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7 毫秒
1.
钟嵘的《诗品》是齐梁时期中国诗学的集大成之作[1]。钟嵘以理论家的敏锐和胆识,对汉魏至齐梁五六百年间的诗歌作品进行考察研究,指出当时文学的主潮是五言诗,诗歌的本质在"吟咏情性",并创造性地提出了"文已尽而意有余"的诗歌美学意蕴,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
齐梁诗人吴均生于宋明帝泰始六年(公元469年),卒于普通元年(公元520年),享年52周岁,是南朝齐梁时期的诗人、文学家、史学家和地理学家。他毕生追求建功立业,报效帝王家,但终未达显宦,却用清拔脱俗的笔触透视齐梁历史,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尤其是他"清拔有古气"诗歌作品,对当时和后世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试从齐梁时期四个方面的历史环境入手,探究诗人吴均各类诗歌作品的创作背景。  相似文献   

3.
齐梁时期咏物诗创作达到繁盛的局面,当时社会风气、切磋文艺之风对咏物诗创作艳情化、娱乐化、类型化的特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齐梁文坛风气与咏物诗体物为妙的特征之间也有紧密联系,诸多要素促成咏物诗在齐梁间的繁盛.  相似文献   

4.
壮族情歌被"妖魔化"主要有三个时期:明清时期、民国时期、文革时期。在这三个时期,对唱情歌都属于被禁之列,歌圩遭打压甚至取缔。壮族情歌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被"妖魔化",体现了当时主流社会的文化需要和政治需要,情歌的被"妖魔化"折射出当时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的需要和社会控制模式。壮族情歌在被"妖魔化"的同时,也一直被"浪漫化"。古代世界的人们对壮族情歌的"浪漫化",是出于对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向往和追求;而当代世界对壮族情歌的"浪漫化",则更多地折射出文化旅游中各方力量合谋把壮族建构为诗意的、浪漫的民族的努力,以及现代都市社会的人们对田园牧歌时代的怀念。  相似文献   

5.
齐梁以来,诗歌注重词藻、对偶与声律,作品大都不脱轻艳之风。隋朝时期,南北两种文风并存。初唐时期,南北文风逐渐融合。在当时,真正反映社会中下层士人精神风貌和创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典诗学的齐梁新变与萧氏文学集团的雅俗观念及尚和思想密不可分。萧氏帝王文学集团从声调、节奏和韵味三方面入手,以引谣入诗的方式来实现民间文化对传统文化的改造创新,引发了齐梁时代诗文创作从形式到内容雅中见俗、俗情雅化的诗风转向。萧氏文学集团和齐梁时代无处不在的尚和思想则表明齐梁文学集团实际上是带领齐梁时代的诗人以诗文的形式寻求并解答了人应该如何生存的哲学命题。相对于东晋玄言诗人归隐遁世的生存方式而言,齐梁诗人选择了积极融入的生存方式,而萧氏文学集团则使这种"融入"由"文学融入"上升到"审美融入"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7.
文化是实现国家权力合法化的主要手段和目标。齐梁时期国家文化权力的重要体现就是总集的编纂。齐梁时期的总集编纂,其目的虽是通过国家权力控制文化,但实际上起到了保护文化、发展文化的作用。因为总集本身就是众多作家作品之合集,其文化的包容性显而易见;再加上编纂的公正,则显示其文化政策的平等性。这种文化政策相对秦汉时期的文化政策而言,是相当进步的,极大地促进了齐梁时期文化的发展,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也为今天我们构建新文化提供了镜鉴。  相似文献   

8.
敦煌遗书有一批归义军时期的道教斋文,受佛教斋文和当地民俗的影响,这些斋文的文体形态和内容与当时中原地区的传统道教斋醮文书迥异。归义军时期的道教斋文充分展现了以生命关怀、伦理道德和祈禳信仰为核心的多元文化内涵,揭示了道教文化在敦煌社会生活传播领域的另类生存状态。究其根本,归义军时期道教斋文的演变是宗教文化之间以及宗教与世俗文化之间依附共生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自刘勰《风骨》篇中提出的"风骨"的理论之后,初唐诗人陈子昂大力提倡"汉魏风骨",反对"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的齐梁颓靡诗风;盛唐时期,李白"雄浑"、"劲健"、"豪放"的诗歌和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又对"风骨"理论加以阐释。总之,唐代诗人始终推崇风骨,初唐重刚健、盛唐重气质,构成了初盛唐时期风骨诗论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0.
诗歌是一种最具语言变异性的文体。文体这一概念除了包含以语言学为核心的文本样式,还包含着通过文体体现出来的作家的体验方式、心理结构、思维方式,并且这一概念还与作家所处的时代社会历史文化语境相联系。通过对诗歌语言,艺术个性,创作背景的文本解读,可以很好地把握艾青的创作心理、价值取向及其与当时的社会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针对齐梁文风,初唐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张扬兴寄风骨的诗风,千余年来受到极高的评价,“子昂始变雅正”成了千古不易的定论。但我们对陈子昂的文学史地位应有全面客观的评价。陈子昂在文学在理论上对六朝文学特别是对齐梁文风进行总体否定,就艺术发展的角度看,是一种退化。他对六朝文学的批判远不如魏征等人所倡导的合南北文风之说那样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如何弥补教师教学风格与学生学习风格之间的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弥补教师教学风格与学生学习风格之间的差异对完善英语教学有重要意义.要缩小二者的差异,教师应先认真了解学生的各种学习风格,再根据这些学习风格来调整自己的教学风格,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同时,要积极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学习风格.当教学风格与学习风格二者相适时,教师就可以很好地辅助学生成为成功的语言学习者.  相似文献   

13.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四六法海》说:“自李斯《谏逐客令》始点缀华词,自邹阳《狱中上梁王书》始点缀故事,是骈体文之渐萌也”。骈偶化倾向虽萌芽于周秦两汉,但从汉末魏晋始才成为诗、赋创作一种自觉的形式上的诉求,至南朝宋,诗、赋骈偶句比例发展至最高峰,齐梁以后则比例下降,表现出在更高层次上追求形式均衡美、对称美、和谐美的理性思考。本文拟考察此一过程中文人创作心态上呈现出的对骈偶化的“部分趋同——过度趋同——理性认同”的阶段性特征,并揭示其对诗、赋文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南朝人对建安文学的接受非常注重品人辨体。品人主要表现为对丕、植的推尊与对刘、王优劣的论争;辨体主要表现为区分建安文学与其他时代文学、探讨建安作家的渊源以及评定相关文体的代表作品等。  相似文献   

15.
语体是指同一语言品种的使用者,在不同的场合中所典型地使用的语言品种的变体。美国语言学家Martin Joos将语体大致分为严肃语体、正式语体、商量语体、非正式语体和亲密语体五种。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文章将进一步探讨社会生活中几种不同类型的英语语体,以期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语体辨别能力。  相似文献   

16.
五言诗发始于先秦诗经时代,在民歌的土壤中滋生,经过两汉、魏晋、齐梁文人的研讨和实践,形成了五言古体和五言近体两大体式,二者争辉相映,各领风骚,在中国诗歌史上放射着夺目的光芒,它们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宝贵财富。五言近体诗是形式主义诗歌的代表体式,它有严格的形式要求,如句字数、平仄、对仗、押韵等。这些形式要求是随着汉语音韵学的发生,经过文人不断的探索,在齐梁时期定型的,它包括了五言近体诗的体式、五言近体诗的韵式、五言近体诗的韵调等三个方面的律定过程。  相似文献   

17.
论梁代咏物诗的发展状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于南朝咏物诗,后人常以齐梁咏物诗为代称。从咏物诗的发展来看.梁代咏物诗应是最有代表性的一种诗体。受梁代特殊社会风尚的影响,梁代咏物诗在题材领域、文学特质上,都有与前代咏物诗不同的风貌,并体现出独特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8.
梁《律》、《令》的修订在南齐立法的基础上完成,实为齐、梁两代的立法成果。梁《律》、《令》以晋《律》、《令》为蓝本制成,但在篇目上有一些改制,有关内容也较晋《律》、《令》完备。梁《律》、《令》对陈、北周、隋、唐《律》、《令》都有重要影响,是隋、唐《律》、《令》的重要渊源,其中梁《令》是隋、唐《令》的主要渊源。梁《律》、《令》是汉、魏、晋《律》、《令》向隋、唐《律》、《令》发展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19.
Cultural values determine and influence the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n a substantial way.Conversational styles are also demonstrated by cultural values which are obvious to be discovered in any cultures.The paper is aimed at making a brief analysis of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for the promotion of language abilities for learners during the cultural exchanges.  相似文献   

20.
风骨研究和西方思想逻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风骨的解释应以刘勰的文本为根据。风骨研究方法必须适合古代文论的文化 特点。对西方研究方法缺少反思,是现代风骨研究难以出现突破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