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在学习支持系统的建设上,不同性质的学校有不同的建设内容、方法。作为高等教育来说,电大学习支持系统的建设应该是主要为参加学习的学生提供服务,同时也能够为其他需要学习的人提供部分服务。然而我国许多单位在学习支持系统建设中都存在着误区。探讨学习支持系统建设的误区并采取防范措施。对学校实施有效的科学发展观有积极的支持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网格技术的出现和不断发展为解决远程教育学习支持系统面临的问题提供了机遇,利用网格技术实现各类学习支持系统的整合和对接,以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共享是基于网格远程学习支持系统模型的目标。网格环境下的远程学习支持系统的设计思想、体系结构、实现构想及其服务优势,需借助网格技术建立较为完善的远程学习支持系统,为远程教育提供良好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  相似文献   

3.
当前学校中,存在着将知识管理简单化、孤立化的实践误区.本文从学校知识管理内涵入手,分析其产生的认知根源,并指出发展学校知识管理系统是走出误区的重要实践策略.学校应重视学校知识管理的流程再造,建设和谐的学校知识管理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4.
支持泛在学习的资源、服务及其门户设计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面对上海市建设学习型城市的需要,如何为学习者提供综合的学习服务支持系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对终身学习这一理念的提出以及终身学习实践在国际上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综述;接着结合上海目前的终身学习实践及面向上海市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发展需求对面向终身学习的技术系统进行了设计.该设计采用学习超市的隐喻支持泛在的接入方式,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服务应用,从而为学习者提供随时随地可获得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支持服务.  相似文献   

5.
当前,很多学校都十分重视品牌建设,但在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误区。为此,有必要对品牌建设的内容、主体、方法、评价等进行分析反思,从而为学校走出误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无锡市育红小学把智慧校园建设作为学校品质提升的“金钥匙”,以智慧校园示范校创建为契机,积极探究信息化应用,高水平推进智慧环境建设。科学建构,架智慧“立交桥”。目前,学校已建成覆盖全校的校园网、无线网络、多媒体教室等;全线开通智慧课堂教学支持系统、智慧学习系统等电子校务平台;建设完成校园安全工作应急反应系统、网络信息安全系统和校园监控系统、智慧校园超享资源系统等,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多主体提供高效的教育服务。  相似文献   

7.
学校社区化是全民学习、终身教育时代的国际取向,也是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路径。学校向社区开放,社区参与学校建设和发展,调用社区资源配合学校建设有利于未成年人道德成长的社会支持系统,这是当前我国学校教育改革应该选择的路向。在介绍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做法的基础上,文章建议学校方面应该主动出击,积极与相关社区组织联系,主动服务,争取资源与支援;用政策和制度来规范和引导学校、社区的行为,促进学校社区化和社区支持系统的建设;创新管理机制,在协商、对话的基础上,架起学校、家庭、社区之间的桥梁,促进三方面共建、互赢。  相似文献   

8.
智慧学校作为研究学校的一种新视角,引领了信息时代学校发展与变革的国际潮流与趋势,是未来学校变革的重要走向.综观国外有关智慧学校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得出政策法规、组织机构、智慧学习环境、数字教材、课程体系与教学范式以及学校基本支持服务体系是影响智慧学校建设最直接、最重要的实施条件.各国从不同层面将明晰智慧学校的内涵意蕴、重视发挥政府职能、建构以转变教与学方式为中心的智慧学习环境、建立智慧学校示范基地、构建多主体参与的智慧学校建设支持系统作为智慧学校建设的主要经验.  相似文献   

9.
目前,部分中小学建起了校园网,并通过Cernet等网络与Internet联网。仅以甘肃省为例,截至2002年底,建立校园网的学校达174所,以各种方式接入Internet的学校有239所,全省中小学拥有各类计算机6万余台。但据笔者观察发现,建立在校园网上的网站主要用来宣传学校和进行盲目攀比,网络学习不是十分理想。除师资缺乏和教师观念问题外,其主要原因是缺乏功能完善的网络学习支持系统和相关服务。解决此问题的主要途径在于引进和自主设计、开发网络学习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10.
网络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网络系统的现代学习方式与基于传统介质学习模式不同,它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大的选择性,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条件。但在网络教学中应注意网络平台的建设、完善网络教学资源和学习环境支持系统、建立适用于网络教学的质量评估体系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1.
随着时代的进步及消费者导向的理念兴盛,一般教育机构均努力强化对学习者的服务,以满足学生需求。现代的远距教育机构已经能够体会良好的学习支持系统在远距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并已经了解建立学习支持系统给予学生帮助的必要性。在现今的电子时代里,电脑网路的发达不但为远距教育带来教学实施方面许多好处,同时也提供了远距教育学习支持系统更大的发展空间。基于对学生学习支持系统的认知,以及远距教育的发展远景,发展网路化的学习服务是远距教育机构的热门主题。  相似文献   

12.
日本十分重视终身学习支持系统建设。其通过普通学校多种形式提供教育资源,社会教育机构多种形式开展社会教育和创立立体桥式的评价体系等方式;对于我国建立终身学习法律、法规,完备教育设施,建立评价制度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主编通讯     
在火热的夏日里 ,《中国特殊教育》2 0 0 4年第 4期与读者们见面了。本期杂志为读者们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全纳教育研究”栏目中 ,高喜刚等人的文章“普通学校特殊儿童支持系统的建立与运作”探讨了目前随班就读中普通学校支持系统的运作模式 ,如资源教室的建立。通过实践探索出资源教室的服务功能、工作特点等 ,并形成了多层面的支持系统的结构。文章所讨论的问题对普通学校如何建立特殊儿童的支持系统有借鉴意义。“课程改革研究”栏目中 ,孙颖的“培智学校课程统整的实践研究”介绍了目前培智学校课程统整的模式 ,并从教师、管理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学校文化建设是整体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核心措施。近年来,我国许多学校的文化建设走人了虚幻化、形式化、纸面化的误区。这些误区源自于人们对学校文化的要素和结构缺乏清晰的认识。从要素上看,可以从形态和载体两个角度对学校文化的组成进行细分。从结构上看,可以将学校文化结构分为无生命的几何模型和有生命的树模型两类。生态树模型对学校文化的要素和结构提供了一个合理的描述,对于克服当前学校文化建设中的误区有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15.
聚焦美国服务性学习开展的相关经验,可为我国中小学校优化相关主题课程、完善课后服务提供一个可借鉴的视角。美国中小学服务性学习的课程统整机制包括促成学习和服务的有机衔接、从社区获取更为丰富的资源、注重反思评价;其外部支持系统包括多方协作机制、教育能力建设机制、社会治理机制等。  相似文献   

16.
网络教学是基于网络系统的现代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与基于传统介质的学习方式不同,它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大的选择性空间,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条件。网络教学中应注意网络平台的建设,完善网络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支持系统,建立适用于网络教学的质量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17.
开放大学学习支持系统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终身教育”的观念越来越为社会大众所接受时,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满足人们日益高涨的教育需求。素来以“面广量大”为特色的远程教育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何利用现代通信手段和教学媒体为广大接受远程教育的学生提供高质量、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成为大家所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主要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上海电视大学和世界上其它三所知名开放大学的学习支持系统进行了比较,指出了开放大学在学习支持系统建设上存在的问题,这一研究对我国远程开放大学学习支持系统的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后疫情时代,教师发展更应体现主动、多元、柔性。通过对建设框架的迭代更新,区域性支持系统为教师提供"去中心化"的柔性体验、数据聚合的伴随发展、全过程多路径的学习服务,适应教师发展的新需求,引导教师进行更加主动积极的自我发展。  相似文献   

19.
现代远程教育存在"两个远距离"。一个是教师和学习者的"物理远距离",另一个是教师和学习者共同面对的与无生命的计算机的"心理远距离"。物理和心理上的远距离导致教师和学习者、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相互沟通困难,学习者与资源之间沟通困难。这种远距离的状态使得现代远程教育缺乏传统教育中师生面对面的交互及情感交流。因此要使学习者的个性化网络学习能顺利进行必须克服这两个远距离。而克服"两个远距离"最有效的办法是为学习者的个性化自主学习提供有效支持和人文关怀。个性化网络学习支持系统是指整合了现代网络技术和个性化支持技术的网络学习支持系统,它的本质是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服务,使学习者的个性化网络学习顺利进行。概括地说,个性化网络学习支持系统就是为学习者的个性化网络学习提供支持的软件系统。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在现代信息技术与社会诸多领域相互作用的动态发展中,信息化已成为当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学校成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学校成人教育信息支持系统建设,是为终身教育的发展奠定理论创新和实践基础的关键性要求,加强学校成人教育信息支持系统建设势在必行.本文就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