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本通过对铜活字的产生和发展状况的阐述,揭示了中国印刷史上的活字印刷,特别是铜活字印刷的真实情况,从而进一步论述了活字印刷作为走向现代印刷的先进印刷术,在中国走不到头的关键原因,是与中国的封建专制统治有着很大的关系。另一方面在铜活字发展的最后阶段,清朝雍正年间内府刻印的最大规模的铜活字印本《古今图书集成》,是铜活字刻印史上的一次壮举。其珍贵性和重要性,为陕西省图书馆在辗转多变中珍藏这部典籍,增加了许多传奇的色彩。  相似文献   

2.
《古今图书集成》是我国现存古类书最大的一部,编辑的时间距今最近,资料内容最丰富,下限最迟,加以分类极细,查检方便,因此迄今仍被国内外广大科学研究工作者日常使用着。《古今图书集成》曾有过四次印本:第一次印本,系在雍正五年(1727),内府用铜活字排版印成《古今图书集成》,正书一万卷,目录四十卷,共计一万零四十卷,共五千零二十册(正书五千册,目录二十册),装五百二十二函(正书五百二十函,目录二函)。版匡高20.6厘米,宽13.6厘米,每半页九行,行二十字,白  相似文献   

3.
有清一代,最大规模的铜活字印本就是《钦定古今图书集成》。这是铜活字刻印史上规模最大、最成功、刻印质量最好的一次印书。不但卷帙浩繁,而且刻印精良,从所用纸张到刻工及装帧,在铜活字刻印史上都无可挑剔,“在内容上比《太平御览》更为丰富,在编制方面比《永乐大典》更有条理。就是这样一部高质量的大型类书,据张秀民先生调研,目前在国内仅存12部。我们馆就庋藏了其中一部。  相似文献   

4.
清朝雍正铜活字版《古今图书集成》,可谓宏幅巨帙,更何况是铜活字经有明一朝发展到清朝的集大成者。但由于存世不多。加上存藏单位的宝爱,大多数人未能亲眼目睹。这就导致有许多撰述者之讹舛。具体的,就是对于《古今图书集成》刷印用纸及其纸张颜色存在许多错误的说法。作者通过比对、调研、走访,再加上馆藏的佐证,对此进行了总结订正,将真实情况陈述出来,以期与同行共享。  相似文献   

5.
张翔 《图书馆杂志》1997,16(4):55-56
《古今图书集成》版别很多,其中尤以最初的清雍正年间内府殿本和后来的同文书局本为佳制。本文正叙述了这两种版本《古今图书集成》在美国的收藏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6.
正法国国家图书馆(以下简称法图)珍藏汉文档案、文献100余种,共2万余件册。这部分文献,主要是欧洲传教士、外交官和汉学家带回法国的。法图藏书中明正统《道藏》、明万历刻本《元曲选》《十三经注疏》、清雍正四年(1726年)铜活字《古今图书集成》等典藏对于法国汉学研究,具有一定推动作用;《圆明园四十景图》、册页本《皇清职贡图》、太平天国官刻书、《缙绅录》等档案文献为中国大陆所阙藏,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和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7.
《古今图书集成》是我国现存古代类书中辑录最为广泛、体例最为完善的一部集大成之作,代表了我国古代类书的最高水平。光盘版《(古今图书集成>索引》是光盘版《古今图书集成》的配套索引,其诞生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针对光盘版《(古今图书集成>索引》的特点及不足进行了客观的分桥评价,并指出了其所具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古今图书集成》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体例最完善的一部类书。清康熙四十年至四十五年由陈梦雷主持完成初稿,称《古今图书汇编》。世宗即位,又命蒋廷锡等据《汇编》重新编校,雍正四年(1726)定稿,改"汇编"为"集成"。该书规模宏大,内容赅备,几乎包涵了当时社会的全部学问。从研究《古今图书集成索引》(1985年版)入手,梳理其检索方法,希望对利用《古今图书集成》的读者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古今图书集成》(以下简称《集成》)是我国三百多年前编成的一部大型类书。它是我国最珍贵的文献之一,并素以古代大百科享誉中外。《集成》原名《古今图书汇编》,是清朝陈梦雷编,初稿始于康熙四十年(1701年)十月,完成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四月。康熙命令改名为《古今图书集成》,并开馆大事增编。在增编的过程中,因清朝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了政治斗争,陈梦雷受株连被遣戍辽阳。至公元1722年康熙死时,《集成》还未完成。雍正即位后,又命户部尚书蒋廷锡等人继续增编,于雍正三年  相似文献   

10.
王大忠 《大观周刊》2012,(12):166-167
本文以选介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藏清末光绪朝石印本《古今图书集成》为立题,对学界所共识的第三次印本,亦称“同文版”或“光绪版”的刊印过程、廷臣奏谕、朝廷赏赐及馆藏等情况,结合清内府古籍文献档案史料,略作补充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
林仲湘 《中国索引》2009,7(2):40-43
一、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 本项目的成果是电子版《古今图书集成索引》2.0版,刻在一张CD—ROM上。  相似文献   

12.
作为“雍正版《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影印出版工程”重点项目之一的《古今图书集成图集》编纂出版座谈会日前在京举行,来自学术界、图书馆界、新闻出版界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参加。  相似文献   

13.
被新闻出版署列为“九五”国家重点电子出版物的电子版《古今图书集成》,日前已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和广西金海湾电子音像出版社联合推出。 《古今图书集成》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类书,全书1万卷,1.6亿字。它全面收录了从上古到明末清初  相似文献   

14.
1 为什么要修《四库全书》 盛世修书,这是中国的传统。宋太宗命令大臣学士修《太平广记》500卷、《太平御览》1000卷、《文苑英华》1000卷。宋真宗进一步继承这个传统,修《册府元龟》1000卷。称为宋代四大书。明代永乐皇帝诏修《永乐大典》,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非常值得骄傲的一部大书。清代康熙皇帝诏修《全唐诗》。《佩文韵府》、《康熙字典》等。康熙皇帝的第三个儿子成亲王胤祉让他的门客陈梦雷修了一部10000卷的大书《古今图书集成》,雍正四年用铜活字排印5020册。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介绍了清雍正铜活字版《古今图书集成》的编印流传情况,以及陕西省图书馆所藏《古今图书集成》富有传奇色彩的辗转流传过程。旨在与图书馆古籍工作者共勉:保护与珍爱古籍责无旁贷。  相似文献   

16.
唐山路矿学堂于1907年始建图书馆,建馆伊始即得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御赐同文版《古今图书集成》一部,该书保存完好,至今藏于西南交通大学。学界尚未注意到1901—1908年间御赐《古今图书集成》对我国高校图书馆建设的积极影响,该文从文化变迁的视角,通过唐山路矿学堂受赐《古今图书集成》的史事钩沉,管窥这一时期清廷上层精英在推动学堂图书馆建设方面的观念嬗变。  相似文献   

17.
此前通常认为,乾隆年间为修《四库全书》,浙江藏书家郑大节家进献图书82种,收入《四库全书总目》的有48(一说47)种。本文根据郑大节进献图书的三种书目《浙江省第五次郑大节呈送书目》、《二老阁进呈书》、《二老阁挑取备用进呈书》,结合《四库全书总目》,考定郑大节家进献图书121种,收入《四库全书总目》的是95种。  相似文献   

18.
清代第一大类书——述评《古今图书集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今图书集成》(下文简称《集成》)是我国古代的一部最大的类书,诚如康有为所说:“《古今图书集成》为清朝第一大书,将以轶宋之《册府元龟》、《太平御览》、《文苑英华》,而与日月之《永乐大典》竟宏富者。”康熙年间,编有《渊鉴类函》、《佩文韵府》、《康熙字典》、《韵府拾遗》、《骈字类编》、《子史精华》、《分类字锦》等属于类书的巨著。而《古  相似文献   

19.
严粲所著《诗缉》现存版本比较重要的是明味经堂刊本、《四库全书》本等.笔者以北图珍本丛刊中影印的味经堂本《诗缉》为底本、以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的《四库全书》本《诗缉》为校本进行对校,发现《四库全书》本极为精善,错讹极少,可谓善本;赵府本错讹却有近千处之多,比较拙劣,究其实算不上善本,如果使用此本作为研究之用的确差强人意.  相似文献   

20.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汉文善本书中的李氏特藏与马氏特藏书两部分,笔者已在本刊上两期中作了介绍,上二类以外的善本书中,旧北大和原燕京大学图书馆旧藏的部分亦颇有特色,今简述如下: (一)藏书源流京师大学堂藏书楼(即北大图书馆的前身),于1902年建立,从1904年起开始收藏善本书。此时巴陵方氏碧琳琅馆一批善本书捐赠大学堂,同年又从外务省领到《古今图书集成》一部(清光绪年间影印铜活字本),成为旧北大收藏善本书的开端。碧琳琅馆,是方功惠的藏书堂号。方字庆龄,号柳桥。祖父曾任过漳州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