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 毫秒
1.
长期以来,体育教学以竞技项目为主要教学目的.已形成了千篇一律的课堂教学模式,即:讲解——示范——练习——纠正——再练习,这种方法力求把学生加工成“标准品”的教学模式。这种死板的教学组织形式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和能力培养,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不利于21世纪人才培养的宗旨。  相似文献   

2.
小学体育教学长期以来主要采用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 练习的授课模式,虽然这种教学方法学生最容易学习,但是枯 燥乏味,不利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需要体育教师 们不断改革创新,探索更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是为学生创造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调动学生的练习动力,提高体育课堂效率。  相似文献   

3.
黄东兴 《中学文科》2009,(5):139-139
传统的体育教学主要采用“讲解一示范一练习”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核心是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对学生作用的发挥,其教学过程总是突出教师的核心地位,以教学为主要目的.这种教学模式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与学的活动变成了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学生听教师讲,看教师示范动作,跟教师练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这种教师单边的教学活动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这种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素质教育要求和现代社会对于新型人才的需要.因此,体育教学改革必须构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以发挥学生的个性为目的,使学生主动学习和获得发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体育教学,学生是在被动的情况下学习的,练习方法单一枯燥,学生在练习时也没有兴趣可言,觉得是在被动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厚,更谈不上快乐,导致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如果实行快乐的体育教学,就会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5.
邵华 《教育艺术》2010,(3):65-66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一般为:准备活动→教师讲解示范→学生在教师的指挥下进行练习→练习后教师讲评。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消极、受压抑的状态,出现了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正>学校体育应该为培养人才服务,这是所有体育教师以及体育工作者共同的目标,可是目前在小学体育教学,尤其是乡镇学校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并没有激发小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没有对学生进行系统和完整的练习,更多的是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进行锻炼和运动。这样的体育教学不利于发现优秀的体育运动人才,也不利于学生养成终身体育运动的习惯。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和运动爱好,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通过有效的方式  相似文献   

7.
体育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过程。传统的教学观是教师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与技能,然后让学生模仿教师的示范动作进行死板的练习,而不管学生能否接受或是否愿意练习,它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作用,这种被动教学法严重阻碍着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为此,本人从教法的双向作用着手进行研究,力求提出体育教学深化改革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崔宝利 《学苑教育》2012,(20):46-46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一般情况下教师往往是先提问题,再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这种提问——思考——回答的方法,是一种启发学生思考,发展学生思维的方法。它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却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是处于被动的,这也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因此,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小学生在...  相似文献   

9.
在众多的体育教学中,由于体育教学自身的实践操作性,形成了体育教学“讲解——示范——练习”的一种“被动”教学模式。其中存在不足也是明显的: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他们缺少自己的独立思考,思维常常受教师制约;整个教学过程往往是教师在讲、在做,学生的操作仅仅是在执行教师的指令;至于为什么这么做,只有教师能把握,学生往往只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而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探索发现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如何让学生自主地参与探究发现的学习活动,变被动的知识接受为主动的探究发现?如何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探究发现的方法,提高…  相似文献   

10.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往往碰到难度比较大或有一定危险性的教材时而感到恐惧,不敢练习,教师心里着急,课堂气氛沉闷.尽管教师做出漂亮的示范动作,或用轻松愉悦的讲解激励学生,但也打破不了这种被动消极的局面,如果这时教师强求学生作练习,不仅动作放不开,不协调,而且还容易出现伤害事故,更不利于技术动作的掌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千万不能着急,应当分析学生的心理,找出学生不敢练习的原因,采取一些相应对策及教学方法,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在单纯传授知识的旧教学观指导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一直遵循着固定的模式,即以导入形式对旧知识的复习提问——教师讲授为主的新知识学习——以巩固新知识为目的的大量练习。这种教学模式限制了探究未知的能动性,忽略了学生的直接经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2.
黎珊 《广西教育》2012,(2):16-16
在以往传统体育教育模式下,学生处于从属和被动的地位,他们只是被动地按照教师的安排进行练习以掌握某种运动技能。而新课程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因此,在现代体育教学中教师就必须能熟练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体育教学的核心是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教师的核心地位,以教学为主要目的,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变成了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学生听教师讲,看教师示范动作,跟教师练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这种教师单边教学活动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读议—讲解—练习的教学形式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阅读教材并加以议论,由教师讲解,再由学生练习的形式。   课堂教学的传统习惯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在黑板上,学生“复印”在笔记本上,几十个学生由老师牵着鼻子走。我们可以想象,几十个学生听课时总会有学生这句话没听清,那句话没听懂,从而影响教学效果,达不到使所有学生全听懂的教学要求。这种教师一讲到底的教学方法核心是“授”,容易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易于养成学生的依赖性,妨碍其心智技能的形成。而读议—讲解—练习的教学形式变“授”为“学…  相似文献   

15.
在教学练习前,教师根据学生中出现的不利于教学要求的现象,巧妙地运用各种小比赛,让学生自己纠正不良行为、习惯,这既适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易于他们接受,又有效提高教育效果,有利学生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促进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下面结合教学体会介绍几例。  相似文献   

16.
我们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是教师教,学生学,有的教师甚至用一半以上的时间给学生讲理论,这种做法不利于学生的有效进行学习,也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意识的培养,只有给学生亲身参与体验的快乐,才有可能提高学习兴趣,更好的掌握运动技能。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遵循规律,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做运动规律的发现者,而不仅仅是接受者,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遵从事物的发展规律,体验探究与发现的快乐,培养探索和创新的意识与能力。  相似文献   

17.
蔡建东 《辅导员》2010,(13):117-117
准备活动,教师讲解示范,学生在教师的指挥下进行练习,讲评下课。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一直处于被动、消极、受压抑的状态下,身体素质得不到提高与发展。随着教育新课改不断地深入,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不断地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体育教学以“讲解——示范——练习”为主流,这种模式只体现学生的“接受性学习”,忽视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发现,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和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最终形成了学生死板模仿,机械操作,缺乏创新。缺乏活力。如  相似文献   

19.
传统教学观视“系统指导型”的课堂讲授为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将知识和方法以直接陈述的形式详细地传授给学生。教师追求讲深讲透、清晰生动;学生满足于弄懂、记牢,在考试中能准确再现、机械搬用。在这里,听课被认为是学习的中心环节,是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是教学中的“正餐”。这种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无需学生去探索、去追求、去发现,用自己的思维去克服障碍,它不利于学生能力发展,不利于培养探究解决问题的积极态度。  相似文献   

20.
《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让“学生能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提高体育运动中的安全防范能力。”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安全意识与学生的身心健康息息相关。小学生由于心智与阅历的缺乏,往往很容易忽略安全问题,不利于体育课程的有效开展。为了培养学生在体育活动的安全意识,教师需要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习惯。本文重点阐述了如何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安全意识,即规范小学生的课堂行为习惯、加强小学生安全意识教育工作、树立小学生对安全意识的敬畏心理、制定适宜于小学生的课程内容、强化小学生的身体素质、融合小学生的安全意识与保护能力以及提高体育运动器材与体育场地的管理水平,从而实现安全意识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有效渗透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