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一、绕筐移动小排球队员的移动采用的是三角移动,把四个箩筐分别放在三个点上和中间一个点上进行绕筐移动,利用这一器材既可提高队员的训练兴趣,又可提高队员的身体素质和脚部灵活性。二、跳筐训练弹跳力是排球队员首选的身体素质,训练方法是多样的,如单脚跳、双脚跳,原地跳,助  相似文献   

2.
垫球是排球的一项基本技术,也是排球教材的一项主要内容。笔者从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在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教学时,除注意教材中所归纳的学生常犯错误外,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重视准备姿势和移动的教学准备姿势和移动是排球运动中各项技术的基础技术,准备姿势的好与差和移动速度的快与慢是能否及时完成技术动作的重要条件。然而,在正面双手垫球教学中,常常可以看到学生进行垫球练习时,身体重心过高,不是积极移动去保持正面对准来球,而是站在原地等球,一旦当来球离身体稍远时,学生不是快速移动到位后再垫球,而是站在原地向前伸…  相似文献   

3.
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选取开设排球普课程的体育教育1班、体育教育2班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个独立样本,采用软梯训练法进行18周(即1个学期)的干预实验,围绕排球专项中的移动传球、移动垫球及排球专项素质中的4×10m折返跑(s)、20s反复横跨跳(次)、蛇形跑(s)5个测试指标最终测试得分,进行数据对比分析,得出结论为:软梯训练法对提高排球专项中的移动传球、移动垫球水平、排球专项素质能力具有显著的效果,将软梯训练法运用于排球专项教学中,能够有效的提高专业学生的排球移动传球、移动垫球专项技能水平以及排球专项素质能力.  相似文献   

4.
对中学生排球运动员步法移动技术效果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排球运动中,步法移动技术是技战术发挥运用的基础,是青少年排球运动员的基本技术之一。排球比赛中,步法移动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技战术的运用。  相似文献   

5.
排球自垫球是金华市体育中考多年实施项目,过于强调应试这一目标,产生了初中三年排球课中教师只教、学生只学自垫球的应试教学模式,从而导致学生对排球兴趣不浓、教学不符合排球技术形成规律、学生中考成绩不佳等问题,不利于学生特长的形成,甚至出现了不少中考排球满分学生不会打比赛的高分低能现象。本文针对以上问题及现象阐述了排球趣味比赛教学的经验理论:异质分组,同质比拼;考前集训,区域移动;变化节奏,花样垫球。通过长期实践,笔者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并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中考成绩。  相似文献   

6.
探讨和分析接发球快速脚步移动训练在山东青年女子排球运动员接发球效果的作用。以山东省10名青年女子排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1年的下肢基础力量训练、下肢最大力量训练、下肢爆发力训练、核心力量训练、灵敏素质训练,并对移动速度、身体素质和一传到位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训练前后运动员的移动速度、身体素质和一传到位率均有显著性积极变化。一年的排球接发球脚步移动训练,可以有效的提高排球运动员的脚步移动速度,并对运动员的一传到位率的提高提供了较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7.
运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移动训练对排球教学的影响, 教学实践证明, 在排球教学中适当增加移动训练, 对学生掌握排球基本技术具有明显的效果, 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一、当前排球技术存在的问题移动的目的是及时接近球,保持好人与球的位置关系,以便完成击球技术。移动是排球比赛中一项基本技术,也是比赛中贯串各项排球技术的“链条”,比赛中任何一项技术的运用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移动技术。移动技术是每一项技术的组成部分,正确而迅速地完成移动,是完成有球动作的必要前提,然而,移动技术的教学和训练又往往被教员和运动员所忽视。在教学训练中,尤其是在成年队的教学训练中,几乎没有安排专门的移动教学训练内容,即使在打防教学训练  相似文献   

9.
移动是排球比赛的一项基本技术,也是比赛中贯串各项排球技术的“链条”,其运用次数最多。然而,在排球技战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移动”这一课题却很少有人问津,移动技术亦往往被教练员、运动员所忽视。本文作者原为刘匡生课题组成员,匡生同志生前十分重视排球比赛中技术动作数量的调研,本文继承了这一文风,用翔实的数据通过比赛中的移动量、移动步法分类、实战对移动的要求、影响移动技术的各个因素等问题的分析研究,揭示了排球比赛的某些规律,现全文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高校体育专业排球脚步移动的教学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绕排球脚步移动的教学,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评判、测量、数理统计等方法,从影响脚步移动速度的有关身体素质入手进行定量分析,并探讨其影响效应强度次序,遴选与确定检查性测验项目体系,构建动态数字模拟模型及教学水平的评定标准体系。研究表明,影响排球快速移动成绩的主要因素是36m移动、30m跑、立定三级跳、曲线跑四项指标,并据此归纳和设计排球快速移动教学的原则性方法。  相似文献   

11.
排球运动员身体素质测定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收集整理了中日、日本、美国,加拿大、前苏联、荷兰等六国排球运动员身体素质测定项目共106项,合并同类项后成为61项目.排球运动员身体素质分为六大领域,按所属领域把61项目归类后进行比较研究,得出①从俯卧开始20米快跑;②扣球跳;③三级蛙跳④投实心球;⑤平板仰卧起坐;⑥12分钟跑;⑦摸三米线移动;⑧36米移动;⑨深蹲杠铃;⑩立位体前屈,共10项目为各国排球运动员身体质测定的基本项目.  相似文献   

12.
在排球教学中必须首先学会脚步移动,它对学习及提高传球、垫球、扣球、拦网技术起着关键性作用,使学生明确排球是在移动中接触球,培养初学者观察判断、反应能力,根据球的飞行路线,采取快速移动。培养学生应变能力,在此基础上利用简化要领学习排球双手垫球、双手传球、扣球、发球及拦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下面利用18字概括五大技术。  相似文献   

13.
垫球在排球运动中是一项防御性技术,它是为使球不直接落地而采用的一项技术动作。因此它不仅要求反应快;而且要求起动、移动快;击球动作也要合理,才能发挥垫球技术在排球运动中应起的作用。为此垫球技术必须具有便于加快反应和起动速度的准备姿势,也要有便于加快移动速度的移动特点和便于提高击球效果的发力动作及击球手法。  相似文献   

14.
1998年世界排球锦标赛采用新规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在日本举行的第13届世界排球锦标赛上将采用一种特殊的规则。其中引人注目的有三点:①设立人们早以熟悉的专职自由防守队员;②采用彩色排球;③教练员在比赛进行时可以在专门设置的区域内移动,从场外自由对选手发布指示。在1997年世界杯赛中所采用的25分钟制规则由于争议很大,在本届世界锦标赛上不予采纳。1998年世界排球锦标赛采用新规则@张敏先  相似文献   

15.
排球体操的形成及应用徐建军排球体操是循环训练法的一种,它是根据排球运动的特点编排的连续性的体操练习.排球体操可包括各种姿势的跳跃、移动、滚翻、鱼跃、拦网及腰腹肌练习等,它可由15至20个动作组成,按一定的顺序、路线串连起来进行反复练习,要求队员在规定...  相似文献   

16.
排球基本技术1.什么是排球基本技术?观看排球比赛时常常听人们说这个队的技术发挥不好,那个队员的技术出色等等,那么,什么是排球技术呢?排球基本技术是指在排球规则允许的前提下,符合人体运动科学原理,能充分发挥身体潜在能力,合理而有效的各种特定的基本击球动作。这些动作通过排球活动而表现出来的。排球基本技术主要由步法和手法两部分组成。步法指脚步移动和起跳;手法是指各种击球和控制球的动作。移动迅速准确,起跳合适及时,能保持好人与球的合理位置关系,为充分发挥手法作用创造良好的条件;熟练准确的手法,又可弥补步…  相似文献   

17.
<正>在从事了20年的体育教育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小学阶段排球教学中准备姿势和移动的教学尤其重要,以下是本人在排球准备姿势和移动的教学中遇到的几点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  相似文献   

18.
对排球运动社会学理论的探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章采用献资料法,对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排球运动的研究视线投向社会学领域,从其一个世纪的时空领域里的三个维度,即排球化的深度、大众排球的宽度、排球运动社会价值的高度,进行探索研究排球运动中有关社会学的问题。通过阐析表明:排球化、大众排球、社会价值三之间是互相促进、互相关连、互相影响的。其中排球化是促进排球运动发展的社会支撑,大众排球是推动排球运动前进的社会基础,社会价值标志着排球运动的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19.
在排球教学和比赛中,常常有不少学生自始至终握住双手不放,而且不管来球的速度快慢、力量大小,也不管落点高低、远近、前后左右,均为同一准备动作。分析其形成原因有二:一是学生缺乏排球技术的完整概念;二是垫球技术相对简单并且又不伤手。我们知道,合理的移动取位和准确的选择击球方法是排球中很重要的个人技术和专项技能,它既需要有较强的判断分析和审时度势能力,又需要有良好的准备姿势,因为准备姿势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移动取位和接球方法。由于“抱手移动动作”缓慢,接球时人与球的位置关系不合理,就只好采用不合理的部位和不合理的方…  相似文献   

20.
一.教具介绍 游戏所用器材简单:软式排球三个、排球三个、小体操垫三个、放置排球的飞盘六个、小红旗三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