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礼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墨子熟悉儒家的礼乐传统典籍,对礼的态度与儒家有联系,更有明显区别。其联系在于他并不反对有益于治理社会的礼,其区别在于他主张节礼。他在反思西周礼乐传统的基础上,提出了包括"非乐""节葬"等主张在内的节礼思想。在社会剧烈变动的春秋时期,儒墨两家同样出于现实关怀而反思礼,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儒家力主"克己复礼",回复西周礼乐之大统;墨家则反对一切繁文缛节,主张"背周从夏",走上了"节礼"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和《琴赋》两篇乐论是关于人心与音乐关系的探讨,体现出其音乐审美追求。但由于政治高压和创作目的的不同,出现了部分内容相互矛盾的现象。嵇康与阮籍音乐思想有着追求"自然"的共同点,但对于儒家礼乐和郑声却有着不同的态度,其根源是由于嵇康近道而阮籍近儒。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和"的思想是先秦儒家重要的思想.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论语·学而>)这里的"和",一义为"适合",但亦可作"和谐"解.在孔子的思想体系里,"礼"与"和",是互相作用的."礼"的作用,是"和",而"和"也是维系"礼"的重要手段.儒家的思想不仅是道德的哲学、生活的哲学,还是政治哲学."和",不仅是一种政治手段,还是一种政治目的、政治价值,即儒家学者理想中的社会至少是一个和谐、团结、和平的社会.子贡评价孔子说:"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论语·子张>)这里的"动之斯和",就是能让公众团结一致、同心协力.  相似文献   

4.
老子思想的核心概念是"道",而道最根本的性质是"自然"、"无为而无不为".落实到社会问题上,最好的治国之道是"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无以为"与"无不为"应该是老子无为思想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互相补充.在此基础上,老子对儒家的仁、义、礼等作了评论和批判.在当时人们特别是统治者太"有为"的情况下,老子的这一思想有着解毒剂的作用,但它也容易招致误解,而且这一思想本身也并非无可挑剔.  相似文献   

5.
嵇康在中国哲学史、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历来研究者对其思想多有论述,但大多集中于其玄学家的一面。而忽视其思想中"儒"的一面。这显然把嵇康的思想简单化,不利于全面认识嵇康。因此,本文着重探讨嵇康儒家情怀的具体体现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6.
儒家思想论述儒家的"礼"、"中庸"思想对中国书法创作品评的影响。 "礼"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西周姬旦曾为确定奴隶制国家的统治秩序而"制礼作乐",从孔子"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来看,孔子是很推崇周礼的。"礼"在《论语》中先后出现了几十次,但孔子始终没有对"礼"作为完整概括、定义。从《论语》中孔子有关"礼"的言论来看,"礼"则是人们为了"致仁"、成为"仁人"而在日常生活、人生实践中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孔子曾对其儿子伯鱼说"不学礼,无以立",而且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要求伯鱼所学的"礼",后代儒家发展成为"恭、宽、信、敏、惠、忠、孝、诚、悌、义",这种思想深深地、广泛地影响制约着封建士子对书法的创作和欣赏。  相似文献   

7.
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在我国的音乐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既有对道教音乐思想的发展,又有对儒家音乐思想的肯定。本文将主要介绍嵇康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及在魏晋玄学背景下"声无哀乐"音乐思想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左传>行文时常以犀利直率的态度用"礼"与"非礼"的字样对史实发出言简意赅的评价,而其所言之礼即是春秋时代继承周礼正统秩序基础上尊卑有序、男女有别的"礼"文化的多侧面展现,其中不但阐释了礼之所在与构成,也给出了礼概念下"义"与"仪"的分化,显现出古礼走向衰颓和新的社会秩序必将建立的大趋势,而其中相关于女性的言论则一以贯之地延续着对女性卑弱与从属地位的规范.  相似文献   

9.
"天命观"是儒家哲学中最基本的哲学范畴之一,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其建构的以"仁""礼"为核心的儒学体系,渗透着敬天、知命、畏天命的"天命观"思想。孔子的"天命观"是相信天命但更注重人事,充满着关注现实和人生的务实精神。其中,对"天"的态度,是敬;而语及"命"时,多和人事结合起来,强调如何在"天"意的指导下,更好地处理人事,因此更注重的是在"天意"之下的现实的生活。其对"天命"的叙述,包含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成分,实开董仲舒"天人合一"理论之先河。孔子敬天,因而重祭祀;知命,因而重现实生活;畏天命,才"敬鬼神而远之"。可以说孔子以天命观为基础,建立了以"仁""礼"为核心的儒家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0.
孔子继承了三代对"礼"的重视,并用"仁"对"礼"做了创造性的阐释,完善了理想社会应该是制度与人文相融合的天下理念.荀子对孔子的天下治理思想进行了继承与发展,他融合儒家的德礼之治而发展出德礼法兼治的天下治理理念.这一思想以及他与时俱进的思维创新对我们现在的社会治理策略具有较为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嵇康的"声无哀乐"对音乐与情感的关系,音乐的审美特征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但是,通过对音乐存在的"三要素"和音乐审美中主客体的分析可知:嵇康的观点单纯强调音乐的自然物质属性和音乐的形态层面,忽视了音乐中存在人的主观意识,也忽视了音乐作品的社会历史属性,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12.
嵇康的音乐和养生思想是嵇康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嵇康的音乐和养生思想实则是其率真的个性与当时社会现实之间产生矛盾后,寻求主观超越的一条途径。嵇康认为音乐出于自然,音乐的本质属性在于“和”,即“五音之和”,“自然之和”,“人心之和”;在音乐与情感的关系问题上,嵇康认为“声无哀乐”;在养生方面,嵇康主张通过情欲的超越,物的超越,抛弃智巧的滥用来达到其理想的超然境界。  相似文献   

13.
《声无哀乐论》在我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嵇康提出了"声无哀乐"、音乐"自律"等美学观点。他认为音乐是客观存在的,与人的主观情感无关,不能表现感情也不能唤起人相应的感情,是独立的存在,不会为人的意志而转移。同时,他也肯定了音乐移风易俗、娱乐和养生的作用,但是否定了音乐的道德教化作用。  相似文献   

14.
阐述嵇康以“声无哀乐”为中心的音乐思想,即音乐是客观的存在,而感情则是主观的萌发,二没有因果关系,音乐不能表现感情等。评论了嵇康音乐精神的二元性,分析了概念世界与音乐精神之间的关系以及音乐精神二元性对移风易俗的作用。同时对嵇康音乐思想的矛盾性和思辨性及其存在的意义进行了客观的阐释。  相似文献   

15.
在中古玄学清谈的热门话题中,“养生”与“声无哀乐”这两个题目是由嵇康率先提出来的。《养生论》全面论述了嵇康的人生哲学,其不过问政治、坚决不肯出仕等可以由此得到解释,此论中关于养生长寿之道的意见至今仍有相当大的影响。《声无哀乐论》高度重视欣赏者的主体性,将传统观念加在纯音乐上的教化负担予以剥离,批评前人有关音声接受方面的某些记载乃是故神其说,并明确指出讨论问题应当首先明其“自然之理”,对经典中的“俗儒妄记”应当用清明的理性加以分析而不能迷信,表现了一位大思想家的丰采。  相似文献   

16.
有关司马相如在临邛“琴挑文君“的本事,《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据相如自叙,记述甚详,然其间的文化内涵与婚俗背景,尚值得进一步探索与思考。“琴挑“作为一种媒介传统,实与琴心、琴制以及“以乐行媒“的文化内涵相关,而这段因“琴挑“而成就的婚姻,后世或褒或贬,都存在着非历史化的偏差,这又需要将其置放于西汉初年的婚俗文化背景去考察,以阐发其现实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以“和”为关是嵇康《声无哀乐论》关学思想的核心。“和”在哲学的层面是指宇宙自然的和谐统一,它体现了宇宙生成的法则和规律:而这种法则的最好承载者是音乐,音乐代表了这种和谐统一,所以,“和”关是音乐追求的最高理想。嵇康以“和”论乐,认为音乐的本体是与时代政治和人的情感无关的自然之和;在音乐与情感的关系上,认为音乐与情感并无必然的联系,而是一种对应关系;音乐除了移风易俗的教化功能外,还具有“导养神气,宣和情志”的娱乐功能。  相似文献   

18.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是音乐美学史上的重要文献,他的理论对后世有非常大的影响。时代的政治环境、哲学基础、时代艺术成果和作者本人的音乐修养是作品主要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9.
阮籍、嵇康是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其思想存在着相似性,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但也同中有异。本文对阮籍、嵇康玄学思想形成的过程、玄学思想的异同作了论述,指出他们的玄学思想在形成过程中都伴随着儒道结合,二者玄学思想的异同不仅体现在他们对"天人合一"、"养生"、"音乐"的诠释及理想人格的塑造几个方面,而且也体现在二人对时政和文学的取向上。  相似文献   

20.
对魏晋名士嵇康的死,历来颇多争议.但无论是古人还是当代的学者,大多集中于某一点,本文将嵇康死亡的原因总结为根本原因、现实原因、历史原因和直接原因,以期更全面客观地看待嵇康的死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