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周梅森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发表了大量以民国史为主的历史小说,这些小说在当时引起广泛关注和争议,周梅森凭借庄严的历史小说创作步入文坛,在前期即取得了辉煌的战果.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受商业化影响周梅森的历史小说呈现娱乐化倾向.1996年后他完全转向现实题材的创作,这是历史想象需求的终结,是历史题材的现实困境的表现,也是周梅森等新历史小说家们"互文性"策略的陷落.  相似文献   

2.
《历史·土地·人》是青年作家周梅森原定出版的一本小说集的书名。的确,周梅森1983年发表名篇《沉沦的土地》以来的中长篇小说写了我国近百年的现实主义历史,写了我国近百年历史演出的舞台——土地,写了创造历史并在大地上进行斗争的人。因此,我也想用这个题目论述周梅森的创作。  相似文献   

3.
1 关于周梅森的小说,评论已很多,观点也不尽相同。有人说,周梅森纯粹是在胡编乱造,是“统战文学”、“遵命文学”之类。作家郑义讲:“周梅森的小说写出了一种历史的不确定感。”我不明白郑义的“不确定感”指的是什么,是对历史的评价呢,还是指历史或人类的一种飘浮不定的运行轨迹?我觉得郑义讲的并不明确。我曾经在一篇评论洪峰小说的文章中讲到,一个民族的生成、发展的过程是痛苦的,  相似文献   

4.
喻兰 《文教资料》2006,(2):46-47
周梅森的政治小说与晚清谴责小说在时代背景、内容重点、写作手法等方面存在类同之处;同时,由于时代的不同,二者又呈现为截然不同的思想倾向。对二者的比较研究,有助于认识以周梅森为代表的当代政治小说在社会生活中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上,“十七年”历史小说与新历史小说同样以历史为题材,但是却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创作形态。在以传统历史小说的代表“十七年”历史小说与新历史小说的比较中揭示出新历史小说独特的创作情态,继而探索贯穿于新历史小说创作中的叙事方法的颠覆性。叙事话语的颠覆不是作家哗众取宠的偶然创作个案,而是特定的现实语境给予了作家探究历史的独特的切入点,而这其中的主旨即是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及人性关怀精神。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1960年代历史小说语境化"重返"式的解读,并运用"知识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分析,认为1960年代的历史小说表达了作家们在向历史诉求的过程中与小说中的历史人物彼此生死相知,以及他们对现实的介入性言说,而这种面向历史的精神旨归和介入现实的话语呈现,又隐约地透露出作家在现实规训下的复杂心态,1960年代的历史小说也成了意识形态与政治话语诉求的认识性装置,从一个侧面显示了权力、制度、意识形态等对文学与人的规训以及这种规训的隐秘成规。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的现实语境无疑更加凸显了近年历史小说特别的价值内涵和文化意义。历史小说坚定的民族文化认同立场和纯熟的传统叙事方式,因契合官方、民间和大众等多重价值诉求而轰动一时。但尴尬也正在于此:过于倚重传统,直接导致了作品现代批判理性的缺失和审美创新能力的匮乏,近年历史小说与世界一流历史文学之间的落差依旧明显,小说家们要走的路还有很长。  相似文献   

8.
滕剑锋 《天中学刊》2007,22(6):104-106
历史小说和历史剧一直是受众喜爱的文艺种类,近年来,大众文化消费的增长对历史小说和历史剧的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重新处理了创作与受众的关系;重新处理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重新处理了历史与艺术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现代历史小说处于文体的草创与转型期,它以诗意为旨归的叙事突围使之突破旧历史演义的格局,呈现了新的现代性文体特质。叙事突围融铸了现代历史小说的历史审美品格,也构成了自身叙事演进的线索: 1920年代鲁迅的文化反思型、郁达夫的主体感受型历史小说在1930年代继续演进为主题丰富、意象纷呈的社会阶级型、文化批判型、主观诗化型历史小说。1940年代,急切的现实关怀使现代历史小说格外关注历史的现实讽喻作用。叙事突围更进一步落实在具体叙事手法上,以时间的现时化,视角的个人化,文本的镜像化三种叙事手法营构出奇幻相生的历史诗学意境。  相似文献   

10.
1960年代的历史小说表达了作家们在向历史诉求的过程中与小说中的历史人物彼此生死相知以及他们对现实的介入性言说,而这种面向历史的精神旨归和介入现实的话语呈现,又隐约地透露出作家在现实规训下的复杂心态。1960年代的历史小说也成了意识形态与政治话语诉求的认识性装置,从一个侧面显示了权力、制度、意识形态等对文学与人的规训以及这种规训的隐秘成规。  相似文献   

11.
先锋小说家描写历史时,既不同于传统历史小说,又与其他类型的新历史小说有所区别,在更本质的意义上而不是表面形式上,他们仍保持着一些固有的姿态和风格。也许可以把他们的小说称之为先锋历史小说。先锋历史小说家们对历史的偏好,无法看成是退避现实。他们对历史的兴趣显然不是要复活历史,而是要在历史的水平上完成文学对现实的责任,使文学能够在形式与现实之间找到一条适合他们的通道。因此,他们对历史的共同记忆和形式改造,呈现出非常鲜明的风格标志。这种历史形式,深深隐藏着文化与美学的动机,表明历史并不仅仅作为历史事实在…  相似文献   

12.
与传统历史小说的正史英雄观念相比,"反英雄化倾向"成为了新历史小说的主要问题意识和价值命意.它的反英雄化倾向既表现为对于历史崇高意识与英雄观念的消解,也表现在建构一种稗史人性与微观价值叙事模式上.世俗社会与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意义语境,构成了新历史小说的反英雄化倾向的现实原因.作为一种悖论性的叙事策略,新历史小说的反英雄化倾向既具有一定程度的合法性,又可能产生某种庸俗化的后果.  相似文献   

13.
新历史小说在历史观上与西方后现代主义的精神路数具有相当的趋同性。肆意篡改历史真实和事实与虚构、历史与现实之间界限模糊是新历史小说历史观后现代性的重要体现。这样的历史观虽然对以往唯历史真实和历史决定论表现出极大的反叛,但是毕竟只是接纳后现代的浅层性特征,因其偏离中国的以和谐、中庸为美的文化背景而遭逢困境,也因此促成新历史小说纷纷转型。  相似文献   

14.
历史小说化史为诗的艺术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化史为诗是历史小说创作应追求的一种高层次的美学境界,达到历史小说的这一至境,具体须经三条艺术创造途径:以现实时代精神激活历史、抉发历史生活的内质以及将历史生活素材转化成生动可感、充满诗情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15.
中学生阅读一点儿历史小说,不仅能懂得一些历史知识,还能把历史当作一面镜子,用来观照现实。为此,我们编选了这两篇历史小说。站在我们面前的两个历史人物,一个是唐朝的诗人张继,一个是明朝的开国功臣谋士刘伯温。刘伯温是有名的智多星,他因辅佐朱元  相似文献   

16.
以时代为维,吴道毅对现当代各个时期不同类型的小说创作都有所关照。从早年对40至80年代新英雄传奇小说的系统研究延伸到三四十年代之交的徐訏、无名氏的"浪漫传奇"与十七年的革命历史小说;从对新时期周梅森、张贤亮、王蒙等作家作品政治情怀的探寻到对熊召政、方方等作家历史小说智性追求的剖析;从八九十年代池莉等新写实小说的世俗生存言说到新世纪晓苏、六六等校园小说、都市小说的新世相,他对现当代小说有着近乎全景式的扫描与分析。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历史小说家自觉地附庸于传统史学家,以文学作品重述历史著作。这一历史小说的传统在近代开始动摇。近代历史小说悄悄地走进了小说的转型阶段,趋向着小说艺术史上一次重大的变革,而李劼人的创作尤以突出的艺术成就突破了传统的束缚,为历史小说创作带来了新的风貌,为历史小说创作提供了新的艺术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8.
郭沫若的历史小说遵循“注重史料的解释和对于现实的讽喻”的创作观念,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审视历史,传达深广的时代忧患意识,表现强烈的主体情感,达到历史、现实和自我三者的有机结合,营造崇高的悲剧美,采用心理分析的表现手法,推动了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9.
新历史小说在历史观上与西方后现代主义的精神路数具有相当的趋同性。肆意篡改历史真实和事实与虚构、历史与现实之间界限模糊是新历史小说历史观后现代性的重要体现。这样的历史观虽然对以往唯历史真实和历史决定论表现出极大的反叛,但是毕竟只是接纳后现代的浅层性特征,因其偏离中国的以和谐、中庸为美的化背景而遭逢困境,也因此促成新历史小说纷纷转型。  相似文献   

20.
历史小说,集真实性与艺术性于一体,是读者了解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有效途径之一。写历史小说,既要尊重历史事实,又要予读者以审美愉悦,还要给读者以启示和教育。这类作品所描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虽然允许适当虚构、夸张,但必须有历史根据。骆正军《灞亭柳》是历史小说,它艺术再现了中唐社会的社会现实,塑造了有血有肉的“古柳”形象,可帮助读者走进柳宗元的心灵世界。“灞亭”是一典型环境,而“灞亭柳”是一株古柳,一个象征,是柳宗元人格的写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