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宋太祖暴亡 ,给后世留下了“烛影斧声”这一千古疑案。其弟赵光义 (宋太宗 )在“烛影斧声”之后继位。六年后 (即太平兴国六年 ) ,宋太宗又首次在朝廷中正式公布了“金匮之盟” ,内容为 :太祖之母昭宪杜太后生前曾嘱咐太祖死后将帝位传给其弟光义(其实“金匮之盟”内容还另待商榷 )。其具体过程《长编》卷 2 2根据《太宗实录》和《三朝国史》记载为 :赵普主动提出“金匮之盟”一事 ,太宗根据其线索在宫中发现了金匮 ,并将其中誓书公布 ,赵普亦随之恢复相位。对于这个“金匮之盟”的真实性 ,史学界大都持否定态度 ,尤其是在张荫麟先生提出其…  相似文献   

2.
在高校历史课的教学中,史料教学具有体现历史学科特色、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等重要作用。而在史料教学中也会涉及"历史悬疑"问题,文章即以宋初宫廷疑案"烛影斧声"、"金匮之盟"为例,探讨如何在高校历史教学中处理此类问题。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17,(45):31-32
在北宋早期,曾发生过两次皇位继承风波,一次是众所周知的"烛影斧声"宋太宗继统疑案,另一次则发生在宋真宗即位时期。首先,本文考证宋太宗即位时留下的千古谜团。在考证大量文献资料后,大胆得出宋太祖死于宋太宗的谋杀,宋太宗非法即位的结论。其次,本文以真宗继统风波为切入点,分析朝廷中各种政治势力在立储问题上展开的角力,以及宋初确立的皇位继承制度。  相似文献   

4.
宋僧释文莹在其史料笔记《续湘山野录》中记载了宋太宗即位之事,留下"斧声烛影"之谜,南宋李焘引入所著《续资治通鉴长编》之中,遂使"斧声烛影"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悬案之一,留下了众多的疑点:太祖是否为太宗所弑?太宗即位是否合法?对此,宋代官修国史、实录均讳莫如深,历代学者对此争论不休。文章结合宋代史料,以文献为依据,从史实出发,对以上问题进行了考证,得出宋太宗为非法即位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赵匡胤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人物,史学家在论及封建帝王时,往往将唐宗宋祖并称。然而,这位封建社会的杰出政治家,在位只有十七年,国家尚未全部统一,占据河东的刘氏北汉割据政权依然存在,他却突然死去了,年仅五十,实是可惜!对于赵匡胤的死,千百年来,一直有着“烛影斧声”的传说,引起不少史家的探索。本文仅就“烛影斧声”之实情,为什么赵匡胤会被胞弟杀死,当时赵氏兄弟究竟发生了哪些根本性的分歧诸问题,作一辨析。有误之处,请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6.
李煜,南唐后主也。开宝七年十一月,城破国亡,肉袒出降,被俘至汴京。宋太宗,太袒之弟赵光义也。太袒暴毙,依金匮之盟,兄终弟及,继位即改元太平兴国。  相似文献   

7.
关于_澶渊之盟_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北宋真宗景德年间,辽、宋订立“澶渊之盟”,是中国历史上契丹族与汉族关系中的一件大事.关于这个和约订立的一些问题,史学界目前还存在着分歧意见,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试就有关“澶渊之盟”订立的背景、寇准在订约中的作用、如何评价这一和约等问题,谈点看法,以供讨论.(一)“澶渊之盟”的订立并非偶然,是在宋太宗两次攻辽失败以后,宋统治者对辽的战略方针从进攻转变为退让的结果.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五月宋朝平定北汉以后,宋太宗想乘胜收复幽云十六州之地,先后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攻辽战争.第一次是在太平兴国四年七月,第二次是在雍熙三年(986年)二月至七月.两次大战宋军均遭失败.以后,宋对辽无力再战,主和退让论调喧嚣一时.  相似文献   

8.
由于宋初君主存在着“黄袍加身”与“烛影斧声”所留下的心理压力 ,所以一直难以正视武人驭兵的现实 ,故而对内“右文抑武” ,对外则将传统的“内绥外御”的边防政策调整为“守内虚外” ,致使枢密院出现了巨大的身份危机 ,即为宋代人主的成为“守文弱主”提供了机缘 ,也为终宋一代文武两个集团的矛盾埋下了祸根。  相似文献   

9.
正确理解形声字的意符,对于辨认汉字的本义有其重要作用。以《说文解字》“斤”部为例来看,“斤”象斧头之形,本义为“斫木斧”,因此,从“斤”之字多与斧或与用斧有关。 斧 《说文》云:“斫也。从斤父声。”《苟子·劝学》:“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斧”和“斤”同义并举。 斨 《说文》云:“方銎斧也。从斤片声。《诗》日:“又缺我斨。”《诗·七月》:“取彼斧斨,以伐远扬。”“斧”和“斨”同义并举。 斫 《说文》云:“击也。从斤石声。”《荀子·性恶》:“工人斫木而为器。”枚乘《七发》:“使琴挚(人名)斫斩以为琴。”  相似文献   

10.
着眼于原《水浒传》成书之前说唱文艺时期的水浒事故,以《宣和遗事》为线索,从多方面总结起来加以论述。梁山好汉落草地址变化的考察;晁盖到宋江,梁山泊首领继承;参照《杨家将演义》等书,看宋太祖传位太宗的烛影斧声之疑及九天玄女降天书;晁盖宿愿、宋江泰山还愿与太宗宿愿、其子真宗泰山封禅,有大胆影射。  相似文献   

11.
谷德江 《华章》2007,(12):67-68
赵光义经过处心积虑的准备,从程德玄那里弄到毒药,在开宝九年十月二十日夜晚,利用内侍王继恩用毒酒置宋太祖于死地.赵光义使用的是一种特殊毒药使宋太祖酣睡而死,又制造了宋太祖死时自己不在现场的场景,从而留下了斧声烛影的千古之谜.  相似文献   

12.
谷德江 《华章》2008,(15):41-42
赵光义经过处心积虑的准备,从程德玄那里弄到毒药,在开宝九年十月二十日夜晚,利用内侍王继恩用毒酒置宋太祖于死地.赵光义使用的是一种特殊毒药使宋太祖酣睡而死,又制造了宋太祖死时自己不在现场的场景,从而留下了斧声烛影的千古之谜.  相似文献   

13.
谷德江 《华章》2007,(11):52-54
赵光义经过处心积虑的准备,从程德玄那里弄到毒药,在开宝九年十月二十日夜晚,利用内侍王继恩用毒酒置宋太祖于死地.赵光义使用的是一种特殊毒药使宋太祖酣睡而死,又制造了宋太祖死时自己不在现场的场景,从而留下了斧声烛影的千古之谜.  相似文献   

14.
谷德江 《华章》2007,(3):99-99
赵光义经过处心积虑的准备,从程德玄那里弄到毒药,在开宝九年十月二十日夜晚,利用内侍王继恩用毒酒置宋太祖于死地.赵光义使用的是一种特殊毒药使宋太祖酣睡而死,又制造了宋太祖死时自己不在现场的场景,从而留下了斧声烛影的千古之谜.  相似文献   

15.
谷德江 《华章》2008,(16):18-18
赵光义经过处心积虑的准备,从程德玄那里弄到毒药,在开宝九年十月二十日夜晚,利用内侍王继恩用毒酒置宋太祖于死地.赵光义使用的是一种特殊毒药使宋太祖酣睡而死,又制造了宋太祖死时自己不在现场的场景,从而留下了斧声烛影的千古之谜.  相似文献   

16.
谷德江 《华章》2008,(7):33-34
赵光义经过处心积虑的准备,从程德玄那里弄到毒药,在开宝九年十月二十日夜晚,利用内侍王继恩用毒酒置宋太祖于死地.赵光义使用的是一种特殊毒药使宋太祖酣睡而死,又制造了宋太祖死时自己不在现场的场景,从而留下了斧声烛影的千古之谜.  相似文献   

17.
推荐人语:成语“班门弄斧”的意思就是在行家面前卖弄本事,这固然不足取,但在行家面前缩手缩脚也大可不必。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在鲁班面前“有斧不妨弄一弄”,既要敢于弄斧,又要善于弄斧,年轻人应该有这样的勇气与见识,惟其如此,才能使科学文化、人类社会在否定之否定中进步。本文以科学史上三个雄辩的事实较为深刻地论述了这个道理。  相似文献   

18.
帘外雨潺潺     
“混帐!”宋太宗一声怒喝,用他那尊贵无比的“龙掌”将一只价值连城的“御杯”狠狠按在桌上,琥珀色的茶水漫了出来,渐渐浸湿了那阕毫无分量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两行字模糊起来,悄无声息。  相似文献   

19.
太宗即位考     
宋僧释文莹<湘山野录>(以下简称<湘录>)记载太宗即位之事,留下"斧声烛影"之谜,南宋李焘引入所著<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遂启千古之论端.太祖究竟因何而死?太宗是否有弑兄的嫌疑?太宗即位是否为合法继承?对此,宋代官修国史、实录均讳莫如深,遂使历代学者争论不休.笔者结合宋代史料,对以上问题略加考证,或有失之粗陋之处,敬祈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20.
史学界对“澶渊之盟”的评价一直颇多分歧 ,至今尚无定论。对于“澶渊之盟”的性质 ,过去一般都认为它是一个妥协性的屈辱的和约。本文通过考察有关史料 ,对“澶渊之盟”签订的背景、过程及内容的深入分析 ,得出关于“澶渊之盟”性质的结论 :“澶渊之盟”是宋辽两国间缔结的一个平等条约。双方互有妥协 ,但最终的谈判结果却不失公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