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云南是民族文化的富集地,从而使得云南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都呈现出多样化特征。也正如此,作为云南传统文化重要内容之一的云南古代戏曲文学在形成和不断发展中显示出了独特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但在文献梳理中我们显然感到云南古代戏曲文学研究的单一和单薄,即便在戏曲作家、戏曲作品的收集、整理方面都显得极为匮乏;在对其发展过程中与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关联探讨的成果就更为鲜见,而这些恰恰是我们在文化创新方面应该做的基础性研究。  相似文献   

2.
“填词之设,专为澄场”是李渔观众本位的戏曲接受观的理论核心。它观照到戏曲的学性、舞台性和观赏性。李渔认为编制、导演、表演与观众欣赏有密切的关系,影响并制约着戏曲接受的效果。李渔观众本位的戏曲接受观集前人理论成果这成,融汇自己的艺术经验和见解,对中国古代戏曲理论是积极的开拓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古代戏曲是门综合艺术,它不仅是文学与音乐的艺术综合,也是古代各民族文化融合的艺术结晶。民族文化融合对古代戏曲的影响,几乎是全方位的,涉及的问题极多。此文仅以古代戏曲的形成与兴盛,以及古代戏曲音乐的发展与成熟诸问题与民族文化融合之关系为论,聊述浅见。  相似文献   

4.
“填词之设,专为登场”是李渔观众本位的戏曲接受现的理论核心。 它观照到戏曲 的文学性、舞台性和观贪性。李渔认为编剧、导演、表演与现众欣赏有密切的关系,影响并制 约着戏曲接受的效果.李渔观众本位的戏曲接受观集前人理论成果之大成,融汇自己的艺术经 验和见解,对中国古代戏曲理论是积极的开拓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戏曲体现出一种召唤结构性特征,呈现出一种空灵美的风格。这种空灵美正是中国古代戏曲的召唤结构能对观众产生审美召唤的关键所在。面对现今的召唤危机,中国戏曲必须进行审美观念的转变和结构形式的改变。  相似文献   

6.
北方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期论坛着重探讨了北方民族文化融合与辽金元文学及中国古代戏曲小说繁荣的相互关系。李成教授认为民族文化融合是中国文学转型的动力之一,尤其是北方民族文化影响了辽宋金元时期中国文学的走向、内在特质和文学风格,促进了戏曲的发展。周惠泉研究员认为,辽金文学是汉文化与北方民族文化融合互补的结晶;田同旭教授认为,十六国北朝是古代戏曲艺术形成开始兴起的时代,金元两代则是古代戏曲艺术正式成熟的时代。刘达科先生认为民族文化融合与双向交流,为古代戏曲发展增添了新的基素和活力。  相似文献   

7.
明清堂会演剧中观众对戏曲的欣赏是赏玩性质的。观众行家式的赏玩(品评和粉墨登场)既以其艺术才华的展示来获得快感,又以独到的见解深化了中国戏曲的表演理论。这种欣赏一方面加剧了明清戏曲由学时代向演技时代转变的进程,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古代戏曲美学品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戏曲的诗乐教化倾向的产生与发展的原因众多,其主要原因则是中国古代戏剧家的艺术价值观。对中国古代戏曲家艺术价值观的产生影响的重大因素有三个方面:一是古代戏曲家的特殊的社会地位所形成的双重人格;二是中国古代戏曲家所接受的儒家传统文化观;三是中国古代戏曲观众(既包括下层民众也包括统治阶级上层贵族)对戏曲的矛盾需求。这三个方面的作用虽然复杂,却可以用一个原则将之统一。这个原则就是《毛诗序》中提出的"风化"和"风刺"。这二者的结合,形成中国古代戏曲矛盾、复杂的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9.
忠孝古难全?——中国古代小说、戏曲的忠孝文化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忠孝文化中一直存在"忠孝古难全"的思想,为了解决这个矛盾,除了中国古代的哲学家、思想家进行哲学伦理建构外,中国古代小说、戏曲作家也积极投身于这个问题之中,在他们的笔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实实在在地经历、演绎和回答着"忠孝两难"的问题,或显孝、或扬忠、或以忠统孝、或以孝统忠、或以忠统义,使得中国古代小说、戏曲中的忠孝文化婀娜多姿、丰富多彩,具有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忠孝文化中一直存在"忠孝古难全"的思想,为了解决这个矛盾,除了中国古代的哲学家、思想家进行哲学伦理建构外,中国古代小说、戏曲作家也积极投身于这个问题之中,在他们的笔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实实在在地经历、演绎和回答着"忠孝两难"的问题,或显孝、或扬忠、或以忠统孝、或以孝统忠、或以忠统义,使得中国古代小说、戏曲中的忠孝文化婀娜多姿、丰富多彩,具有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11.
古代戏曲是文学、音乐、舞蹈的艺术综合,也是古代各民族文化融合的艺术结晶.十六国北朝时期集中出现的一批古剧,促进了唐代古剧的繁荣,形成了以参军戏为标志的主流艺术,从而加快了古代戏曲形成的艺术进程,为古代戏曲的正式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艺术贡献.十六国北朝是古代各民族文化融合的重要时期,古剧艺术的集中兴起,得力于各民族文化融合这一历史契机,仅靠中原传统文化的自身发展,只能限制古代戏曲形成的艺术进程.  相似文献   

12.
李渔从戏曲创作、导演、表演三方面观照戏曲接受问题,建构起他的戏曲接受观。观众本位是其戏曲接受观的理论核心,崇尚通俗是其戏曲接受观的艺术追求,娱乐至上是其戏曲接受观的功利取向。李渔戏曲接受观融汇了前人理论探讨的成果,凝聚了自己的实践经验和理论见解,对中国古代戏曲理论是积极的开拓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从《莺莺传》到《西厢记诸宫调》,到《西厢记》,一部优秀文学作品历时数百年方始诞生。这一现象昭示任何一位有成就的作家,任何一部(或一首)有成就的文学作品,总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哺育。古代作家借鉴学习前人繁荣了我国古代文化,也为我们今天如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4.
儒家学说“注重风教”的观点对于古代戏曲导演理论的影响至深至远。儒家重视思想教化和陶冶情操、协调人际关系等精神要义,成为戏曲导演艺术创作的主流和传统。在中国古代戏曲导演史上,追求戏曲艺术对于人的陶冶、教育作用以及对于社会的重大责任感,始终是指导古代戏曲导演创作的一个恒久不变的艺术准则。  相似文献   

15.
秦东为古代关中要地,周秦汉唐属京畿之地,文化繁荣,底蕴深厚,涌现了许多古代著名作家,具有很好的旅游开发资源和价值。开发秦东古代作家旅游.当今之务是,加大对秦东古代作家研究和宣传的力度,建立秦东古代作家博物馆,兴建并修复秦东古代作家纪念性建筑,增设有关秦东古代作家的旅游内容或项目,开发有关秦东古代作家的旅游产品等。  相似文献   

16.
我国戏曲从金、元以来,流传下丰富剧目。产生众多戏剧大师,如关汉聊、王实甫、汤显祖、孔尚仁、洪升等,他们和诗人作家不同的地方是面向舞台,面向观众,不象诗文作家只爱在少数文人中间寻觅读者与知音。他们的作品有不少还吸收民间艺人的成就,因此能较多地反映人民的生活和愿望。文笔也力求浅近通俗,与诗人作家要求典雅、精炼不同。但由于向来封建文人对戏曲的歧视,他们的作品大多  相似文献   

17.
徐渭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戏曲作家和戏曲理论家,他的理论著作《南词叙录》,为古代专论南戏的唯一著作,集中体现了徐渭对于南戏发展创作等多方面的思考总结,不论是对南戏、"本色"论,还是对其后文人的戏曲创作来说都有着重要的贡献和不容忽视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
戏曲是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产物之一,地方戏曲是地方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戏曲,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建设和谐校园,也能够让学生认识民族文化,建立民族自信。学生对地方戏曲的学习亦有利于戏曲传承。本文分析了地方戏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价值与融入策略。  相似文献   

19.
北方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期论坛着重探讨了北方民族文化融合与辽金元文学及中国古代戏曲小说繁荣的相互关系。李成教授认为民族文化融合是中国文学转型的动力之一,尤其是北方民族文化影响了辽宋金元时期中国文学的走向、内在特质和文学风格,促进了戏曲的发展。周惠泉研究员认为,辽金文学是汉文化与北方民族文化融合互补的结晶;田同旭教授认为,十六国北朝是古代戏曲艺术形成开始兴起的时代,金元两代则是古代戏曲艺术正式成熟的时代。刘达科先生认为民族文化融合与双向交流,为古代戏曲发展增添了新的基素和活力。  相似文献   

20.
随着改革的开放和时代的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戏曲也在不断创新,在乐队编制方面逐渐加入了西洋乐器,不仅满足了审美意识不断提高的观众,还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本文就长笛在戏曲方面所充当的角色,诠释戏曲乐队中加入长笛的原因,以及如何使长笛和戏曲更好的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