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银杏》是我国杰出的作家、诗人和戏剧家郭沫若同志在一九四二年五月二十三日写的一篇抒情散文,收集在《抱箭集》中。 当时,中国正处在抗战时期。一九三八年底,郭老率领政治部三厅同志,克服种种困难,由武汉经长沙、桂林到达重庆。他在中国共产党,特别是在敬爱的周恩来同志直接领导下,主持政治部三厅工作,积极宣传抗日,从事革命文化运动。但国民党反动派害怕人民抗日力量日益壮大,害怕国统区革命文化运动的威力,于一九四○年秋天悍然  相似文献   

2.
郭沫若同志是一位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坚贞不渝的革命家和杰出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邓小平同志《在郭沫若同志追悼会上的悼词》中说:“他是继鲁迅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郭沫若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是全国人民,特别是科学文化教育工作者和广大知识分子学习的榜样。”为了更好地学习郭沫若的革命精神和他留给我们的珍贵的文化遗产,充分认识郭沫若在中国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对郭沫若思想的发展,特别是对郭沫若前期思想的发展进行探讨,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广西桂系军阀与蒋介石有矛盾,桂系军阀出于捞取政治资本的目的,在政治上尽量表现开明,加上桂林是抗战后方,因而很多革命文艺工作者和文化界知名人士,都云集到桂林,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当时桂林文化活动中最活跃、最有声色的是戏剧。 抗战时期,在桂林活动的戏剧家和演员很多,著名的有田汉、欧阳予倩、夏衍、洪深、瞿白音、焦菊隐、章泯、马彦祥、杜宣、洪遒、熊佛西、唐槐秋、金山、许之乔、万籁天、汪巩、严恭、许秉铎、吕复、朱琳、刁光覃、石联星等。他们编剧、导演、演戏、出版戏剧刊物、开办训练班、举办讲座、普及戏剧知识、培训戏剧干部,日以继夜地为“抗日救亡”贡献力量。 在桂林活动和到过桂林演出的戏剧团体也极多,计有“新中国剧社”、“国防艺术  相似文献   

4.
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和杰出的诗人郭沫若同志,在万恶的"四人邦"被粉碎之后,诗情横溢,奋笔写作.直到他逝世前不久,短短一年多时间,就公开发表了近二十首新写的诗词.这些作品,热情奔放,战斗性强,充满鼓舞力量.它们不仅被诵之于口,有的作品还谱之于乐,广为传唱,产生积极的影响.尤为难得的是,这些诗词都是郭老在八十五、六高令时写的,这充分表现出郭沫若同志充沛的革命激情和战斗到老、永不停息的革命精神.以诗作为战斗武器,积极参加揭批"四人邦"的伟大斗  相似文献   

5.
一武汉政府的成立武汉政府的建立标志着大革命的胜利和发展。武汉政府成立后,武汉代替广州成为全国革命的中心。为什么要把政府由广州迁到武汉呢?迁都到武汉是1926年十月北伐军胜利前进时,在广州的国民党中央召开的“中央各省海外及各特别区联席会议”提出的。但当时江西问题还没有解决,武昌也还没有占领,所以对迁都问题没有具体决定。到十月底,因武昌在十月十日已经占领,江西孙传芳的军队也被击溃,宋庆龄、鲍罗庭等就受命到武汉进行迁都考察工作,考察结果认为适宜。十一月二十日就作出了迁都的决议。对于是否要迁都,当时有两种不同的意见。多数人认为应该迁都,因为第一,两湖江西拿下后,革命势力已由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并且继续向黄河流  相似文献   

6.
抗战胜利后,郭沫若于一九四六年五月八日从重庆来到离别了八年半的上海。他在这里又生活和战斗了一年半,直到一九四七年十一月十四日离开上海去香港。在这一年多的日子里,郭沫若投身于蓬勃发展的和平民主运动,积极地参加文艺界的一些重要活动,并且继续  相似文献   

7.
郭沫若同志是我国科学文化的一颗巨星,是继鲁迅之后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巨星陨落了,但他的革命精神和辉煌业绩将与世长存,郭沫若的名字犹如一面昂扬的战旗,飘扬在新的长征的前进行列里.郭老的成就涉及科学文化事业的众多领域,他的思想、创作和研究成果,是极为丰富而又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本文仅就郭老的战斗道路和早期诗歌作一概括评述,以志悼念.  相似文献   

8.
夏衍同志不仅是著名的文学家、剧作家、电影事业家、翻译家,也是我国新闻战线上有丰富斗争经验的老前辈,优秀的社会活动家和政论家。他所撰写的杂文、随笔、政论不仅数量巨大,而且水平也高。在夏衍六十多年的文学创作中,杂文始终占了重要的位置。从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到三十年代电影理论界的论战中,他就写了不少杂感来揭露军阀政府的丑恶行径和批判反动文艺思潮。但夏衍专心地大量地撰写杂文是在抗战阶段。从“七七”事变直到全国解放前夕,他一直活跃在新闻战线,先后在上海、广州、桂林、香港等地参加和领导过《救亡日报》、《新华日报》、《建国日报》、《华商报》的编辑工作。在此期间,几乎每  相似文献   

9.
刘少奇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党的创立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刘少奇同志就在安源、上海、广州、武汉等地积极开展和领导工人运动,在第二、第三和第四次全国劳动大会上,为促进全国工人运动的团结和发展作了重大努力,成为中国早期工人运动的著名活动家和杰出的领袖之一。这里仅对刘少奇同志的早期革命活动和领导工人运动的事迹作些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在广州誓师北伐.9月7日光复汉阳、汉口,10月10日光复武昌.国民政府于1926年12月由广州迁都武汉,并于1927年1月1日在汉口办公,这个政府是在大革命高潮中建立起来的国共合作的联合政府.中国共产党人及国民党左派人士,在这个政府中都有很大影响.所以,虽然面临紧张的战争环境,在各方面仍实行了一些革命的措施.这里,仅就武汉政府时期的报刊和教育事业的情况,作些简要的介绍,着重介绍革命首都武汉地区的情况.  相似文献   

11.
周文雍传     
周文雍同志是广州工人运动的优秀领导人之一,曾任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会委员.他参与了广州起义的领导工作,是起义行动委员会委员兼工人赤卫队总指挥.广州苏维埃政府成立之后,他任人民劳动委员和教育部长;在党内曾任广东省委委员,广州市委委员、市工委书记、组织部长.他牺牲时年仅二十三岁.深入发动群众,扎根于群众之中周文雍同志是广东省开平县宝顶村人,一九○五年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里.他从小好学上进,成绩优异.一九二二年十七岁时,在亲友们的资助下,他考进了广州的省第一甲种工业学校机械科.省甲工是一间富有革命传统的学校,素有“红色甲工”的称誉.周文雍入学不久,就阅读了《新青年》、《向导》等革命书刊,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积极参加革命活动.一九二三年五月,他光荣地参加了社会主义青年团.由于他革命热情高,工作能力强,学习成绩好,入团后,就接替了前两届毕业学生中革命骨干所留下来的工作,担任了学校的团支部书记和学生会会长.从此,他一方面继续努力读书,贪婪地猎取知识;一方面按照上级团组织的指示,领导革命学生参加学校的革命斗争,同时又积极参加校外“新学生社”和广州学生联合会的各项活动,使“红色甲工”的革命作用进一步得到发挥.一九二五年,他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肩负着  相似文献   

12.
看了贵刊八七年第一期中王文鹏老师的文章《曲径通幽,别有洞天——夏衍同志<种子的力>浅析》。此文认为《种子的力》是一九三一年夏衍同志撰写的佳文。这使我不禁疑虑了。为此,我查阅了夏衍同志写作的有关资料。夏衍同志一九二九年八月发起组织左翼戏剧家联盟,一九三六年写成优秀报告文学《包身工》,一九三六年后写了《在上海的屋檐下》,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桂林任《救亡日报》主编。抗日战争这个历史阶段是从1937年—1945年的整整八年。1940年,正是抗日战争的艰苦阶段。伟大的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了全民抗日运动。根据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指出:“排除一切悲观主义和妥协论,提倡艰苦斗争……熬过这一  相似文献   

13.
一九二一年十二月至次年四月这段时间,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曾来到桂林,住在桂林王城里,以王城为大本营进行了许多革命活动。孙中山来桂林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他在桂林王城开展了哪些革命活动?这些活动对当时的民主革命产生了什么影响?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作一些探讨,以求教于史学界的同志们。  相似文献   

14.
2008年,第三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将移师广州。美丽的北京大学让人恋恋不舍,迷人的中山大学同样魅力非凡——它由孙中山先生创办,鲁迅、郭沫若、冯友兰、赵元任等著名学者都曾在这里任教!  相似文献   

15.
正在有一段时间里,接触较多的文艺界人士就是诗人艾青和作家李又然同志。他们俩既是同乡又是同学,长期在一起。在广西土改时,他们俩又分在一起,所以两人总是形影不离。在麻子畲第一次我和他们相遇时,艾青劈头便问我是否认识薛传谋和薛传廉。我很惊讶他们怎么会认识我大哥和大姐的。话匣子就这样打开了。原来,大概是在1938—1941年间,他们和我大哥、大姐都在当时作为抗日大后方的广西桂林工作过,我大哥传谋是从上海、太行山、武汉转到桂林,在夏衍领导下的《救亡日报》社里工作。而我大姐传廉当时还是一个高中学生,由于大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董必武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人民群众所敬仰的革命诗人.董老的诗,情真意切,气势磅礴,从各个侧面反映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也是他伟大的革命襟怀、宏大的政治眼界和崇高的共产主义品格的形象写照.董老逝世一周年时,郭沫若同志写诗赞颂他“发扬马列垂型范,万代后昆执斧柯”.董老的一生,是紧跟伟大领袖毛主席战斗的一生.他无限热爱毛主席,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忠心耿耿.董老对伟大领袖无限敬仰和忠诚的革命品质,生动地反映在他各个时期的诗歌中.我们看到的董必武同志的诗选,是从抗日战争时期开始的.当时董老为了贯彻执行毛主席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受党的派  相似文献   

17.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郭沫若同志.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一位具有渊博学识、卓越才华的著名学者.他“不仅是革命的科学家和文学家、而且是革命的思想家和著名的社会活动  相似文献   

18.
1927年初当武汉已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后,革命政府的首都就由广州迁到武汉。政府的各部门如外交部、交通部、司法部、财政部等相继北迁。外交部设在前交涉署,财政部设在前军警督察处,交通部设在京汉铁路南局,司法部设在武昌三道街旧江汉道尹公署。国民政府则设在汉口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大楼。主要的机构都搬来了,国民党的  相似文献   

19.
"同志"一词至少在8世纪末由中国传入日本,首先在文人学士和僧侣间使用;其语义在江户时代特别是幕末维新时期得到发展,出现了派别化和革命化的趋势,受此影响,中国维新和革命人士也开始互称"同志";日本的社会主义者和共产党成员之间称"同志"也早于中国."同志"一词的语义在中日文化相互影响中得到了丰富.  相似文献   

20.
<正> 在我国现代文化史上出现了两大文化伟人——鲁迅与郭沫若。周恩来同志曾将鲁迅与郭沫若相比较,作出了正确的评价。他说:“鲁迅自称是‘革命的马前卒’,郭沫若便是革命队伍中人,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导师,郭沫若便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邓小平同志也评价说;“他(指郭沫若——笔者注)和鲁迅一样,是我国现代文化史上一位学识渊博,才华卓具的著名学者。他是继鲁迅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