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墨家精神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时代精神有一定的通约性,分别体现在墨家“贵义尚利”的经济伦理价值观、“尚贤”与“尚同”并举的平等精神和“革故鼎新”精神三个方面。吸收和转化墨家精神的“合理内核”,对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建设现代企业精神和增强团队凝聚力,培养创新精神,有积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
贵“和”思想的现代价值陈振昌在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积存中,中华文化,象一座有待开掘的矿山,蕴藏着解决人类未来发展难题的丰厚的精神遗产。中国古代文化在继承发展中,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其独特的精神风貌和伦理原则,代代传承,历久弥新,成为中华民族生存、繁衍、安...  相似文献   

3.
张群 《文化市场》2001,(2):23-26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阐述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辩证关系,强调“我们应始终注意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这一立国宏观的思想提出.对于推动我国社会全面进步具有时代和现实意义。它有着鲜明的时代性和创造性,反映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它有着全新的伦理思想目标.体现了党对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视:它有着宣传文化阵地责任的要求,体现重视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现在图书馆的实践要求现代价值观念和现代伦理精神的支撑,促进人的德性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自利利他”是佛教的一个重要思想,它贯穿于全部佛教之中,尤其为大乘佛教和崇尚大乘佛教的中国佛教所倡导。“自利利他”思想具体表现为“四无量心”、“四摄 法”,和“六波罗密”,体现了慈悲为怀、平等利他,以及自利与利他并行并重、辩证统一的精神。它是传统化中的优秀化,对于当今社会正确处理人与人、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乃至企业与企业的关系,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应该成为普遍伦理原则加以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5.
当前严重的生态危机引发了人们从历史和现实中寻求出路。本文从中西、传统与现代的角度出发。将两种最具代表性的生态思想——西方的人类中心主义和中国传统的儒家和合生态思想进行对照。它们之间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一)哲学基础相异:“天人合一”、“天人相分”。(二)儒家生态哲学是“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但又和“人类中心主义”相区别。希冀从正反两方面的对比中,人们能继承和发展两种思想中的合理部分和现实适用性部分,同时也为当前的生态伦理学科的建设,及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寻找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6.
“东方传统养生智慧与现代生活”研讨会在北京举行11月14日,中国艺术研究院东方人体文化研究中心与日本芬理希梦株式会社和将来世代国际财团生命文化研究会联合在北京举办了一次跨学科的会议——“东方传统养生智慧与现代生活”研讨会。中、日两国近百名学者在会上发言,就东方传统文化中对于人类健康长寿和完美生活各种有益的智慧,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价值,以及沟通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艺术生活的联系等问题,作了有趣的探讨。一次跨学科的文化交流@文白  相似文献   

7.
明代文人传奇世界构筑于天人合一思想基础之上,天、地、人感应互动,共同维护人间伦理秩序,塑造良善人格,实现善的价值构设目的。人神互感的传奇世界在构设其价值体系时形成其三重生活世界图景,报应思想理论主要展示为二维生存形态:一则人间生存行为的善、恶为其生发之源,强调人间的往返报应关系;二则神灵报应,强调“天”报思想。两种报应方式交织共构,构成一个主体报应系统。  相似文献   

8.
张斌峰 《寻根》2004,(4):19-24
如果以现代价值观来透视中国先秦墨家的价值观,我们便不难发现墨家价值观之多元多维的新阐释,更可彰显出它所具有的鲜活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成都城市文化精神中的平民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化进程中,成都的休闲文化理念格外引人瞩目,“休闲”铸就了成都独特的城市风貌和文化气质。但“休闲”只是其外在表象,蕴藏其里的平民意识才是成都城市文化精神的灵魂和精髓。在当代,平民或平民意识,已经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和意蕴,它蕴含着朴素的人本主义思想内涵和价值取向,那是一种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和自由的精神。本文试图立足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语境,从文化历史的角度去解读成都休闲文化中所蕴含的以人为本的平民意识,并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探索“平民意识”所具有的文化与精神意义,以及成都作为“平民之城”所应当坚守的人本主义核心价值与思想立场。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以追求真善美为目标的伦理型文化,而善是其最重要的特质和核心价值。《大学》所言“止于至善”,说明善乃儒家最高的道德理想,求善的核心价值的形成与儒学的长期浸润密切相关。当然,我们讨论中国文化中善的思想,也决不能够忽略道家。  相似文献   

11.
20 0 0年 9月“剑南春经济与伦理高级论坛”在有 2 0 0 0多年历史的我国文明古城绵竹市举行。参加此次“高级论坛”研讨会的除省市有关领导外 ,专家学者 60多人全都具有高级职称 ,他们来自北京、上海、重庆、江苏、广东、湖北等 10多个省市和四川省各地。他们中有全国著名学者罗国杰、陈德华、何怀宏、王伟、藏乐源、刘茂才、林凌、赵国良等。与会学者就“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需确立的新观念、新思想”、“西部大开发背景下的企业经济与文化发展战略”、“企业经济与伦理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当代企业…  相似文献   

12.
汉代采取“以孝入律”的强制措施,大力推行“以孝治天下”治国之策,儒家孝伦理逐渐被汉律化.为此孔子儒家孝论在汉代发生很大变化,乃至异化.以现代法学的视角,从行政法、刑法、民法、诉讼法几方面梳理孝伦理的汉代律令化,探讨孔子孝论在汉代的异化及其社会影响,对于正确理解和把握孔子孝论的内涵和实质,厘清原始儒学与后世儒学的区别,正本清源,从而汲取孔子孝论之精华,弘扬中华“孝文化”,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3.
孔子的《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文化的精髓,在这部经典文献中,他对个体人格和人生境界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孔子看来,人生可分为四种境界:凡俗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孔子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审美的境界,即“乐”的境界。在《论语》中,“仁”、“德”、“诚”“礼”、“乐”是孔子特别强调的,它们共同奠定了中国“礼乐文化”的基础。孔子对“礼乐文化”重要性的强调开启了中国文化重视“仁爱”教育、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的传统,也开启了中国文化政治与伦理结合的传统。它对中国传统的“道德至上主义”和近代的“审美救世主义”潮流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因为如此,我们认为,以《论语》为核心的传统儒家文化是关于真、善、美的文化,更是关系到人的自由解放的文化。  相似文献   

14.
“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努力繁荣先进文化”。这是江泽民同志继“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之后.在“七一”讲话中向全党发出的又一个伟大的号召。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而文化创新,是实践“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重要方略.是发展和繁荣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基础。对全党同志.尤其对于包括文化市场管理执法队伍在内的广大文化工作者来说.是我们新时期的行动纲领和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15.
老子之“道”的特性及其对现代人的启迪李霞“道”力何物?《老子》一书中基本上避免了直陈的做法,而是采取了种种描述的方式以显示其特性。这样就决定了对于老子的“道”,现代人很难用某个特定的现代概念去诠释清楚,而只能从老子赋予“道”的种种特性去理解与把握。第...  相似文献   

16.
民俗文化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的精神资源和内在基因.研究、保护、传承和开发民俗文化,对于促进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认识价值、伦理价值、艺术价值、社群价值和功利价值.我们要以科学的眼光审视民俗文化,以现代的视角,借助产业运作来抢救、保护、开发民俗文化资源,以本土的特色民俗打造文化精品,变文化资源为文化资本,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为建设西部文化强省作贡献.  相似文献   

17.
面具文化是一种属于图腾范畴的源远流长的世界文化现象,也是人类文明发展初始阶段形成的一个特殊艺术领域。迄今,无论在宗教学、民俗学、历史学和艺术学等方面,都具有珍贵的研究价值。面具,一经产生,便与“神”结缘并被披上神秘面纱;面具作为一种神的物化符号,成为古人沟通人与神之间的理想形式。人们戴上面具,似乎便进入忘我的“神灵世界”。现代人则称其为“装神弄鬼。”美学家李泽厚指出:“在那看来狞厉可畏的威吓神秘中,积淀有一股厚沉的历史力量。它的神秘恐怖也正是与这种无可阻挡的巨大历史力量相结合,才成为美——崇高的…  相似文献   

18.
思想文化的现代价值问题陈春晨我们此次老子思想研讨会的主旨是:探讨老子思想的现代价值。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历史上流传至今的思想文化都有现代价值。比如,2500年前产生的儒学,经过了长时期的历史演变发展,人们仍然喜欢读《论语》、《孟子》和《荀子》等书,...  相似文献   

19.
讲正气,着眼于“为人”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取舍。宋代名士文天祥作《正气歌》以明志:“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日浩然,沛乎塞苍冥。”,他把“正气”看成是“为人”的道德规范中最根本的准则和价值取向中至高无上的追求,生则必秉正气而不移,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与基督教董丛林一中国传统文化与基督教神学文化,是各具特质的两种文化体系。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学为主干,它是伦理中心主义的“人本”文化,所涵容的主要是人与人的世俗关系规范,而非人神关系规范。中国的圣人,中国的“圣经”,对神学、神境表现得相当冷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