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在杜甫诗歌中,有典故人物与诗歌实指人物姓氏相切的用典方式,即“切姓用典”。这种修辞手段能取得意外的修辞效果,丰富了杜诗的修辞艺术。但由于创作中取材的局限,使得“切姓用典”可能因“断章取义”而失之精切。而不精切和与之相关的“过誉”现象,正是杜诗“社交诗”性质所决定的,是以公认的社交文化为背景的。杜甫“切姓用典”有自己的特色,特别在与李白诗歌的对比观照下,杜甫的“崇汉”心理和重视艺术技巧的创作态度再次得到印证。  相似文献   

2.
西昆体体现了中国诗歌从“唐音”到“宋调”的转变。北宋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大诗人都和西昆体关系密切。欧阳修早年是西昆诗人,他和钱惟演、晏殊交往较多,今集中尚存有不少“昆体”诗;王安石虽反对西昆体,早年亦学西昆,晚年“半山体”小诗更与西昆体渊源颇深;苏轼不但写西昆体,还对杨亿表示仰慕,更把钱惟演的轶事作为典故用进诗中;黄庭坚早年已学李商隐,其诗虽与西昆体不同,但在用典使事等方面化用了“昆体工夫”。  相似文献   

3.
王安石的诗歌,立意新奇、讲究锤炼、多用典故、好发议论,有着与唐诗不同的风格,是宋诗特色形成的关键人物。本文对王安石诗歌的特色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4.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言其“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用典,或使立意有据,或令表意委婉;或以古比今,或借古抒怀。用典,并非只是简单援引,以少言多,其实内蕴丰富,效果各异。本课聚焦“用典”,通过确立核心学习任务,提供积极有效的解读支架,引导学生在联系、梳理、比较中体会“用典”背后的精心,理解“用典”与意旨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获得对古典诗歌的审美体验,从而实现古典诗歌鉴赏思维能力的进阶。  相似文献   

5.
通过考察王维诗歌的用典情况,可以了解到王维诗歌所征引典故的来源,以此入手来察看他的知识构成,及其对王维思想的影响,分析他的主要思想倾向,并总结王维诗歌用典的特色。  相似文献   

6.
用典是古典诗歌的一大特色,善于用典更是《纳兰词》的一大特色,纳兰用典或抒情或言志,用典不仅多,而且典故多与词境融为一体,独造新境,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才能。  相似文献   

7.
唐彦谦师法众家,但李商隐对其影响最大,其影响主要体现在诗歌所抒发的情感和诗歌的艺术特色上,即诗歌感情深沉,工于用典和长于讽谕。  相似文献   

8.
唐彦谦诗歌语言最大的特点就是用典.他的用典集杜甫和李商隐二人之所长,既用事精切又“遗神取貌”,形成了精工纯雅、典丽雅致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9.
晁补之的诗转益多师、自成一体,其用典范围广博,喜镕铸古书,化"经史子集"语为诗歌用语;在用典形式上,或"对句用典",或"连句用典",或"句句用典",形成了凌厉扬进的诗风,以其独特的用典方式体现出宋人诗歌用典的特质。  相似文献   

10.
李峤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特色与成就。大致说来,其诗歌善于隶事用典,且巧为骈俪偶对,同时具有富丽恢宏与清绮秀美兼善的特点。从文学史意义上说来,李峤诗歌促进了律体与七古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学问一直为历代诗人所重视,“以学问为诗”却是在宋代形成的,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唐代诗人杜甫。杜甫首先以赋笔写诗和以议论入诗,从而打破了中国诗歌传统的审美体系,开始关注诗歌中的学问典故、字词韵律。韩愈、李商隐为唐人学杜诗最有成就的两位诗人,他们的创作、诗学观直接影响了宋诗“以学问为诗”的形成,“以学问为诗”便在西昆派(以典故为诗)、欧阳修(化用古人诗句)、王安石(以史料入诗)等诗人努力下,到苏轼、黄庭坚达到成熟。特别是黄庭坚的诗学理论的提出,从而使“以学问为诗”从一种单纯的诗歌技巧上升为诗歌创作观。  相似文献   

12.
宋人在文学创作上,讲究"以才学为诗",推崇资书用事。兴起于宋代的诗话,对用事的记述和评鉴随处可见,既对用事有所指瑕,又提倡"用事工者如己出",如盐融于水,不漏痕迹,达到令人叹为观止的境界。  相似文献   

13.
宋人在文学创作上,讲究"以才学为诗",推崇资书用事。兴起于宋代的诗话,对用事的记述和评鉴随处可见,既对用事有所指瑕,又提倡"用事工者如己出",如盐融于水,不漏痕迹,达到令人叹为观止的境界。  相似文献   

14.
杨万里是南宋著名大诗人。研究杨万里具有当下意义,主要表现在“新”、“活”、“诚”三方面,他留下的文化遗产有积极的现实作用。更为重要的是,深入研究杨万里,将为南宋文学特别是诗歌的发展提供新的认识。在这一点上,钱钟书先生的意见给我们很大启示。  相似文献   

15.
王安石是一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在现有的宋人笔记小说中,王安石的形象以负面为主,主要表现在:诡异的出生,性格执拗、强忮,心胸狭窄,祸国害家,等等。造成这一负面形象的原因在于:与宋代党争有关,南宋初期统治者及其追随者的污蔑,与新学和“诗祸”有关,等等。这一负面形象的形成影响了后世对王安石的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16.
宋金元哲理诗探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哲理诗是一种具有双重品格的诗,是哲理与诗性的完美结合。宋金元三个时期共408年的哲理诗,在当时诗人们的努力下,使之历史地成为了可与传统的怀古诗、送别诗等媲美的一种诗歌品类。北宋的哲理诗,主要表现出了三大特征,即揭示自然规律,反映人生哲理,表现佛禅义理。南宋是一个理趣诗与理学诗盛行的时代,前者以杨万里的诗最具代表性,后者成就卓著者则首推朱熹。朱熹的理学诗主要分为三类,即"阐说义理类"、"融合渗透类"、"亦情亦景类",各具特点。而借助形象以进行理性思考,并从中揭示出某种社会或人生方面的哲理,用以加强作品内容的深刻性,则是金代哲理诗表现在艺术上的一个重要特征。元代是一个新儒学高度发达的国度,其定理学为官学的举措,不仅为哲理诗的创作带来了新的气象,而且使理学家的"学者之诗"一变而为"诗人之诗"。这种变化,是理学诗在元代进步的标志。  相似文献   

17.
宋代诗话中的用事论主要在两个维面展开:一是对诗歌用事的原则及其要求进行探讨,着重考察用事与整个诗作、使字用语、诗意表现、创作主体的关系;二是对诗歌用事的方式及其内涵、审美效果等进行考察,着重从意用事和语用事两大块切入探讨。宋代诗话的用事论较充分地体现出了宋人对具体诗法理论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论王安石绝句对中晚唐绝句的继承与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安石的七绝在取法白居易绝句与晚唐咏史绝句的过程中,发展出宋调特征;对杜牧、李商隐、韩偓等人七绝艺术的取法与创变,形成了雅丽精绝的艺术境界,宋人认为荆公之作回复唐音,主要是针对这类作品而言,但王安石在其中表现了新的艺术个性,开拓了新的诗境,并非对唐音的简单复归。王安石的五绝取法中晚唐五绝精巧细腻的特点而更富于变化。荆公绝句是宋代诗史上的独特现象。  相似文献   

19.
陆游以典入词,数量多、范围广,熔铸巧妙,广博精当。在放翁词中,借鉴唐诗方法多样。探讨放翁词与唐诗的关系对于研究宋词与唐诗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韩愈是唐代文化学术史上承前启后、转旧为新的关键人物,其诗文对宋诗、宋词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以奇崛险怪称名于中唐诗坛,但其对宋词产生最大影响的诗歌,却以细婉轻柔、冲淡自然、率意真切的作品为主。与之相类,韩文中的临山摹水篇章、赠序类散文中的写景咏物部分、韩集中的笔墨游戏、戏谑诙谐之作以及韩文中凝练出来的成语习语等,都成为宋词着力取法的对象。从具体词人来看,王安石、苏轼、辛弃疾、刘克庄等受韩愈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