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俩”、“两”和“二”3个字 ,在学生的理解和实际运用中经常容易混淆。其实 ,按这3个字的意思和一般的用法来分析 ,就比较容易区别。“俩”是两个的意思。如 :他们俩 ;咱俩 ,5个苹果我吃了俩。也表示不多、几个的意思。如 :才这么俩人 ,恐怕太少了。“俩”后面不再接“个”字或其他量词 ,不能说你们俩个。“两”有4种意思 ,①表示双方。如 :两口子、两败俱伤、两相情愿。②表示重量单位。如1市斤是10市两 ,10钱是1两。③表示不定的数目 ,和“几”差不多。如 :我跟你说两句 ,过两天再说吧。④数目。一个加一个是两个。“两”字一…  相似文献   

2.
财务、会计等应用系统进行票据、凭证输出时,需要把阿拉伯小写金额转换成大写金额.在进行转换时,不仅要把阿拉伯数字转换成大写数字并加上相应的数位值.而且要遵循其特殊的规律.根据票据和凭证填写的要求,小写金额转换为大写金额的规则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阿拉伯数字转换为对应的大写数字,并加上相应数位对应的汉字.(2)在亿及以上有数字时,亿位要加“亿”;在万和千万之间有数字时,万位要加“万”;金额不低于1元时,个位要加“元”.  相似文献   

3.
当前语文教学的困惑和反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笔者曾对所任教的高三两个毕业班进行了一次测试:用正楷写出“0-10”的汉字大写。两个班共105人,把这11个字全部写对的仅6人,约占5.7%,大多数同学只能写出五六个。这些数字大写可是学生以后进入社会或工作时常需要用到的啊!笔者一直担任高中班主任工作,经常会收到学生的请假条,  相似文献   

4.
教育随笔     
我碰过这样的“钉子”:有一次,我检查一个学生的作文是否重抄,不料打开本子一看,这个学生在我的批语旁边写了两个字:“你呢?”我一时不得其解。我的批语最后一句是“字迹潦草,重抄一遍,把字写端正。”我仔细揣摸了一会,才恍然大悟,明白了学生的意思:“老师的字不也潦草吗?”我顿时感到刺芒在背,十分内疚。  相似文献   

5.
麒麟     
《家庭教育》2010,(6):33-33
七嘴八舌 麒麟两个字非常难写,所以我不喜欢它。麒麟没有龙那么有名,龙是大明星,它是小明星。麒麟的“麒”是可以当坐骑的意思,“麟”是身上有很多鳞片的意思。麒麟跟恐龙一样,已经灭绝了。  相似文献   

6.
开心乐园     
隐藏在数字中的妙招浩宇阿基米德是古代著名的物理学家和数学家。当时的国王也很想学一学数学。于是,国王将阿基米德召进王宫,要求教他数学知识。学了没多久,国王就觉得枯燥乏味,不耐烦了,便不再去听课,还派了一个大臣去问阿基米德:有没有学数学的捷径?阿基米德苦笑了一会儿,然后提笔在一张纸上写了两个大大的数:“1111”、“1001”。大臣和国王都知道这是两个数字谜语,但是苦思冥想也没有猜出它的意思来。少年朋友,你能猜出来吗?一休把1-24连续数分别填入“京”字的空格内,使“京”字每一笔画中各数字相加之和都等于37。“京”字的点有两个…  相似文献   

7.
1.“对数”的来源“对数”一词的英文是 logarithm.其中 log-是木料或木筒之意;arithm 是算术或计算之意:两字合在一起,为“计算筒”的意思。原来,在公元十七世纪时,英国人在海船上装置了一种简便的计算筒,测量气侯的变化,计算筒上写着许多数字,类似于现花的对数。  相似文献   

8.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动笔是我国有效的传统读书方法。圈点勾画法是一种常用的读书方法。“圈点”二字。本来的意思是指“圈(O)”和“点(、)”的两种符号,  相似文献   

9.
包容     
以“包容”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包容”有宽容、大度、不计较、有气量的意思,也有一并容纳、接受不同意见的意思。本题若只从其中一个方面写.也可以。(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800字。  相似文献   

10.
人们通常把1、2、3、4、5、6、7、8、9、10或汉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称为数字的小写,而把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称为大写。小写的长处是笔画少,书写便捷,适应了人们交际“省时”的需求,但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例如只要在”一”字上加一笔,就可能变成了“二”“七”或“十”,这就不能满足人们对表意准确的要求了。大写虽然笔画多,书写费事费时,却不容易改换。正如清人翟灏《通俗编·数目》所说:“壹贰叁肆之类;……贵其不可改换为奸耳。”由此看来,数字的大写和小写真可谓“有一利必有一弊”了。  相似文献   

11.
“他成功的表演和唱腔是和他的勤学苦练分不开的”中的两个“和”一样吗?这句话中有两个“和”字,但这两个“和”的词性不一样,前面一个“和”字是连词,后面一个“和”字是介词。怎么区分呢?一、连词“和”连接的两个部分地位平等.前臂调换次序意思不变;介词“和”前后两个部分,不能调换次序。如若调换,其表达的意思就会发生变化。如:(1)我和他都是北京人。(2)我和他打电话。例(1)可以说成“他和我都是北京人”,“他”、“我”的位置虽已调换,但句子意思没有  相似文献   

12.
《核舟记》写船舱窗扇题字的颜色及着色方法说:“石青糁之.”中学课文注解为“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石青,一种青色颜料.”看这意思,是把“糁”解释为“涂”.从文章看,应该大体是这么个意思,但查字典却找不到“糁”训作“涂”的依据.这“糁”在古代有几个意思:一是米粒,这与“涂”挨不上;二是把米和在羹里,这已经是动词,已经是把一种东西加在另一种东西里,但与“涂”还不是一回事.  相似文献   

13.
二、贰、两都是基数,但用法有所不同。(一)“贰”是“二”的大写,是后人防备数字涂改的假借用法。①“贰”在“不专一”的意义上与“二”相同。如《荀子·天论》:“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遵循治国原则,而又坚定不移,天就不能使人遭祸)。②在数目的名义上,“贰”与“二”通。如《孟子·滕文公上》:  相似文献   

14.
英语字母的大小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旭 《良师》2004,(12)
在日常英语学习中,有许多地方是需要注意用大写字母的,我们一起来看看,OK?⒈每个句子开头单词的首字母。如:Howareyou?或Timetogotobed.⒉字母“I”表示“我”的意思,永远大写,无论在句中位置是前是后。如:IamWangMei.或TomandIarestudents.⒊姓名或称呼的首字母。如:MrHang,MissGao,JimGreen,LinTao.如果碰到名是两个字时,如王梅梅,名的第二个字的首字母无需大写,只要紧跟名的第一个字之后,即WangMeimei.⒋与国家、民族有关词的首字母。如:IloveChina.或What'sthisinEnglish?⒌一些专有名词的首字母。如:ClassOne,GradeTwo,Pic…  相似文献   

15.
《示儿》是陆游的绝笔诗,(选入五年制“小语”第九册里)其中“死后元知万事空”中“元”字,教参书上注释说:“同‘原’,本来的意思。”这是对的。但若照今人注释古人诗文的习惯来看,往往会使人误认为陆游写了白字或者将它视“原”的通假字。其实,我们今天表达“本来”、“开初”等意思的“原”字,古人是多写作“元”,“元”、“原”是古今字关系。不妨举几个例子: 1.惠公元妃(即元配)孟子,孟子卒,继室以声子。(《左传》)  相似文献   

16.
有些成语往往是由两个大致相同的并列短语组成的,因此可从一个短语中的某一个字类推出另一短语中意义和用法大致相同的字。如“循规蹈矩”就是由“循规”和“蹈矩”两个短语构成,其中“循”、“蹈”是“依照、遵守”一类意见的“同类字”,所以由“蹈”就能推出直是“循”.而不是“寻”,否则,“寻”和“蹈”两个字的意思就不一致,整个词语意思令人费解。有些  相似文献   

17.
在教完1 ̄10后,教师可向学生讲一些简单的、用数字写成的诗或对联,巩固学生对数字学习的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是宋代理学家邵康节一首写山水的诗,将“一”至“十”这10个数字嵌入其中.清朝时期有个穷秀才过年时,在自家门口贴了这么一副对联: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横批:南北.对联的上联缺“一”,意思是没有衣服;下联缺“十”,意思是缺少粮食;横批上没有“东西”,意思是一无所有.秀才把自己的贫寒生活,通过数字巧妙地表达出来了.数学与语文方面的知识紧密结合,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字的妙用.…  相似文献   

18.
大写的数字     
从一到十的数字,大写作“壹、贰、叁、肆、伍、陆、染、捌、玖、拾”。文书单据数字要用大写,取其读音相同、笔画繁多,以防作伪。这十个大写数字中,“壹、贰”与原数字音义都同;“肆、伍、陆、玖、拾”与原数字音同义异。“叁”,字书没有这个字,是根据“参”的字形稍加改变而成,因为“参”字原可作“三”解,象《左  相似文献   

19.
片段一:奕 读,师指名读) 师:你们能说出“奕”的几个 师:读得不错。这两个字意形近字吗? 义是什么?(引导学生查字典,理生:“恋”、“弈”、“蛮”…… 解其意思) 师:“奕”与“恋”、“弈”与生:“无瑕”的“瑕”是“玉上“峦”有什么不同? 斑点”的意思。生(脱口而出):下面部分不生:“应接不暇”的“暇”是同,上面部分相同。 “空闲”的意思。师:是吗?(出示写有“奕” 师:有什么办法记住这两个“弈”“峦”“恋”等字的投影)大家字的写法呢?再仔细观察、比较一下。 生:这两个字的右边跟“假”生…  相似文献   

20.
___     
<正>张老师:今天我们要写一篇半命题的习作。大家知道文题中的“即景”是什么意思吗?阿呆:我从“景”字能看出这是一篇写景的习作。文君:“即”可以组词“立即”,立即的景色,这不通顺呀!张老师:“即”是立即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眼前的、短时间内的。“即景”就是指眼前的景象。那么眼前的景象都有什么呢?文君:不就是我们观察到的景物、景象吗?张老师:是的,大家可以选择自己印象深刻的一处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