种经济成份并存,不具备在全社会范围内实行按劳分配,只能形成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格局。  相似文献   

10.
按劳分配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共产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这个原则在理论上是合理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也是合理的。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方式会发生巨大变化,而且不可避免地存在多种分配方式,特别是按要素分配方式。因此,既要看到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同一性,又要看到两者的对立性,搞好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1.
“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是党的十五大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一个重大突破。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二者的结合,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也是现阶段我国生产力总体发展水平的客观要求。 一、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基本内容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公有制经济的基本分配方式。它的基本内容是: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劳动,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多…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和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在个人消费品分配上出现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非按劳分配因素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发展。搞清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非按劳分配方式存在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这种所有制结构相适应的,是对马克思主义按劳分配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讲好这个内容,对于学生正确理解和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收入分配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引发了各种各样的认识,新课改下对学生应进行正确理论引导,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社会主义优越性不是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劳动仍然是人们谋生的手段。我国实行的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5.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原计划条件下的按劳分配不可避免地有其历史的局限性.如要求任何人都按照劳动这个共同尺度领取个人消费品,否定按资本和劳动力价值分配,按资金所有权分配,按经营成果分配等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除了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特殊性.这个特殊性表现在分配制度上,就是必须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形式为补充,坚持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原则,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同时注意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本文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和实现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16.
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之一,过去一直被当作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的唯一分配形式。可是,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特别是随着近几年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在个人消费品分配领域,出现了非劳动收入这种分配形式。对此,有人迷惑不解,认为非劳动收入是不劳而获,是剥削,违背了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是社会主义制度不能允许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分析和研究非劳动收入这种分配形式,以便得出正确的结论,采取正确的态度。 一、我国现阶段存在非劳动收入的客观必然性 我国现阶段存在的非劳动收入主要是指按劳分配以外的分配形式,它包括按资金分配、利息、股息、红利和风险补偿等。这些分配形式有一个共同特征,即都是非劳动所得。我国现阶段之所以存在非劳动收入,主要是由于: 第一,非劳动收入有存在的社会经济条件。我国的社会主义不是在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经济条件下建立起来的,而是产生在政治经济文化都十分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它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现在只是处于社会主义的  相似文献   

17.
12.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按劳分配的性质和作用 (1)按劳分配,是指社会在作了必要的扣除之后,按照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量来分配个人消费品。按劳分配包括以下几层含义:按劳分配所分配的是国民收入中属于个人消费的部分: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是参与按劳分配的条件;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是劳动,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量要作社会扣除;在分配个人消费的部分时,实行等量劳动取得等量报酬。  相似文献   

18.
林锦礼 《广东教育》2008,(11):64-65
知识梳理 1.我国的分配制度。 我国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9.
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由于存在多种分配方式,所以常常造成一些混淆,极易曲解按劳分配。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范围内,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社会以劳动为尺度,向劳动者分配个人消费品,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正确理解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除了按劳分配以外,还存在其他多种分配方式,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们对按劳分配、按劳动要素分配及劳动收入这三个概念经常混淆。按劳分配,指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