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用真情打动采访对象有的人写的东西是一杯白开水,有的人写的东西是一杯浓浓的龙井茶。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能否打动被采访对象的心?要打动人心,就要有真情。第一次,我采访一位炼焦工人。我注意从职工群众所关心的几个问题去挖掘,围绕他转正前转正后对待工作的态度;妻子无病时及有病时对待工作的态度;有领导和无领导在工作态度;平时上班与节假日上班时的工作态度,进行深入的采访。这位炼焦工人  相似文献   

2.
我每次看到发黄的老照片,就经常想,能把过去的事件.场景用黑白照片保存下来的,一定是远见卓识的人。虽然他最初按下快门的那一瞬,是不经意的,可能也不会想到拍下的画面后人视为珍贵,但只有他记录了当时的原物原貌,使人们窥见到岁月深处的真相,而这种,“真相”后人是无法复制的。 面对着眼前这幅兰州水车旧照时,我就是这  相似文献   

3.
当我阅读穆青同志《十个共产党员》一书时——尽管书中收录的文章在不同历史时期曾不只一次地读过,还是再次被那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共产党员光辉形象所深深打动。同时我又想,为什么作者能写出这些充满革命激情的文章?通过采访穆青同志,发现他本身就是一个充满革命激情的人,也就是说有情人写出了有情文。因此,我还应当向书中没有写出而又力透纸背的第十一个共产党员——本书的作者、中国当代最优秀的记者之一穆青同志学习;不仅要学习他的采访方法和写作技巧,更要学习他  相似文献   

4.
房山区红色文化底蕴深厚,有两个"红"即"红色背篓"与"红色邮路".本文就讲讲"红色背篓"的故事. 房山区周口店镇黄山店村是"红色背篓"的发源地.1958年到1965年的7年时间里,黄山店分销店负责人王砚香带领6名职工,为供销合作社的历史书写了光辉灿烂的一笔",背篓商店"也成为全市和全国学习的先进典型.1965年"背篓商店"的接力棒交到了白金海手中,白金海带领分销店的职工继续将"红色背篓"精神传承下去.从房山区档案馆馆藏的一组"背篓商店"的老照片中,可以找到王砚香、白金海等人当年的身影.近日,我们也采访了"背篓商店"的传承人白金海,今年85岁的白老先生对那段经历仍然念念不忘,他翻看着老照片,为我们讲起那段红色的记忆.  相似文献   

5.
新闻采访中有种常见的采访形式,叫做"隐秘采访"也是俗称的暗访。这种形式已经被广大观众所熟知,比如在一件"医疗纠纷"以病人家属身份,与医院方面对话,或者比如以购房者的身份到售楼处假装买方以套出对方本应对购房者所说的话,这种方式一定程度上有效规避了媒体公众性质的缺陷,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性。而近来"暗访"这种形式的采访,又演变成了"无间道"——卧底采访。记者干着警察的活儿,"新闻爆料人"成了"线人","记者"化身为"卧底",然后将所获取的画面展示到电视画面中,或者报纸网站等媒体中进行传播,确实博的了不少眼球,使得卧底采访愈发流行,然而卧底采访使用失当,会给媒介及整个社会带来许多的不利影响,并产生新闻越权,侵权等诸多法律问题。本文将通过一系列卧底采访的案例,分析卧底采访的是与非。  相似文献   

6.
名刊要览     
《中国新闻周刊》2009,(46):10-10
现在是他的战争了 奥巴马在西点军校所作的阿富汗新战略讲话,被不少人评价为不够煽情,不能打动人。因为既然总统想要派遣更多年轻人上战场,那他就应该在演讲中谈到战斗的崇高、战友情或是军人的牺牲和责任等等。但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聪明而冷静的人不得不挣扎着为做出一个将决定成败的重要决定而苦苦求解。  相似文献   

7.
周云龙 《青年记者》2004,(12):59-59
一个从小被拐骗到偏僻山村的女青年在面对记者讲述她10多年寻亲的心路历程时,热泪盈眶。记者显然也被打动了,然而,她没有满足于被打动,而是尽可能地捕捉每一个细节,以期引起观众接着往下看的兴趣。循循善诱之下,女青年忆起一个黑夜那不堪回首的一幕。本来,话说到这里就可以打住了,而记者面对泪流满面的采访对象还是穷  相似文献   

8.
年 前 ,遇到一位私营企业老板 ,寒暄中谈到他的事迹见诸报端 ,不料他不以为意 ,说那是某记者写的 ,根本不是我。接着 ,他列举几处不符合事实的地方。看来失实造成了他的不悦。我们写文章为人家作宣传 ,费了不少气力 ,到头来使人不快 ,或帮了倒忙 ,实在得不偿失。失实 ,有多方面原因。但究其源则多在于采访不深不细。蜻蜓点水采访不但会造成失实的严重后果 ,也会把新闻人物写得简单化 ,诸如那些鉴定式文章 ,没有血肉灵魂的僵硬“梗概”。这样的文章是不会打动读者的。怎样使人物报道打动读者 ,要做哪些创作准备?采访 ,应是头一个准备。一个…  相似文献   

9.
当我阅读穆青同志《十个共产党员》一书时——尽管书中收录的文章在不同历史时期曾不只一次地读过,不禁再次被那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共产党员光辉形象所深深打动,产生了向他们学习的强烈愿望。同时我又想,为什么作者能写出这些充满革命激情的文章? 我通过采访穆青和一些熟悉他的同志,发现他本身就是一个充满革命激情的人,也就是说有情人写出了有情文。因此,我还应当向书中没有写出而又力透纸背的第十一个共产党员——本书的作者、这位中国当代最优秀的记者之一穆青同志学习;不仅要学习他的采访方法和写作技巧,更要学习他的革命精神和高尚情感。 富有真情实感是最大的特色 “穆青文章的最大特点是以情动人!”穆青人物通讯的魅力在于有真情实感!”当人们谈起穆青的人  相似文献   

10.
我第一次采访辛福强,是在一九八二年十月间,那时,他作为大连市在党的三中全会以后第一个镶玻璃个体劳动者,从事这项工作还不到一年的时间。虽然他当时并没有引超人们更多的注意,但我被他淳朴、热情的性格和美好、善良的心灵所打动,于是我采写了题为《一个镶玻璃的小伙儿》的通讯  相似文献   

11.
这是一个现代都市里的浪漫爱情故事.他得了绝症,她辞掉了自己的工作,专心在医院里照顾他.他们纯洁的恋情打动了所有的人.  相似文献   

12.
访前:寻找见面的"理由"采访对象拒绝记者的采访可以有种种理由,甚至不需要理由.所以,我们看到一些记者经常碰"软钉子"、吃"闭门羹",有时还被视为"不受欢迎的人"而被逐.究其原因,记者在采访前没有寻找到面见对方的"理由"可能是主要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13.
张连香 《声屏世界》2013,(12):59-60
电视台征集、筛选出有利用价值的老照片,通过补充采访,重新组合编排成有意义、有意思的节目,显然是受众欢迎、电视台受益的好事。但是,电视的优势是"现在进行时",传播声画合一的动态画面,  相似文献   

14.
台湾著名纪录片人李道明先生曾把纪录片分为四类,即旁白、解说加画面的“主观式”纪录片、由采访构成的“采访式”纪录片、既无旁白也无解说和采访的“纯观察”纪录片以及由拍摄者和被拍摄者互动构成的“反射式”纪录片.我认为上述认识仍停留在操作的层面上,而要在更深的层面上认识纪录片一切问题的关键,即搞清纪录片人到底是什么角色,比如他与拍摄对象的关系、与观众的关系、他在纪录过程中和纪录片有什么异同等等,这才是认识纪录片的正途.本文结合《舟舟的世界》对此展开议论.  相似文献   

15.
在人们的印象中,电视采访一般是由一个人扛着摄像机拍,另一个采访者拿着话筒出现在画面上的。但是,随着摄像机的摄录一体化和数字化的出现,现在的电视采访只需一个人完成了,他既扛着摄像机拍,同时也向采访对象发问。在电视画面上,记者(主持人)不见了。因而有的学者把这种节目叫做隐性主持人节目。隐性主持人藏身于摄像机之后,既主持节目,又控制现场,是声画同步摄录的操纵者。 在这种节目中,隐性主持人往往采用抓拍、抢拍的手法,站在观众的角度与采访对象“面对面”地交流,最大限度地缩短了节目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较之传统主…  相似文献   

16.
"场景式海采"有别于"扫街式海采",它巧妙地将采访现场设置在现实的生活场景当中,使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依托近乎真实的言语环境展开对话交流。一方面,现实的生活场景加强了采访的真实性,实现了高效率的人际互动,获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另一方面,采访的真实也更加彰显了语境尤其是情景语境的价值,使得采访报道更接地气,更加吸引人、打动人。  相似文献   

17.
造福劳动者     
在一个春风吹拂的晚上,在北京工人体育馆,在"中国梦劳动美"五一晚会上,现场观众和劳模被拐子湖气象人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六个男人站在舞台中央,被聚光灯晃得有一些局促,略带紧张而又坦诚地告诉大家,今天他们经历  相似文献   

18.
有一位优秀通讯员在介绍如何当好通讯员的经验时,多次提到要敢于“厚着脸皮”去采访。他在采访一位有名的老厨师时,一开始遭到婉言谢绝,但他“厚着脸皮”,一而再、再而三地登门求教,终于打动了老厨师,不仅热情接待了他,而且不厌其烦地回答了他提出的一个又一个问题,据此,他写出一篇好稿件。  相似文献   

19.
宋洪昌 《青年记者》2007,(10):35-36
一次,某电视台播出了一条一个11岁的女孩被继父奸淫的新闻。面对记,女孩的母亲痛心地述说着女儿遭遇的不幸。但是,让我感到意外的是,接下来电视里出现了记采访被奸淫女孩的画面。虽然女孩的面部大部分被做了马赛克遮挡处理,但是我相信,女孩身边的人或熟悉女孩的人一定会通过画面认出这个女孩。[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鲜明、独特、运动的电视画面语言构成的细节,往往成为人们头脑中挥之不去的记忆.没有细节的报道是无法打动人心的,也不会给人留下什么印象.好的画面细节,可以使人物更丰富,使事件更生动,使新闻更富有感染力.用细节表达情感,用细节塑造形象,用细节深化主题,这应该是电视新闻画面语言构成和应用的一个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