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城镇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障已在“统账结合”的新模式下运行,但是实践表明,依照这种模式所提供的制度养老金数额对老年人养老的所有需要的保障是不确定的。中国人口和家庭的历史与经济背景以及发展趋势的特殊性,使一些老年人得不到家庭养老的经济支持。因此,养老保障的实现要从纯经济领域之外寻找帮助。社区的地利和人力以及社区服务可以成为市场经济背景下的特殊系统,使得社区能够发挥家庭力不能支的功能,补充现行养老金制度经济保障的不足。  相似文献   

2.
养老金积极主义与公司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司治理命题产生于公司所有杈和控制权分离所形成的委托代理问题.20世纪90年代,美国兴起了以养老基金为主导的股东积极主义运动,倡导养老金积极主义运动的养老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委托代理问题.但是,公共养老基金和私人养老基金参与公司治理还存在一定差异性.此外,养老金积极主义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了一些新的特征也值得关注,这显示现代公司治理模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3.
个人账户基本养老基金入市投资是解决在岗职工未来养老保障给付危机的积极办法。目前个人账户基金入市投资在市场障碍。政府当务之急是要设法补实个人账户基金,改善上市公司质量,规范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行为,提高经济鉴证信息质量以控制投资的系统性风险;促进国内金融工具创新,统一个人账户基金的投资管理,构建有效的养老金投资组合以降低投资的非系统性风险,使个人账户养老金入市投资尽早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4.
人口老龄化作为一个全球性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目前,江苏省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养老保障的各方面都面临着机遇与挑战。老龄化进程在对养老保险基金产生一系列影响的同时,不仅增加了老年群体对老年护理服务、老年社会福利的规模需求,更对这些服务提出了高水平的要求,促使其针对现有不足进行机制调整。深入探讨江苏省老龄化进程对养老金缺口、老年护理服务、老年社会福利体系产生的影响,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为政府应对老龄化进程、开展养老保障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养老金管理体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养老金管理体制不尽相同,但大致可分为公共管理模式、私人管理模式和混合管理模式。从世界范围看,为了适应养老保障形势的需要,有效应对养老金危机,养老金管理在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管理制度、管理内容等方面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强调引入市场机制,行政管理和业务管理相分离,注重基金监管,追求社会综合效益。我国应逐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调整政府在养老金事务中的职能,建立分权式养老金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6.
我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短缺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是有保证系统收支平衡的养老基金,但是在目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国家对计划体制下工作过的职工的养老债务,以及资替代率、低退休年龄、狭窄的养老保障面、高额的企业欠缴费等等都形成了保险基金的巨大缺口。要维护养老基金的收支平衡,首先要用国有资产补偿养老债务,其次降低工资替代率,逐渐提高退休年龄,保证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成功。  相似文献   

7.
农村社会的老龄化、家庭保障功能的弱化、土地保障功能的虚化及其他的一些原因使得农村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养老现实。农民仅仅靠自己的力量已无力应对日益严峻的养老问题,农村急需社会养老保险。本文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分析入手,从国家保障层次和个人保障层次两个方面提出了自己对多层次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构想。  相似文献   

8.
青岛市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呈现加速趋势,社会养老机构的发展受到制约,老年人的养老方式的意愿发生改变,传统的养老模式受到严峻地挑战。新型居家养老模式是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居家养老模式,它是建立在社区支撑并依存社区的一种养老模式,能够实现家庭、社区、社会和政府良性互动,能够切实实现老年人的养老保障。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阶段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应分两步走:近期制度建设和中长期制度建设。在近期考虑到农民群体分化的现实,针对不同的群体采取不同的保障措施;中长期则追求城乡养老保障制度整合.将日前城镇的社会统筹部分养老金扩展到农村,使其成为全民共享的养老保障项日。可采取城市化、“土地换保障”、改“农业税”为“养老保障费”及人口政策和养老保障政策相结合等措施解决制度建设的资金短缺问题。  相似文献   

10.
曾子村2010年开始推出新农保试点,但老人们的养老保障还是以传统的养老模式为主,这种模式面临着家庭收入普遍不高、土地收益下降、社会养老保险水平低、养老保障覆盖面小等一系列问题,为了提高曾子村养老保障水平,必须大力推进曾子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更好地发挥家庭养老保障的功能,继续发挥土地养老保障的作用,不遗余力地加快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推广和普及,建设传统与现代养老模式互补的农村养老制度。  相似文献   

11.
文化是制度产生的内生变量,不同的文化特质荟萃生出不同的养老保障制度及养老模式。与传统孝道文化相一致的养老保障模式即家庭养老,在现代大工业时期,似乎它应该退出历史舞台,呆国外较发达国家的养老保障发展史告诉我们,家庭养老不仅不会终结,相反它还会随着历史的发展焕发出更加绚烂的青春活力,在现代社会它依然回唱主角,其他形式的养老保障都不过是对它的补充。我国的农村养老保障模式必须有传统文化的属性。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关于养老金双轨制改革的呼声此起彼伏,可直到现在依然没有实质性进展.历史形成的“养老金双轨制”已不适应社会发展和社会保障的要求,逐渐走入困境,实际上已经成为特权与不公平的代名词,扩大了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削弱了养老保障功能.面对缴费及退休后领取养老金标准的严重不公,只有打破特权,破除既得利益部门权益,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角度,真抓实干,才能真正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13.
解决农村养老问题 构建和谐农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占总人口80%的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障水平较低,甚至没有保障。因此应当从实际出发,克服以家庭为单位的单一养老模式,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适应农村经济状况的养老保障体系,促进农村社会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由于我国现今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障体制实行部分积累制的基金运行机制,基金运转入不敷出。这给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障体制的正常运转造成了较大的风险,增加了国家财政负担,阻碍了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进程。因此,国家必须在偿还对国有企业老职工的隐性养老金负债的基础上建立起以供款基准制为主的养老金运转机制,对现有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障体制进行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15.
当前水利单位的退休金制度难以为继,需要对其进行改革。改革不能完全照搬企业多层次养老保障模式,而是要考虑制度的发展路径,目标人群的承受能力和改革的可操作性等多元因素,建立符合水利单位及其人员特点的养老金模式。未来的目标模式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为国民化的基础养老金,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第二层次为确定给付型职业年金,保证体面的老年生活;此外还要鼓励提倡水利单位职工为自己的老年生活预先做出经济准备。  相似文献   

16.
老龄化是中国面临的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中国的老龄化状况与日本老龄化状况相似,介绍了日本养老理念与养老保障模式,我们可以结合中国国情并借鉴日本的养老经验,树立科学的养老理念,创建养老产业,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来发展中国的养老保障事业。  相似文献   

17.
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如何解决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问题已成为社会热点问题,本文从分析造成养老金缺口的原因,提出解决养老基金缺口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城乡二元分治的治理模式、农村现行的土地承包政策以及农民在养老保障上的失语,是促成当前农村以土地为基础,以家庭为核心的养老模式的重要因素。由于目前家庭养老能力受到削弱,土地的保障功能日益弱化,同时国家的养老保险政策存在制度缺陷,这种模式受到了严重挑战,无法满足农村养老需求。因此,政府应该通过提高土地保障能力,充分发挥家庭的养老保障功能,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等措施,解除农民养老的后顾之忧。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以前在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职工中实行的平等的养老金法律制度,体现了养老金平等理念的社会共识。从80年代中后期到21世纪初期实施的企业职工养老金制度法律改革有其特殊的历史条件、经济背景、制度环境及合理性,但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金改革滞后,逐步形成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金的不平等,不符合宪法所要求的国家平等地保障劳动者的养老金权利。将企业、事业、机关单位三种不同类型职工的养老金制度合并为一,既是回归新中国以来劳动者养老金平等的制度实践,也是实施宪法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建立的劳动者基本养老金制度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20.
中国当前农村养老保障中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当前农村养老保障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对此本着重从思想观念的转变、养老集金的筹措、义务工储备、养老保障的管理、服务人员的培训、养老金的等价物替代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